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春,李國元,姜益泉,戴余軍,姚國新
(湖北工程學院 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2018年,教育部正式啟動新農科建設。2019年,《安吉共識》、“北大倉行動”和“北京指南”發布,分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推進新農科建設[1]。新農科建設為涉農高校提供了新機遇、賦予了新使命,是新時期農業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2]。培養創新實踐型人才是應用型高校當前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而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和必要環節。地方應用型涉農高校必須主動面向新農科,合理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改革實踐教學培養體系,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和學校內涵式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3]。2021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即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地方涉農院校作為培養應用型農科類人才的主陣地,必須緊扣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強人才培養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養大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復合應用型人才,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現代生物技術、工程技術、信息技術等向農業的滲透改造和提升了傳統農業,催生了以生物技術育種、生物農藥、生物制劑、生物肥料等為代表的生物農業,以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和智能農業化裝備為核心的智慧農業等農業新業態[4]。農業從傳統的第一產業走向與第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其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組織形式發生了深刻變革,客觀上需要應用型高校主動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培養滿足和引領新時代農業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實踐教學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環節,國外優秀應用型大學實踐課程都占有很大的比重,甚至采用工學交替的模式強化實踐教學,把實踐教學作為培養人才的主陣地[5]。新農科背景下,應用型農科類高校需要搶抓機遇,主動面對自身發展的深層次問題,走產學研合作的發展道路,避免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在服務國家糧食安全、農業綠色生產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多元化需求中實現人才培養的多樣化,在服務區域農業發展中找準定位,凸顯特色。
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在我國許多高校沒有根本改變,造成實踐教學投入不足。一是學校實踐教學經費投入相對不足,基礎條件建設落后,實踐教學條件不能與新農科建設要求相適應。二是教師在實踐教學上投入精力較少,“雙師雙能型”教師比重小,校外兼職教師參與度低。三是學生重視不夠,應試教育的思想沒有得到扭轉,實踐教學長期以理論教學的輔助形式出現。
相比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應用型高校實踐教學改革處于滯后狀態。一是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精準,許多應用型院校與科研型高校課程結構相似,不同院校間有趨同現象,專業特色不鮮明。二是學科交叉推進緩慢,專業知識結構孤立,缺乏與信息科學、機械工程、管理學等學科的知識的有機結合,造成教育鏈與產業鏈和價值鏈融合困難[6]。三是實踐教育主體單一,缺乏激勵企業參與協同育人的有效機制,產學合作推進困難。
實踐教學保障機制存在運行不暢、落實乏力的現象。一是實踐教學質量監控不到位,實踐教學效果與預期存在較大差距。二是缺乏有效協調校內外資源參與實踐教學環節的運行和激勵機制,難以形成協同育人的合力。三是實踐教學質量多以過程考核為主、結果考核為輔,以定性評價為主、定量考核偏少,缺乏對實踐教學創新性和實效性考核的有效機制。
應用型高校要用扎根區域、突出特色、服務產業的辦學思路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一是合理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堅持為區域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培養“下得去、留得著、用得上、靠得住”的新農科人才。二是突出培養學生的愛農情懷和創新精神,把塑造知農愛農品格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把創新精神培養融于實踐教學各環節。三是結合區域農業發展的新需求、現代農科發展的新趨勢完善課程結構,優化教學方案。
新農科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產物,首先要加強專業改造升級[7]。高校在改革實踐教學時需相應重構理論教學體系,打造“金?!?、“金課”,提升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為實踐教學提供理論儲備。一是用現代生命科學新技術改造傳統專業,加強設施栽培、農業機械化、物聯網、農產品加工、環境控制等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知識教學,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對技術的需求[8]。二是融合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構建跨學科知識體系,加強對傳統專業結構的改造和調整,滿足智能農業、休閑農業、森林康養、生態修復等農業新業態發展需求[6]。三是注重新農科與新文科知識的融合教育,培養學生的經營和管理能力,適應多業態發展需要。
現代科技改變了農業的生產方式和組織形式,客觀上要求農科類實踐教學與其相適應。一是加強課程實驗改造,把現代科技的新技術、新成果融入實驗課程,淘汰落后的技術和工藝,增加創新性、設計性實驗比重,突出課程內容基礎性、應用型和創新性的有機結合。二是推動專業實習升級,加強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自動化等新技術在專業認知實習、課程設計、綜合實訓和畢業實習中的滲透;探索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和就業創業一體推進的模式,提高實踐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三是強化創新創業實踐,為學生開展創新實踐活動營造氛圍、創造機會、提供條件;建立本科生導師制,引導本科生進入實驗室,參與導師科研課題和項目推廣;設立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基金,支持學生科研立項;鼓勵學生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系列競賽,以及生命科學技能競賽等各類賽事。
當前農業開始從以機械化為特征的農業2.0走向以信息化為特征的農業3.0和以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為技術支撐的4.0模式,需要用相關學科的新技術武裝實踐教學基地,促進農藝與現代農業智能裝備、設施農業等的有機結合,提高農業信息化、智慧化水平[6,9]。一是聯合信息科學與技術、機械制造等專業共建實踐基地,促進實踐基地的智能化和工程化改造,推進農科類專業與自動控制、機械設計與制造等專業的融合發展,提高農產品加工、檢測設備在技術上不斷創新和升級。二是優選具有跨行業發展和創新能力強的大型龍頭企業或科研院所共建省級實習實踐基地和校企聯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搭建融合人工智能、機械裝備、大數據、物聯網等高新技術的應用型實踐教學平臺,培養學生面向產業發展前沿的創新意識和開拓能力。
培養面向新產業、新業態的農科類應用型人才,需要具有多學科、多行業背景的教學團隊參與指導。一是學校常態化開展服務地方活動,引導教師面向行業深入開展產學合作,培養具有行業背景的“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二是聯合校內計算機與信息工程、機械與自動化、企業營銷管理、鄉鎮規劃設計等專業具有交叉學科背景的教師聯合開發實驗課程,參與實踐教學,指導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三是聘請有實踐經驗的行業專家和企業技術骨干參與實踐教學過程,指導學生實習和創新創業。
新農科以多學科交叉為特征,強調服務新產業、新業態,客觀上要求協同校內外資源合作育人。一是可以探索產業學院培養模式,形成多學院、多學科、跨專業聯動的人才培養機制,打破學院、學科界限,形成有利于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的內部機制。二是實行校內重點平臺為主體的資源共享機制,省級實驗示范中心、重點實驗、工程技術中心等校內重點平臺面向全體師生開放,既促進了本科生實踐教學水平的提升,又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促進了更多成果的產出。三是建立合作共贏、互利互惠的產學研用的合作機制,通過創辦產業學院,匯聚與學科建設高度相關的行業企業,形成穩定合作的共同體,建立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模式,推進人才培養鏈與產業鏈對接融合、教育資源與科研資源緊密整合。
把創新能力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素質的核心要素,根據實踐教學的內容、類型和形式探索多元化的考核評價辦法。一是通過專業課程教師、企業指導教師、參與實踐的同行和用人單位等多元化的主體開展評價。二是通過實踐知識考試、操作技能考核、項目成果評價、競賽獲獎認定等多元化的內容和形式進行評價。三是通過考查學生的職業精神、操作技能、創新能力、綜合素養等對實踐教學質量進行多維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