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敏 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文筆鎮人民政府農村綜合服務中心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我國新農村發展的方向,也是促進農民增收、提高生產水平和推動社會整體和諧穩定發展的重要方面。農民合作社在促進小城鎮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已經進入到實施階段,能夠為我國“三農”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在這項文件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到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與社會現代主義文化質量。習近平總書記在農村考察中指出,希望全國各地農民合作社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發展。農民合作社強調,在農業經濟上的組織服務功能,農民之間互惠互利、自愿自制,在收益分配過程中按比例分配。農村集體經濟能夠促進農村的深化改革,滿足農民對生活的追求,同時,能夠促進農業產業更加強大,推動當地經濟發展,保證當地的增收。農村集體經濟助力農村合作社過程中,能夠幫助農民合作社壯大,有助于農村集體資產的增值,能夠實現各合作組織之間的互相激勵,并且保障了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需求。目前在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實施過程中,農民合作社發展主要存在的問題:農民合作社、農業生產體系混亂,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政策落實不到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不樂觀,農民合作社經營方式較為單一。在經營過程中要通過農村集體經濟助力農民合作社的轉型工作,從而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提高農村集體經濟收入。
農村集體經濟助力農民合作社發展時,首先要明確其發展方向。在農民合作社制度發展框架內,保證農民是勞動的主體以及利益的主體。山西省要根據當地的農村土地資源情況以及其經濟狀況,建立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符的農業生產體系。農業合作社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搭建專業化平臺,形成農業產業鏈條。在發展農村合作社的過程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管理者必須了解當地的政策變化,熟悉投資領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要合理地規劃各項鄉村振興項目,認真盤點農業資產,創新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思路;要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的帶頭作用,建立起農村合作組織之間的聯系,并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結合鄉村振興活動和市場需求,充分利用內外部資源,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的多元化發展;要將扶貧基金準確地利用到農民合作社中,幫助農民合作社建立市場品牌,并向農民合作社提供更先進的技術以及市場,使農民合作社能夠長遠健康發展[1]。
國家在支持鄉村振興工作中成立了各項資金獎勵優惠政策,因此,在進行農民合作社發展的過程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將政策落實到農民合作社中,使農民合作社能夠通過各項資金政策的支持得以更好地發展。同時,當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結合實際制定因地制宜的監督管理體系,對農民合作社的政策落實作出規定,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農民合作社的監督管控。從財政與土地兩方面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進行助力,增加財政支付力度,整合農民合作社的資金,使財政補貼能夠發揮其扶持效應。目前農民合作社在各種政策扶植下不斷壯大,但合作社的收益情況不盡人意,因此,通過農村集體經濟助力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和壯大,能夠使農民合作社的經營更加規范,更加健康有序地發展。
在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要助力農民合作社發展的轉型,要將農民作為發展的核心,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以及收入作為目標,針對勞動力綜合素質偏低,以及成員組織文化水平不高的合作社,加大農業技術普及力度。農民合作社要以此為契機,將農村集體資產掌握在農民手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助力農民合作社發展的過程中,要注意農村與城鎮之間的有機融合,要踐行持續發展的理念,推動綠色農業,循環農業理念的傳播,升級農村農業產業結構,杜絕農村用地不當以及資源浪費現象。同時要重視市場的發展,創造新的經營方式,打造新的經營理念,打造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發揮當地產業優勢,同時提高當地的產品質量。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要幫助農民合作社建立其內部經營制度,保障其工作崗位的合理分工,并向農民合作社傳播品牌意識,提高農民合作社的聲譽,促進農民合作社中各項產業的融合,并為農民合作社開拓產品銷路,提高農民合作社的工作技術水平,促進農民合作社的合力轉型。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要做到依法管理農民合作社,保障農民合作社擁有正規的工商登記,工商部門要支持農民合作社的各項合理要求,在注冊登記等工作中提高其工作效率,保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農民合作社的合法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要強化監督體系,強化對農民合作社的資金使用合理規劃工作,保證農民合作社的合法經營。農民集體組織可向農民合作社進駐工作人員保障農民合作社的管理以及其運行過程的合理性,完善各項審計監督工作,保證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方向[2]。
農村集體經濟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發展鄉村振興戰略,不僅可以提高農民收入、促進城鄉共同富裕和鞏固社會穩定,還有利于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以及實現“三農”協調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