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荀子孝道思想及與孔孟孝道思想之同異

2021-01-15 00:28:11霍艷云
湖北工程學院學報 2021年4期
關鍵詞:規(guī)范情感思想

霍艷云

(中國人民大學 哲學院,北京 100872)

儒家關于孝道思想的論述自先秦一直延續(xù)至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僅就先秦時期而言,人們關于孝道思想論述的重點往往集中于孔子、曾子、孟子及《孝經(jīng)》,荀子的孝道思想常常被忽略、簡化,荀子雖不以傳孝道而著稱,但其論孝的某些觀點值得引起注意。孔子、曾子、孟子的孝道觀是一種以親親為準則,基于血緣親情而生發(fā)的道德情感。荀子的孝道觀則是從性惡論角度,從“禮”與“理”兩個層面展開的論述。就“禮”層面而言,其注重于禮之外在規(guī)范對人的約束,以期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就“理”層面而言,當情與理發(fā)生沖突時,其更加注重對理的持守,以期用外在的禮制規(guī)范、道義之理約束人之自然情感,提出從義不從父的命題。荀子孝道思想之“禮”與“理”的結合將孝道倫理納入外在規(guī)范的引導與矯正之下,既有繼承傳統(tǒng)的一面,又有適應時局的內(nèi)容闡發(fā),值得深入研究與探討。

一、《荀子》孝道思想之文獻考辨

《荀子》一書中“孝”字計有47見,其中“孝”除3次涉及孝成王之外,均有“孝”之意,除《勸學》《臣道》《天論》等少數(shù)幾篇既未提及“孝’字,也未提及孝之思想外,其余各章均有涉及。《禮論》《性惡》《大略》與《子道》四章是《荀子》一書中孝道思想最為集中、明顯的篇章,這四章中《大略》《子道》是爭議最多的兩章。對《大略》《子道》兩章可否采信的相關爭議, 既可以解釋荀子孝道思想長期備受忽視的原因,也可以為厘清荀子孝道觀念提供助力。唐代楊倞認為,《大略》篇及《宥坐》以下五篇是弟子對荀子之語的雜引或記錄。[1]汪中在《荀卿子通論》中亦持類似看法,認為《宥坐》以下五篇是對孔子及其弟子相關言行的雜記。[2]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則認為《宥坐》以下五篇,其內(nèi)容多為后人拼湊而成。[3]張西堂《〈荀子·勸學篇〉冤詞》則認為,宋濂、胡應麟等人在其辨?zhèn)沃髦袥]有提出新的意見,“其他校注《荀子》的人也沒有對于《荀子》的真?zhèn)伟l(fā)出什么議論”,而胡適只認“《天論》《解蔽》《正名》《性惡》四篇是真的,實在是一種嚴格的主張”。同時,張西堂將《荀子》一書按可靠程度分為六組,其中《子道》就屬于第六組,以其為“漢儒所雜錄之詞”。[4]6可以看出,對于《荀子》一書中《大略》《子道》章的真?zhèn)危蟾欧譃槿N意見:一種意見如胡適所言,《荀子》一書大部分都是雜湊而成,《子道》篇更是湊數(shù)之作;另一種意見如楊倞、汪中、張西堂所言,《大略》以下六篇,包括《子道》在內(nèi),是荀子及其弟子所雜錄之事;第三種意見則只為《荀子》作注,未對《荀子》一書所含篇目的真?zhèn)伟l(fā)表意見。

董志安的見解在依從大多數(shù)人見解基礎之上,為《荀子》一書所含篇目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據(jù),頗為有理。他認為:“劉向在其校書中,應該不會對《孫卿書》內(nèi)容做隨意改動,大多是去其重復,而力求保留舊有面目之本真。今本《荀子》三十二篇,應該大體就是西漢成帝時傳世《孫卿書》諸本所見篇目的忠實‘第錄’。有的研究者輕易懷疑今本《荀子》系‘東拉西扯’‘雜湊而成’,難以令人信從。他認為,先秦時期,流傳的《荀卿書》中,應包括了荀子自著的內(nèi)容,也包括了荀子弟子受教記錄而成的內(nèi)容。晚周時期,諸子之中多有聚徒授教的活動;其思想學說多有講義特質(zhì),部分內(nèi)容甚至可能由弟子匯編、整理而成。《荀卿書》可能亦是如此。今傳荀卿著作中,有幾篇見‘孫卿子’之稱,或僅以某類史料排列敷衍成文,極可能就是弟子接聞于老師之語,其中包括‘難疑答問’之類的記錄。這類篇章有的可能成文稍遲,但同樣是荀卿書初始流傳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4]8董志安的看法,不僅批判了《荀子》一書系“東拼西湊”的觀點,而且還在贊同《荀子》一書某些篇章系荀子及其弟子雜錄而成的基礎之上,為一些篇章系表達荀子觀點的合理性提供了歷史依據(jù),基本肯定其與荀卿學派的關系,并特別提出“《宥坐》等五篇(包括《子道》)對于荀卿學思想的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5]。因而,據(jù)荀子《大略》《子道》等篇目研究《荀子》一書孝道思想的構建根源、實踐規(guī)范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荀子孝道思想之構建根源:性與偽

