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振瑤 安鏡如 沈陽城市建設學院
基金項目:2020 年度沈陽城市建設學院科研發展基金項目《關于大力發展沈陽“飛地經濟”的對策研究》(XKL202009)、2019 年度沈陽市科技創新智庫決策咨詢課題《基于科技創新的沈陽“飛地經濟”發展對策研究》
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迅速,對建筑業產生影響是必然的。建筑業對中國的發展起著支撐作用,它的發展速度決定了中國經濟的發展進程,而且關系到中國的綠色發展戰略實施的有效性。在建設項目中,不僅消耗了更多的能源,而且造成了環境污染。特別是近年來,建設項目數量越來越多,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因此,發展建筑業不能停留在經濟效益方面,更要注重生態效益,為持續穩定發展創造條件,更好地適應我國當前的綠色發展環境。
建筑經濟的基本含義就是運用經濟學視角來全面評估特定的工程建設項目,旨在判斷建筑項目工程是否達到最優化的工程經濟效益,運用市場利潤的角度來實施針對建筑效益的客觀評估。作為專業性與綜合性的建筑領域重要學科而言,建筑經濟涵蓋了經濟學以及建筑學的兩個學科層面重要內容,并且涉及建筑經濟分析、工程效益預測、工程效益評估以及工程經濟決策等要素。
對于環境經濟也可稱為生態經濟,生態經濟的基本含義就是將生態環保的目標與宗旨融入經濟發展領域,從而達到緊密融合生態環境要素與經濟發展要素的效果。在生態經濟的全新發展模式下,各個市場經濟領域將會表現為生態經濟的全新發展特征,旨在節約寶貴的生態環境資源,杜絕生態污染的經濟發展潛在后果。并且,相關的經濟決策部門也會更加關注于生態環保的良好效應實現,確保在最大限度內融合環境價值與經濟價值。
環保性與低碳性的工程建設項目,基本特征就是將環保因素融入當前的建筑設計領域,充分展示出環保理念貫穿于現代建筑項目整個運行過程的良好實踐效果。為此,工程設計部門針對建筑物的本體結構在實施全面的優化調整時,必須要將自然生態的重要考慮因素融入其中,運用低碳思路與生態環保思路來設計工程建筑物。環保工程設計模式主要側重于建筑生態污染的全面消除,因此工程設計單位必須切實考慮到工程環保施工模式的全面推行,嚴格消除施工生態污染。建筑施工企業本身也要深刻認識到杜絕建筑施工污染的重要實踐意義,對于城市居民的清潔生活環境予以自覺的維護,避免建筑施工單位由于追趕建筑工期或者節省建筑施工資金的考慮,進而導致建筑施工過程產生較為顯著的工程生態污染,有效實現最優化的建筑施工資源節約目標。例如,對于建筑物的外部幕墻結構在實現低碳與生態設計的舉措下,相關負責人員必須要選擇不帶有光污染的優質建筑材料用于完成建筑物的外側幕墻施工,有效杜絕建筑物的外側墻體結構產生光污染。
要促使建筑經濟與生態經濟良性互動,將科學有效的指標體系建立起來是非常必要的。在構建完整評估體系的過程中,建筑建設的每個階段和使用階段都有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指標,建設和投入使用的時候,會產生資金消耗,比如,設計階段需要投入資金、材料購進需要投入資金。建筑投入使用之后,還需要對建筑實施技術維護,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建筑使用中,各種資源消耗依然持續,同時產生大量的污染物需要處理,在評價的過程中,對于這些變量都要關注并指標化,將評價標準制定出來,獲得評價結果。當投資回收期用于投資效益評價時,可以對投資成本進行評價,體現投資效益。
節約能源和資源是綠色經濟發展必須實現的目標,因此,相關建筑企業以及科研機構需要加大對技術研發和創新的重視力度,做好綠色建筑技術成果的積極轉化以及市場推廣工作。如果剛進入市場的新產品、新技術、新材料符合評價標準,要及時把其納入相應的標準規范范圍內,要不斷優化完善節能環保的發展規模以及標準體系建設情況。比如,鋼筋、混凝土、水泥等常用的綠色建筑施工材料,在研發時,要重視其強度和質量等時效性,以確保能夠提升建筑物的耐久性。另外,還要做好綠色材料的研發工作,盡快研發出可回收、易降解、利用率高的材料,以提高建筑施工的節能環保性。
城鎮化建設既要引入國外資金,更要引進國外領先技術與經驗。外國發達國家在現代建筑領域有先發優勢,累積的建設技術經驗和綠色環保要求都與我國存在一定差距。“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主管部門、設計公司、建筑企業要加強建筑行業綠色經濟的外部交流,也可采取戰略合作,讓領先技術與經驗走入國內項目中。如美國新的世貿大廈在設計和建設中采用了許多環保、安全、綠色的要素,使得許多新建筑建設施工技術不斷出現,并逐步推廣。另外,重慶的來福士建筑群,在重復考慮建筑區域的地理環境后,決定將建筑群中的中央空調采用江水冷卻,極大地降低了建筑群的能耗。
建筑經濟以及生態經濟并不是相互分離的,而是具有內在的互動性特征,建筑經濟的均衡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生態經濟理念的前提下。在目前的情況下,工程建設企業對于建筑生態經濟的重要實踐領域已經給予全面的重視,進而體現了生態經濟模式融入建筑經濟轉型實踐的必要性。具體在完善與優化建筑經濟轉型模式的基礎上,相關部門針對建筑環保手段以及建筑節能手段應當予以最大化的利用,旨在全面提升建筑項目工程的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