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體制改革和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松散、資產利用率低、使用程序繁雜、信息化程度低等問題日趨明顯。為有效緩解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問題壓力、合理配置使用國有資產,應進一步完善內控機制、強化監督管理,從而更好地促進事業單位對于資產管理方面更好的研究和發展。
事業單位資產,是指事業單位占有、使用的資產,依法確認為國家所有,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的總稱,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包括國家撥給事業單位的資產、事業單位按照國家規定運用國有資產組織收入形成的資產、接受捐贈和其他經法律確認為國家所有的資產,其表現形式為流動資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對外投資等。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是事業單位按照政策規定和法律法規,對其占有、使用的國有資產實施具體管理。對事業單位資產的管理,應該是廣義的、全資產的管理,深度的、站在行業和事業發展角度解讀的管理,動態的、涵蓋了計劃論證、實施過程、事后評價全方位持續的管理。
一是信息化手段不完整,比如固定資產的預算、采購、使用、處置等系統環節缺乏監控,難以及時發現問題、糾正錯誤、厘清責任。二是數據保存不完整。有的事業單位只是注重建立資產管理系統,忽略了數據的適時更新,久而久之系統和數據率降低,系統分析問題的能力減弱。三是信息共享功能不完整。很多隱患問題,是因為信息不公開、不全面,做不到多部門共享、多時點觀察。
根據現行有關財務制度規定,事業單位應該建立健全資產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資產盤點,保證賬實相符、賬賬相符?,F實生活中,事業單位所獲得的資產大多來自財政撥款,這使得事業單位在進行資產應用以及管理的過程中缺乏責任感,故對資產管理往往存在著“重錢輕物,重購置輕管理”的普遍現象,因為從思想到行為對資產管理的輕視,加之人員素質、責任心以及核算軟件的缺陷,導致事業單位資產在利用和管理出現漏洞。
第一,建立相對穩定的管理架構,包括組織架構和管理模式,在組織架構上應配備專業人員、提供專用設備、建立專項制度、進行專門管理,有條件的應成立專門機構、開展專題檢查;在管理模式上應以單位的發展規劃為主導、年度目標為基礎,綜合平衡資金總量,合理控制財務風險,充分考慮持續發展需求編制財務預算。第二,加強預算管控措施,建立預算項目庫,充分論證項目概況、目標依據、支出明細、計劃進度等基本信息;落實部門三年滾動財政規劃,分解細化單位重大項目經費收支;提高預算執行能力,把準預算執行的時間節點和支出進度,實現業務活動和經費預算同步。第三,加強預算培訓,增強單位法人和領導者的法律知識和預算意識,提高預算工作者運用政策制定、跟蹤、監控、分析預算的能力,引導預算編制和執行的責任主體部門合理提出預算計劃并分解落實。
當下事業單位改革要求資產管理在內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基礎上,不但要落地執行、有效實施,而且要加大執行力度,做到有章必循,有規必守,使內部控制真正發揮應有的效能。加強內部控制固然重要,外部監督也不容小覷,二者的結合形成合力,大大增強了資產管理監督監管力度。財政部門、審計機構就是擔任外部監督的角色。財政部門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國有資產配置審批程序,從大局出發,兼顧各單位的實際情況,高效合理的對國有資產進行統籌安排,杜絕無序購建、閑置浪費現象,以促進其加強管理,提高資產使用效益。而引入審計監督機制,對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進行全方位,無死角的監督,對資產管理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在對國有資產監督的過程中,審計部門對發現的問題和漏洞會及時提出,并督促管理部門進行改正和完善,這樣會促使基礎管理的效果得到體現和延伸,保證國有資產穩定性和持續性。
第一,建立統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統,運用“互聯網+資產管理”的管理模式,通過數據識別技術、計算機處理技術、互聯網通信技術等,實現資產信息自動化識別處理,對資產分布、統計、分析、清查、處置、數據報送等活動進行“一站式”管理,實現上下級對應以及與相關多部門網絡、系統和數據接駁,推動大數據管理。第二,堅持數據適時更新,依托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信息系統這一應用平臺,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和大數據綜合分析應用,對資產數據資源進行整體規劃和有效開發,提高數據完整性和時效性。第三,加強信息安全。加強信息安全管理,要提高信息安全責任意識,尤其是法律底線和政策紅線的宣傳教育,防止人為造成信息泄露;要嚴格落實電腦網絡安全監督,增強涉密管控,主動對信息系統和基礎設施進行隱患排查,做到“涉密不上網、上網不泄密”,確保系統數據安全性。
總而言之,資產管理在事業單位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對新形勢、新發展、新要求,事業單位必須充分認識加強資產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正視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及時加以糾正,不斷完善管理制度,嚴格內控機制,加快信息化步伐,大力培養優秀人才,在硬件、軟件各方面跟上經濟社會的發展,以適應事業單位的發展需求,從而不斷推進事業單位各項工作順利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