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鑫 遼寧大學
20世紀60年代,奈達提出了功能對等和形式對等這個兩個概念,這標志著功能對等理論正式確立,根據功能對等理論,譯者應以“動態對等”的四個方面,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文體對等作為翻譯原則,精準地用目的語譯出作者想表達出的真實想法和語言風格。功能對等理論要求譯者,在意義和風格對等的基礎上,譯文的準確程度可以讓目的語讀者對譯文的接受反應與源語讀者對原文的反應基本一致,把這個作為衡量譯品好壞的標準(Nida,1964,p.62)。奈達在《翻譯理論實踐》一文中,對比研究了翻譯中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兩者關系的三種結構類型,認為這三種關系是由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差異所致。有三角結構類型作為理論支撐,奈達論證了西方傳統“等值”觀是不對的,準確的說是不全面的,他認為“等值”分為兩種,一一形式對等和動態對等。形式對等指的是關注源語本身所具有的形式和內容上的相等,而在翻譯源語的外延上應該運用“動態 對等”實現語言的“等效原則”。
背景設定為唐太宗李世民執政時期,女主角永寧郡主李長歌因玄武門之變,失去雙親,只得流落人間,斷劍立誓要報父母之仇,正東宮之統。背負滅門之痛,李長歌開啟了追求內心之“道”的旅程,她一路直至?州,與刺史公孫恒護民守城。李長歌被家國情懷所感染,家門之痛由此趨弱,她跳出“小我”的束縛與桎梏,背負起更大的家國使命和責任。對于李長歌而言,她投入到“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事業,便不再被報家門之仇所束縛;也正如此,她內心追求的“道”發生了質的轉變。后續她目睹李世民為保衛黎民百姓御駕親征,被他治國安邦的能力和身先士卒的勇氣折服,再也舉不起復仇的利刃。
電視劇大部分都由對白來推動劇情發展,而這些對白往往包含了大量文化負載詞以及口語化表達,筆者認為,字幕翻譯的標準是目的語的長度、韻腳和結構上都貼近源語,這樣方便目的語觀眾理解。根據字幕的這些特點,譯者將字幕翻譯的特點分為兩類:
1.可讀性
電視劇作品中大多數字幕都是在展示人物的性格、故事情節的走向,人物的經歷等,故字幕的翻譯必須清楚易懂、節奏鮮明來向觀眾清晰呈現情節的發展,通過精準的詞語向觀眾展示電視劇中各地域的文化、習俗和風土人情。
2.語言通俗性
電視劇作品具有娛樂性,所以字幕翻譯一定要通俗易懂,方便觀眾理解。由于字幕要和電視劇作品畫面同時出現,如果譯文晦澀難懂,會導致觀眾注意力分散,甚至會誤解情節、創作者的意圖。故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盡可能的注意目的語觀眾的觀感,要盡可能照顧觀眾的語言習慣。
“Tao”is to follow the heart,and suffer the consequences.
這句臺詞提及了道家的“道”,女主李長歌在經歷各種磨難,領悟到內心的“道”是追隨自己的內心去面對各種困難,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譯者在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先是刪繁就簡,追求源語臺詞的內涵,已達到功能上的對等?!皯{心而行”譯為“follow the heart”,“后果自負”譯為“suffer the consequences”與源語臺詞一樣,達到形式上的對等。
For I am abstracted from the world,the world from nature,nature from the way,and the way from what is beneath abstraction.A wise inaction is to follow the nature and to take advantage of situations.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必須要遵從的大地的規律,而大地的原則是服從于上天。天以“道”為基本規律來運行,“道”的本質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真的“無為”是順應天道,順應時勢。這句臺詞前部分套用了《道德經》中極為經典的一句話,翻譯難度很大,很難達到形式上的對等。根據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譯者既要準確把握原詞內涵,采用符合英語習慣的表達方法,又要盡量保存中國特色詞匯中的中國特色,保留原有文化內涵,做到目的語與源語在各自的文化特色。
我國電視劇近些年在海外市場大受歡迎,為了更好的促進跨文化交際,我們要重視電視劇作品的字幕翻譯的發展。筆者認為,在翻譯電視劇作品時,應該注意呈現的文化習俗和人物性格特點,這樣有助于筆者更好的還原原劇的文化內涵,方便目的語觀眾的理解。考慮到影視作品承載了宣傳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之用,筆者希望更多的翻譯愛好者能投身字幕翻譯中,也希望這篇文章對翻譯愛好者有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