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佳利
(山東華宇工學院,山東 德州 253034)
應用型本科院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更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場所。人才培養是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紐帶,直接體現在應用型本科院校服務于社會和區域經濟發展,也影響著應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發展。人才培養質量關系著學生的就業質量,學校的生存與發展影響著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及工業化進程,關乎到我國應用型本科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關系到我國實現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目標。
教育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高[2015]7號)》文件中指出高校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向增強學生創業創造能力,全面提升學校服務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創新驅動等方面的能力。《山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中指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穩步發展本科教育,擴大研究生教育規模。2020年德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把打造新型工業化強市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主攻方向,聚焦“緊盯前沿、打造生態、沿鏈聚合、集群發展”,實施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走出一條以高技術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為主體、優勢特色產業為基礎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城市的實施必然會導致人才的緊缺,德州市未來產業、新興產業、傳統產業、新能源產業等地方產業發展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問題,那就是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問題,如何實現德州市本科應用教育人員供給地方性服務機構也是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因此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產業結構。產業發展的速度和側重點不同,對專業人才的知識儲備和工作技能要求也就不同。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要想獲得較好的發展,就需要根據當前的產業結構設置課程及培養模式,使人才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而產業結構調整又會反作用于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人才培養和產業結構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關系。應用型本科院校應主動適應和接受隨著社會發展而產生的產業結構調整,應用型本科院校要明確人才需求定位,仔細探討人才與產業結構的關系,并考慮內外部因素,使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的發展需求相吻合。
實施新舊動能轉換已成為德州市上下謀求發展的共識。2018年在德州市全面開展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推進大會上,德州市確定了“6+6”產業體系,提出改造提升綠色化工、紡織服裝、現代高效農業、文化旅游、現代物流、現代金融六大傳統產業,實施高端裝備、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醫養健康六大新興產業倍增計劃,以“四新”促“四化”。到2028年,德州市將基本實現新舊動能有序轉換。在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同時,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也在不斷涌現。目前,德州市正在編制《德州市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文件,堅持新發展理念,將打造最具活力的新型工業化城市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主攻方向,努力推動工業振興、高質量發展。
3.1.1 高學歷教師所占比重較低
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師,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更需要一大批高水平專任教師。但是,當前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的學歷水平普遍偏低,暫不能滿足教學需求和學校發展。
3.1.2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不足
目前,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不足,教師業務水平和實踐能力較低,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不夠完善,缺乏“雙師型”教師資格認定標準。
3.2.1 課程設置脫離市場需求
目前,許多應用型本科院校在課程設置上脫離地方經濟發展實際,開設的實踐課程較少,課程設置缺乏創新和內涵,理論與實踐課程銜接性不高,學生實踐能力較弱。課程設置缺乏嚴格管控和組織,導致人才培養質量不高,學生創新能力和就業能力較低。
3.2.2 課程內容更新不及時,學生專業素質不高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導致課程設置不合理、不完善,實踐課與理論課比例失調,教授的課程內容脫離生產實際要求且不具備前瞻性,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得不到較好的培養,不能很好地服務社會生產需要,學生無法實現高質量就業。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專業特色不明顯,未體現出地方性、應用性的特點和優勢,培養出的人才競爭力不強。
3.2.3 課程重理論輕實踐
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的課程體系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但是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課程設置仍以理論知識講授為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的主動探究思維和實踐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養,部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較差,無法將理論與實踐較好地結合起來,學生缺乏競爭力,無法實現高質量就業。
在設計和構建人才培養模式時要綜合考慮如何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還應根據市場需要與學生個性化特點,圍繞該專業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設計相對獨立的各種模塊課程。從人才培養目標出發,構建以夠用、實用、應用為目標的理論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和綜合素養。
建設綜合性的校內外創新實踐基地,構建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新型教學實踐基地,以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方便教師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為滿足學生實踐需要,應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學生的職業化訓練,做好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之間的銜接。同時,建立大學生各級各類競賽訓練基地,制定相應獎勵機制,引導學生參加各類競賽和參與教師的科學研究項目,抓好第二課堂,提高學生的科研水平及創新創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