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雨晗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開始收到更多的關注。殘障兒童在心理健將方面遇到障礙或不足,比一般的孩子更容易出現情緒和行為問題,而且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有效的干預。因此,關注和減少殘障兒童的心理問題,開展殘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國特殊教育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以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標準為基礎,考慮到殘障兒童身心發展的特殊性,明確了殘障兒童心理健康的問題與應對策略。
關鍵詞:心理教育;殘障兒童;對策研究
引言
隨著特殊教育領域的發展,特別是普通教育思想對中國特殊教育的影響,殘障兒童的心理健康逐漸發展成為對我國特殊教育體系影響最大的教育類型之一。殘障兒童往往因為身體的殘障或智力的障礙而在成長過程中遭遇更多的困難與挫折。 為幫助他們發展出相應的社會功能并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基于優勢視角理論,可從建好學校教育主陣地、抓實家庭教育主渠道、打造社會接納主環境三個層面出發,開展針對性的殘障兒童心靈關懷實踐。
一、智障兒童心理健康研究的現狀
1、智障兒童心理健康現狀
特殊教育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單一,大多限于班主任的心理輔導和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長期以來,殘障兒童不能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他們可能會感到沮喪。殘障兒童產生負面心理影響,對殘障兒童性行為的消極心理方面給予了更多壓力。殘障兒童往往無法正確認識自己的殘障,往往無法樹立正確的殘障觀,總是自卑,性格孤僻、害羞、內心孤獨、缺乏競爭勇氣和自信。此外,由于就業和繼續教育的限制,絕大多數殘障兒童對未來沒有信心,甚至一些殘障兒童也會患有精神抑郁癥和自殘行為問題。
2、殘障兒童在學習焦慮上的差異
特殊兒童的數量每年都在增加,他們的發展,特別是心理健康,漸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由于特殊兒童的身心或社會文化特點,他們無法更好地參與學習和適應社會生活。為了促進他們的心理康復,更好地參與學習和適應社會生活,有必要運用多學科整合理論和心理學前沿研究成果進行研究。特殊學校殘障兒童相較于普通學校的兒童更容易在學習上產生焦慮,特殊兒童的家長對他們的孩子的學習有更高的要求,而就普通兒童而言,學習的方向和學習的方法對于正常的孩子來說是次要的,并不會對普通兒童造成過大的影響。但是,相較于殘障兒童畫來說,殘障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要較普通兒童要差,部分殘障兒童與周圍同學存在溝通障礙,這也是他們在學校生活中倍感孤獨,產生較強的對學習焦慮的主要原因。
3、殘障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和諧的家庭環境,合理的家庭結構及其功能對殘障兒童心理健康起著重要作用,而在家庭背景下,家長教育、家庭環境等因素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父母之間的互動,父母的認同和鼓勵,也是構建殘障兒童心理健康的關鍵。這些因素也這往往對殘障兒童的康復和心理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例如:部分家長會生第二個孩子,目的在于有了兄弟或者姐妹能更好地照顧殘障兒童,或者如果殘障兒童是正常的孩子那該多好這樣的言論,都會成為殘障問題的心理問題,這給殘障兒童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扭曲了他們的心理觀念。
二、殘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必要性
1、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在要求
大多數殘障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與殘障程度呈正相關,隨著年齡和教育程度的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下降。殘疾兒童要想獲得健康的心理,必須克服與殘疾或障礙有關的內外困難,并實現自力更生和適應環境,以及不受阻礙地發展自己的能力,努力克服這些不足。可以說,適應和發展仍然是殘疾兒童心理健康的核心。在這方面,健康的心理意味著殘疾兒童有能力對身心殘疾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條件使他們能夠養成良好的身心狀態,與環境和諧地結合。
2、發掘并培養殘障兒童的獨特優勢
為了幫助殘障兒童發展積極的自我評估和自我意識,讓殘障兒童認識到他們的獨特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廣泛收集殘障兒童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發展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家長通報特殊兒童容易造成的身心問題,并向他們傳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提高家長對心理教育的認識水平,關注特殊兒童的心理問題,并及時加以培養。例如:孩子有繪畫能力,老師可以給予鼓勵和支持,幫助他建立自信,孩子擅長音樂,也可以通過引導加強鍛煉學生能力。同時,教師可以主動聯系一些社區和機構,共同培養殘障兒童的專業知識,為他們將來以健康的心理態度進入社會做好準備。
3、建立多層次的心理協助支持系統
大多數特殊學校都有封閉的管理系統,因此,學校環境對特殊兒童的心理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特殊學校應增加對教育設施的投資,為殘障兒童創造舒適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其次,我們需要優化心理環境,如果學生不能從學校的環境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就容易造成心理問題,也容易偏激或自閉。因此,特殊學校應注意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形成積極進取的校園環境,利用一切促進殘障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積極心理因素。其次,調動社會力量,特殊兒童也是社會的一部分,社會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我們必須注意各種社會現象、社會輿論、影視文化和媒體對特殊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學校可以依靠有能力提高公眾意識的社會服務和機構,凈化社會環境,促進社會成員以情感和行為的方式認識、尊重和對待特殊兒童,并為他們的心理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空間。
結束語
總之,解決心理問題是殘障兒童健康成長發展的前提和關鍵所在,為了幫助特殊兒童更好地在解決心理健康實踐中的問題,我們需要做好基礎研究,不斷完善科研體系,從多角度、多方向探索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殘疾兒童心理健康的實質是努力實現與外界環境的適度平衡和內心的和諧,即良好的社會適應。在日益強調社會文明公正和諧發展的當下,加強對殘障兒童的心靈關懷,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需要每一個社會公民從自身做起,轉變觀念,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點滴積累,促進社會公平,實現社會共享,讓殘障兒童和普通兒童一樣,共享幸福生活。
參考文獻:
[1]馬利; 王滔.殘疾兒童心理健康對家長親職壓力的影響:有調節的中介效應[J].心理發展與教育.2021-10-25
[2]王滔; 李瀟.殘疾兒童心理健康內涵及結構初探[J].殘疾人研究.2021-03-20
[3]李雪飛.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