巴木五達
摘 要:隨著新課標的改革推進,人們思想也發生了很大轉變。在這一大環境下,當代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發展。這使得美術教學得到很大發展。針對于初中階段教學,美術教學的開展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它的開展使得學生在繁重的學習中得到放松,并且可以很好的提高學生對于美的鑒賞能力。在教學中,合作教學作為教學的一種常用手段被廣泛應用于教學中。下面就初中美術教學中開展師生合作的策略展開探究。
關鍵詞:初中階段 美術學習 師生合作
初中階段的學生比較擁有自己的思想與主見,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更多的利用學生這一特點,在美術教學中更好的發揮學生主動性。這樣有利于學生擺脫對于教師的依賴性,并且可以使課堂更加生動。此外,考慮到美術教學中,學生更多的通過師生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教師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更多的與學生進行互動,在互動過程中更多的促進學生思考,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一、分析初中美術教學現狀
縱觀當今初中美術教學的發展,不難發展人們對于美術教學的重視程度有所提升。然而不可置否的是當今美術教學中仍然也存在著不少問題。當今美術教學缺乏一定的創造性,使得課堂對于學生吸引力不夠,學生對于美術教學興趣不足。美術教學開展的目的本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得到放松。然而在實際的美術教學中,教師更加側重對于美術理論知識的學習,這不但沒有很好達到美術教學的目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學生的負擔。面對這一問題教師應當充分重視,更加靈活的教學。
二、探究初中美術教學開展師生合作教學的必要性
在以往的美術教學中,教師更加側重對于學生理論學習與繪畫成果。這使得美術教學的發展有所失衡。當代教學更多的采用師生合作的方式開展教學,這很大程度上優越于傳統教學方式。師生合作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教師進一步依托新課標,促進學生的更好發展。此外,在師生合作過程中,教師可以更多了解到學生學習情況,從而進一步為學生思維發展提供新的思路。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進行師生合作教學時要進一步明確師生合作的真正含義,立足于學生長遠發展,在進行分組教學時要更多的進行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促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更好的進行溝通。
三、探究初中美術教學中開展師生合作教學的策略
3.1考慮學生綜合情況,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
要更好的促使師生合作學習,教師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此外,教師在進行師生合作教學時要明確教學目的讓學生有方向的進行學習。在師生合作教學中教師要更多的與學生進行互動,充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也要借此機會更多的促使學生進行思考,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進行小組分配時要更多的考慮到學生綜合情況,讓小組成員可以更多合作來完成教學任務。在合作學習中提升學生學習體驗感,從而使學生對于美術教學有所改觀,充分激發學生對于美術教學的興趣。
比如教師在教學《媽媽的節日》的教學內容時,本課主旨是讓學生了解媽媽的辛苦,并且充分發揮想象在媽媽的節日里為媽媽送上一份禮物。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首先要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講一講媽媽的日常辛苦示例與對于禮物的思路。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進行分組時可以挑選好小組長,讓小組長更多的對小組內討論進行安排。這樣可以使得學生與學生交流更加密切,而且更好的進行合作。
3.2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更多的通過師生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學并且更多的通過是師生互動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這對于美術教學的開展十分有必要。在以往的美術課堂上,學生更多是沉默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美術教學教學的發展。而師生進行良好互動有利于學習氛圍的營造,從而讓學生更多的表達,這也有利于激發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的熱情,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美術教學的發展,擺脫學生對于教學的過于依賴。
比如教師在教學《我們班級的標志》的教學內容時,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一起動腦思考,來設計一個圖案作為班級的標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講一講班級學生的特點以及對于班級的期望,將這些作為設計的良好元素。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充分與學生進行互動,從而使班級的學習氛圍保持“火熱”。這對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積極動腦十分有益。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在一定方式上對教學進行了創新,還賦予學生新的學習體驗。
結束語
師生合作的教學方式具有諸多優勢,教師在教學中要進一步利用這一優勢,更多的與學生進行互動,拉進教師同學生之間的關系同時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此外,在進行師生合作教學時教師也要更多的注重學生分組問題,分組時要考慮學生發展與特點,并挑選適合的小組長,來促進小組合作教學開展。這有這樣才能確保師生合作教學方式更好的運行,同時也可以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更好的進行交流討論。
參考文獻:
[1]黃靜. 淺談在初中美術教學中開展師生合作學習的策略[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08):109-110.
[2]孫蕓. 初中美術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的問題與對策探析[J]. 新課程,2021(3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