荀子之孝道思想構建于性惡論的基礎之上,荀子認為人生而具有惡的欲望,“偽”使人向善,人需要通過后天的圣人教化對人性之惡進行加工和改造,因而在荀子看來,孝正是基于后天圣人的禮義教化所形成的道德觀念。與此相比,孔子并未對人性善惡發(fā)表什么見解,對人性的問題也所談甚少,《陽貨》篇中“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是《論語》一書中唯一與人性相關的章句。而孟子則提出了性善論的觀點,在《告子上》篇中指出,“人性之善”是天然而成的,就如同“水之就下”一樣,可以看出,荀子與孔孟有關孝道思想之構建根源,即關于人性的理解是有所不同的,因而其關于孝道之生發(fā)、維護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在孔子看來,孝是一種自覺自愿的子女對父母的愛、敬情感,且需要遵循一些具體的社會禮制規(guī)范,因此,才提出孝子不僅要做到“養(yǎng)父母”,還要做到“敬”,做到“無違”,做到“事之以禮”的觀點。雖然在孔子這里,孝有情感與禮制規(guī)范兩個維度,但在他看來,社會的禮制規(guī)范是為維護子女對父母的感恩之情而產(chǎn)生的。也就是說,孝之禮制規(guī)范的必要性源于子女對父母天生而成、自然而發(fā)的情感,于孔子而言,孝之情感維度是更為重要的,而孝之禮制規(guī)范維度為其次。孟子在《萬章上》篇中提到,能“終身慕父母”是子可稱之為“孝”的必要條件,“慕”有“依戀”之意,對父母終身愛戴、依賴可稱之為“大孝”,因而孟子對孝的理解亦多表現(xiàn)為子女對父母長輩所流露的自發(fā)且自然的內(nèi)心情感。荀子則與孔孟有所不同,他更注重于孝作為道德原則所具有的規(guī)范性而非孝之內(nèi)在情感性,指出:“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荀子·性惡》)荀子借堯舜之言,認為人之自然情感甚不美,子輩有了兒女就會削弱對父輩的孝敬之心,因而荀子將孝之規(guī)范納入禮之范疇,以期用外在禮制規(guī)范約束子女對父母的內(nèi)在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相較于孔孟,其更加注重外在禮制對內(nèi)在孝道情感的約束,而不太注重由內(nèi)在情感向外衍生禮制規(guī)范的證成。

可以看出,由于荀子與孔孟孝道思想之構建根源有所不同,因而他們思想中所突出的有關孝的屬性也有所不同,孔孟更注重以血緣親情為核心的家庭族群屬性,而荀子則更注重以禮義規(guī)范為核心的社會群體屬性。此外,由于荀子與孔孟孝道思想的構建根源不同,因而孔孟多言仁義,重視“親親”之內(nèi)在自愿的情感根源。《荀子》一書中,“親”雖出現(xiàn)有106次,并多以“父子之親”“事親”“親近”“親之如父母”等形式出現(xiàn),但由于其多言“性惡”,因而其孝道思想較之于孔孟更重“禮義”之外部規(guī)范約束,而不重視父子之間“親”的內(nèi)在情感因素,更重視由外在禮制規(guī)范約束內(nèi)在孝道情感,而不重視由內(nèi)在孝道情感衍生外在禮制規(guī)范的證成。

可以說,荀子吸收了儒家孝道思想的核心特質(zhì),在此基礎上,又結合性惡論、禮論等觀點形成了與孔孟既有所傳承而又自成體系的孝道觀,其孝道觀因重以禮為核心,從義從道而獨具特色。

三、荀子孝道思想之實踐規(guī)范:禮與理

荀子的孝道思想可以說是一種在禮義規(guī)范約束下的子女對父母所應持守的態(tài)度、行為,以及處理君、父關系時所應遵循的根本原則。荀子的孝道思想主要體現(xiàn)為如下四個方面:明貴賤長幼,以禮法為要;事親以敬讓,誠正而端愨;諫親以道義,人之大行也;以忠統(tǒng)于孝,循禮勿爭斗。明貴賤長幼,以禮法為要主要體現(xiàn)為禮義等外在規(guī)范對孝之內(nèi)在情感的引導、約束作用,即不僅應以禮別長幼、親疏,從而明晰孝悌上下之分,也應遵循禮義之道德規(guī)范,使自身的行為合乎禮義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事親以敬讓,誠正而端愨是指侍奉父母時所應持守的態(tài)度,其中對“誠”和“端愨”之孝德的強調(diào)是荀子孝道思想的創(chuàng)新之處,且含有孔孟孝道思想不顯現(xiàn)的雙向性色彩,即不僅只強調(diào)子對父的敬愛致文之孝,也強調(diào)父對子的寬惠有禮之慈;諫親以道義,人之大行也,指應以道義為標準,處理父子之間出現(xiàn)的情、理沖突,不應視是非標準為保全親情的犧牲品,而應該推崇道義至上的原則;以忠統(tǒng)于孝,循禮勿爭斗是指在君臣與父子二者之間,君臣關系重于父子關系,君恩大于親恩,同時,孝子應該將自身的行為同親人、君主的感受、需要、榮辱聯(lián)系起來,勿因一時的沖動、忿怒而與人爭斗。可以說,以禮與理為核心要義的這四條實踐規(guī)范,構成了一個完整、系統(tǒng)的荀子孝道思想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

1.明貴賤長幼,以禮法為要。在荀子看來,人性本惡,當有限的物質(zhì)財富無法相應地滿足人無限的物質(zhì)需求與欲望時,勢必會產(chǎn)生紛爭與沖突,這一點也會體現(xiàn)在父子關系之上。荀子在《非相》篇中指出,禽獸雖有父子、牝牡之分,卻無父子親情、男女有別之感,其根本原因在于“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人與人之間有等級名分的差別,等級名分的差別依 “禮”而確定,即“分莫大于禮”。也就是說,人之所以具有禽獸所不具有的“父子之親”,正在于有禮之規(guī)范,如果任由人之情感自然生發(fā),那么子輩很可能會忽略對父母盡孝的義務。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發(fā)生,維系社會的整體利益,荀子將孝之規(guī)范納入禮之范疇,確立長幼親疏之序,以期用外在禮制約束、規(guī)范子女對父母的內(nèi)在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使父母子女能夠按照自己的年齡長幼取得自己應得的利益、地位,各明其分,各安其分。

荀子在《王霸》篇中指出,上至君臣,下至平民百姓,“莫不以是為隆正”,莫不以禮為最高標準,依據(jù)禮的原則恪守各自的職分,不僅是歷代圣王所采取的政治措施,也是禮制法度的關鍵,即“禮法之樞要也”。在荀子看來,禮作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安邦準繩”“法制別名”“人倫規(guī)范”,其目的在于維護上下有別、貴賤有等的封建制度,這一目的落實于父子關系之上,明晰父子長幼之分,使父子關系受治國之禮法樞要的指導、約束,固守各自的倫分,并按各自的名分去行動,即孔子所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荀子還從喪葬之禮的角度,詳細說明了孝之禮節(jié)依身份貴賤的差異而不同,喪禮棺槨的重數(shù)之別以天子、諸侯、大夫、士等身份、官階、名分的不同為依據(jù),且陪葬品、守喪時間的長短也依貴賤親疏而有所差別。同時荀子不僅強調(diào)孝禮之貴賤長幼之分,亦強調(diào)孝禮之協(xié)調(diào)貴賤長幼關系的作用,使家庭群體內(nèi)部、家庭群體之間既有“分”又能“和”,從而避免紛爭錯亂,以實現(xiàn)父子關系、社會人際關系的和諧有序。

2.事親以敬讓,誠正而端愨。孝之規(guī)范作為禮之范疇的體現(xiàn),除具有社會層面的禮法明分、協(xié)調(diào)有序、治國安邦的樞要作用之外,亦有協(xié)調(diào)家庭內(nèi)部父子關系,確立子輩立身之本的道德規(guī)范作用,主要體現(xiàn)為子輩對父輩的“事”“敬”“讓”之態(tài)度、行為。荀子在《王制》篇中提出,“孝”者為能“事親”者;在《君道》篇中提出,“為人子”者,需“敬愛而致文”;在《性惡》篇中提出,為人子者應遵循能體現(xiàn)“禮義”之“文理”的孝道。可見,荀子將孝定義為“事親”,并認為為人子者應能“敬愛致文”,辭讓于父兄的做法,都是納孝德于禮之范疇的體現(xiàn),它是為人子者所應遵循的對待長輩的道德規(guī)范和立身之本。在荀子看來,為人子者都應該事親、敬親、讓親,使自己的行為舉止符合為人子者所應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對父輩應以孝禮相待,并使這一道德約束由外在規(guī)范轉化為內(nèi)在自律的敬親、讓親的情感。在荀子這里,孝之外在禮制規(guī)范的存在,使得孝德有了內(nèi)化為人之內(nèi)在真誠、敬、讓情感而不流于形式的可能性,有了使孝之內(nèi)情與外行相統(tǒng)一的可能性。荀子還從后果論的角度反向論述了人應該事親、敬親、讓親的觀點,他在《非相》篇中指出,不肯事長者、貴者、賢者,是“人之不祥”。在《法行》篇中提出 “有親不能報,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的觀點,認為幼而不肯事長會給人招致禍患,人要有推己及人之心,自己不孝順父母,卻要求子女報答養(yǎng)育之恩的做法與儒家所提倡的恕道相違背。

除此之外,荀子還在《不茍》篇中指出:“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誠”的本義為真實無妄、誠信不欺。“誠”在作為事物之本有、實有的道德本體概念使用時,有不矯揉造作、不弄虛作假之意;在作為人性之固有、必有的道德概念使用時,多指篤信、虔誠的心理。荀子在這里將“誠”與“父子之親”聯(lián)系起來,指出父子之間做不到誠就會相互疏遠。當然,將“誠”與父子關系相連用并非荀子首創(chuàng),孟子在《離婁上》篇中亦曾有言,“親之不悅”在于“反身不誠”,但是在孟子看來,“順親”之誠才是孝子的價值所在,他在《離婁上》篇中提到,“不順乎親”甚至不可視其為人。換言之,雖然孟子、荀子都指出“誠”之重要性,并都將誠與親聯(lián)系起來了,但二者仍有所不同,孟子更強調(diào)子取悅于親的層面,以突出子輩對父輩單向性的孝順義務,而荀子則以“疏”之一字,突出了子輩與父輩的雙向性關系,因為疏遠關系的造成,往往是雙方的責任。

除“誠”之外,荀子亦從其他角度論證了子輩與父輩的雙向性義務關系。荀子在《君道》篇中提到,“寬惠有禮”是對父輩的要求,“敬愛致文”是對子輩的要求,也就是說父親、兄長、子女、幼弟都有其相應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需要遵守。荀子雖然多強調(diào)子女對父母的敬養(yǎng)、關懷之情和倫理責任,但同樣也凸顯父母兄長對子弟的寬惠、慈愛之心。

荀子《修身》篇載:“端愨順弟”可謂“善少者”;《榮辱》篇載:“孝弟原愨”可“暖衣飽食”“免于刑戮”;《非十二子》篇載:“其冠進,其衣逢,其容愨……是子弟之容也”。荀子十分注重人之端愨之德的培養(yǎng),“端”在《荀子》一書中出現(xiàn)38次,“愨”在《荀子》一書中出現(xiàn)31次,端愨二字連用則出現(xiàn)9次。高誘注《淮南子·主術訓》言:“端,直也;愨,誠也”,可見,“端”有端正、正直之義,“愨”有誠實、謹慎之義。正直而老實是為“端愨”,如荀子《不茍》篇載,“愨士”不僅應有“言必信”“行必慎”的特質(zhì),也應以“畏法流俗”“不敢獨甚”等標準作為行為規(guī)范嚴格要求自我,也就是說,愨士就是拘謹老實的人,孝子不僅應說話謹慎、做事端正,不盲目趨從流行的習俗,不干特立獨行的事,還應端正心意、誠懇謹慎地順從父親、兄長。

如果說明貴賤長幼、以禮法為要是從孝禮之安邦治國的政治層面而言的,那么事親以敬讓、誠正而端愨則是從孝禮之立身行事的道德層面而言的,二者合而言之,即為“維孝以政,制之以禮”,“以禮論孝”是荀子孝道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荀子將孝囊括于禮之下。正如駱承烈所說:“荀子強調(diào)禮,主張把孝與禮結合起來”[6],從而形成了一個以“禮”為核心的政治、道德層面相結合的孝道規(guī)范。

3.諫親以道義,人之大行也。子輩順從、尊重、接受父輩的教育和指導,是子輩對父輩應盡的孝道,但如果認為,父輩的一切決定、行為都是合理、正確的,子輩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無條件地服從父輩,則有所片面。當社會道義與親情之間出現(xiàn)矛盾,即情與理不可調(diào)和,親情與是非標準不能兩全之時,該如何處理?儒家提出了諫親的解決方法,即對于父母的過失,子女應以諫諍的方式勸誡父母。孔子《里仁》篇中言:“事父母幾諫”,“幾諫”即輕微婉轉地勸諫,如果父母不聽從子女的意見,子女則需“敬不違”“勞不怨”,仍對父母態(tài)度恭敬,不假辭色,不違逆父母。孟子也認為:“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孟子·離婁下》)同時,在孟子看來,“君有大過則諫”,即君主犯大錯時,臣子應該進行勸諫,君主有過而不聽勸諫,臣子可以選擇離開,即“反覆不聽,則易位”(《孟子·萬章下》)。孟子的貢獻在于將諫爭的范圍由父母擴展至君主,但其偏頗之處在于責善會傷害父子之間的感情,這幾乎消弭了子勸諫父的存在空間。

荀子對諫親的論述相較于孔孟而言,更加鮮明而強硬,也就是說,在情與理、血緣親情與是非對錯之間,荀子選擇遵從道義。他在《子道》篇中指出,“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若能恭敬、端愨、謹慎地堅守道義,可稱之為大孝。佐野大介認為:“(子道篇)諫爭的目的并不單純的只是因為父母有過,更重要的在于透過諫爭的行為來‘減少父母的傷害’,保存基本的‘孝’,使‘養(yǎng)親’得以實現(xiàn)。”[7]可以看出,一方面,荀子一直強調(diào)端愨之德,即要做一個正直老實的人,這就為從義不從父主張的施行,提供了鋪墊與前提。他指出,以端愨之德順于父母、從于父母,對父母錯誤命令的反抗、不服從也要以端愨之德行來表達。另一方面,荀子所提倡的諫親之務,很好地處理了情與理、血緣親情與是非對錯之間的關系,為道義的遵從留下了空間,在荀子看來,遵從道義而不盲目從父是更有利于盡孝的,因而其提倡對父母諫諍的態(tài)度較孔孟也更為堅決。

4.以忠統(tǒng)于孝,循禮勿爭斗。荀子也如孔孟一般,將孝道延伸至政治領域,但提出的忠君重于孝親、君恩重于親恩的主張與孔孟有所不同的。孔孟講孝,堅持血緣親情至上,因而把父子關系置于君臣關系之上,由孝而推及至忠。荀子則與此相反,更著重于從政治意義上闡發(fā)孝的作用,他認為隆君與孝父同為一理,“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荀子·議兵》),臣民侍奉君主與子女侍奉父母,其實質(zhì)是一樣的。荀子不僅僅只將孝父與忠君相等同,在他看來,君恩甚至大于父恩,忠于皇帝比孝敬父母更為重要,從而將君臣關系置于父子關系之上。荀子在《致士》篇中提到,君主是國家的權威(隆),父親是家庭的權威(隆),然“隆一而治,二而亂” 。君、父分別為國與家之“隆”(權威)者,有一個“隆”則安定,有兩個“隆”則會陷入混亂,此時,忠于君主顯然重于孝親。隆君重于孝父還體現(xiàn)在禮的要求之上,荀子在《禮論》篇中提到之所以要為君主服喪三年,在于君主能撫育、教誨百姓民眾,這一點是父母無法獨自完成的,由此樹立了君主高于父母的絕對權威,這是孔孟孝道思想所沒有的,亦是儒家孝道思想發(fā)展的轉折點。

荀子君恩重于父恩的孝道思想,使得忠與孝相互混同,使最初孔孟孝包含忠的主張演變?yōu)橹倚⒉⒘校敝梁髞砣找嫱怀鲋业牡匚唬剐S為忠的附庸。正如肖群忠所說,荀子的君恩重于父恩的隆君思想,對《韓非子》《孝經(jīng)》書中所持的觀點產(chǎn)生了直接的影響,也為后世統(tǒng)治者所接受、推崇,這一思想也成了封建專制時期孝道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封建時期,孝道觀所呈現(xiàn)的明顯的專制特征,以及孝道觀對政治封建專制的助成,其理論雛形最早源出于荀子。[8]

同時,在荀子看來,循禮勿爭斗能使人們更好地實行忠君孝父的理念。 荀子在《榮辱》篇中提到:“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親者也,忘其君者也”,為個人利益而兇悍斗狠的人,是不考慮自身安危,不考慮親人、君主感受的人,這不僅會給自身招致禍患,也會給家人、君主帶來恥辱,兇悍爭斗的人是連狗彘都不如的人。孔子在《顏淵》篇中曾提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孟子在《離婁下》篇中也提到:“好勇斗很,以危父母”,是為“不孝”。可見,荀子不忘其親,不好勇爭斗的思想源于孔孟,三者皆反對因憤恨爭斗而危父母、忘君主的做法,荀子在此基礎上從后果論的角度進行了更為全面的擴展與論述,深刻地分析了蕩悍爭斗的危害,并將其與自身行為及親人的感受、安危、榮辱以及君主的需要聯(lián)系起來了,這一點可以說是對孔孟爭斗忘身、以危父母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

四、孔孟荀孝道思想之同異及荀子孝道思想之價值

荀子孝道思想的發(fā)展革新主要圍繞“禮”與“理”兩個方面展開,這兩個方面既體現(xiàn)了荀子對孔孟孝道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又體現(xiàn)了荀子孝道思想獨具特色。

就“禮”的層面而言,孔孟均強調(diào)以禮體現(xiàn)、承載孝道思想,但細究卻不難發(fā)現(xiàn),在孔孟與荀子這里,禮與孝道在其思想中的主次地位是不同的。孔孟將子女對父母的養(yǎng)、愛、敬、順、隱之情建基于血緣親情之上,建基于子輩自然情感的自覺自愿的服從之上,以親情至上為價值取向,而禮因有維護、規(guī)范孝道的作用,才為孔孟著力強調(diào)。而荀子則把孝建基于對人性本惡的考量之上,將孝之情感的生發(fā)、維護置于禮的外在規(guī)范、約束之下,從而使孝道成為禮制建設的產(chǎn)物。以三年之喪為例,孔子在《陽貨》篇指出,之所以有三年之喪,在于子女在出生三年后,才能“免于父母之懷”;孟子在《滕文公上》篇中認為,“三年之喪”,是上自天子下至百姓“三代共之”的,即夏商周三代都實行三年的喪禮。荀子在《禮論》篇中則指出,“三年之喪”是依據(jù)人情而制定的禮制,以此來“飾群”“別親疏貴賤”,且“不可益損”,即守喪三年的期限是不可隨意增加或減少的。孔子、孟子、荀子都有三年之喪之說,都堅持三年之喪是必要的。對荀子來說,“孝”的確承載了子女內(nèi)心對父母獨特的情感,父母在時,應用歡樂的情感對待他們;父母死后,要用悲傷的情感安葬他們,子女對父母的依戀情感,不會隨父母的辭世而消失。可以看出,孔孟荀都有強調(diào)孝情感性的一面,但荀子堅持三年之喪的實質(zhì)仍不同于孔孟。荀子認為,外在禮制形式會促進人之孝德情感的產(chǎn)生,從而以外在的禮制形式塑造人的內(nèi)心情感,而孔孟強調(diào)的重點則在于外在的禮制形式不過是人之孝德情感的寄托和載體。在荀子看來,即便宰我不能發(fā)自內(nèi)心地自覺遵從“三年之喪”,但通過這一外在的禮制形式來約束、規(guī)范,最終也會使他的內(nèi)心產(chǎn)生“孝”的道德情感,相比孔孟除了強調(diào)孝禮用以寄托真實情感外,更加強調(diào)了孝禮規(guī)范衍生孝德情感的實質(zhì)。

就“理”的層面而言,孔孟以血緣親情、內(nèi)心情感作為孝道的起始點,這種立足點實際上是擴大了內(nèi)心情感的功能,將孝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淡化了對禮制規(guī)范乃至政治因素的考量,從而在處理父子關系時,如果出現(xiàn)了父子之情與是非對錯,即情與理的沖突時,孔孟總是會本著血緣親情至上的理念而犧牲合乎外在規(guī)范的道義之理。劉清平認為,雖然孔子的孝道作為起始點不僅僅是為了遵守某種道德規(guī)范,而且也為更有價值和重要的道德觀念的塑造創(chuàng)造了基礎和條件,但恰恰是這種對孝的極端重視導致了在孝道和其他道德規(guī)范發(fā)生沖突時,孔子首先會遵循孝道而使其他的道德規(guī)范讓位,這對道德規(guī)范的整體培養(yǎng)來說十分不利。[9]以孔孟“父子相隱”為例,孔子認為一個正直的人應當隱瞞父親偷羊的罪行,比孔子更進一步,孟子認為真正大孝之人在父親殺了人的情況下,甚至應該竊負而逃。劉清平認為,舜視父子親情至高無上的行為,是父不慈子需孝的極端,舜為了自己的父親,幾乎放棄了人類所有的行為道德規(guī)范,包括正義守法、為民父母的普遍法則和天子使命,這不僅使父子親情凌駕于儒家仁義規(guī)范、法律規(guī)范、王道政治理想之上,而且在孟子看來,這甚至不是悲情的,反而完全符合儒家秉持的父子相隱理念,孟子不僅贊同舜“竊負而逃”的行為,甚至認為做到如此地步的舜可于“終身”中安心地“樂而忘天下”。[10]孔孟認為,在外在的禮法規(guī)范和親情面前,真正大孝之人應該選擇親情,從而淡化了禮法規(guī)范的外在約束地位。

荀子強調(diào)以禮法規(guī)范約束人之內(nèi)在情感以及“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的主張背后實則隱藏著外在規(guī)范優(yōu)于私人感情的價值取向,走出了狹隘血緣倫理關系的束縛,這使得荀子在處理父子關系時,能始終堅守道義的準則,能始終堅持是非善惡的標準,而不會只顧親情的保全。于是,從血緣關系出發(fā)看待父子親情的孔孟,其孝道思想散發(fā)著濃濃的人情味;而從禮法規(guī)范約束、引導孝之情感角度看待父子關系的荀子,其關于孝道思想的論述則更多地洋溢著冷峻的理性色彩。

在對荀子孝道思想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我們要正確對待荀子的孝道思想,持守批判繼承的態(tài)度,從而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行為。荀子的事親、敬親、諫親、以誠待親,注重父子關系的對等以及從義不從父的思想顯然是有其合理性的,而其“君如父母”“忠統(tǒng)于孝”“君恩重于父恩”的思想,由于將家庭親情關系泛化至政治領域,混淆了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關系,有失合理性。總而言之,用科學理性的態(tài)度分析荀子孝道思想,用其合理性的一面指導孝道實踐,不僅有利于傳統(tǒng)孝道的傳承與弘揚,有利于公民道德素質(zhì)、社會責任感的提升與培養(yǎng),也有利于家庭親子、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的穩(wěn)定和諧。

猜你喜歡
規(guī)范情感思想
來稿規(guī)范
來稿規(guī)范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PDCA法在除顫儀規(guī)范操作中的應用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來稿規(guī)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失落的情感
北極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国产99精品久久|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99re热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不卡|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看看一级毛片|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在线亚洲|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欧美a在线视频|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播放|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 午夜a视频| 成年A级毛片|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男女男精品视频|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亚洲精品另类|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自拍欧美亚洲| 国产精品视频a| 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色噜噜中文网|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一级电影|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久久综合色视频| 久久五月天综合| 国产va在线|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e|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精品99在线观看| 青青操视频在线|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日韩免费毛片| 色综合五月婷婷| 亚洲成人一区在线|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免费看| 日本三级精品|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青青草久久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