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偉 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
課程思政理念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通過構建三全育人的育人格局,將各學科的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結合,形成協同效應。對高校學生來說,體育不僅能夠鍛煉身體,更能錘煉自身意志,健全自身人格。體育精神中所蘊含的永不放棄精神、團隊合作的精神、為國爭光的精神,都是思政教育很好的切入點。在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探索實現高校體育教學與思想教育更好的融合,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立德樹人要堅持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的育人,體育課程作為高校的一門基礎課程,在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中要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體育老師在全員之列,體育教學過程也在全過程當中,全方位自然也包括體育在內。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思政教育要與其他學科相互協調,同向同行。各學科都要承擔起育人的責任,體育課程也不例外。在體育教學當中,不僅要關注學生體育技能的鍛煉提升,也要關注思政工作與體育教學的相互影響,促進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的協同共進。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當中,往往將教學重點放在提升學生的體育技能上,而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體育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既能夠從事體育相關事業工作,也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有較好的科學文化素養,有正確的三觀理念的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體育教學要注重與思政教育的融合,不僅要教授體育理論知識和體育專業技能,更要進行現代體育理念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真正成為高素質的體育人才。
體育課程是高校一門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體育精神當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內容,在教學當中深挖思政元素,能夠達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體育精神中蘊含著愛國主義精神,在國際賽場上,運動健兒通過艱苦訓練,頑強拼搏,取得一項項可喜成就,讓五星紅旗在賽場上飄揚,體育教學以此引導學生感受中國體育的強大,愛國情懷油然而生。在體育訓練中,在比賽中,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到訓練的艱苦和勝利的來之不易,這能夠培養學生頑強奮斗和永不言棄的精神,也能夠感受到團隊合作的精神和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這些都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重點內容[1]。
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所有高校的所有專業都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當前課程思政建設已經初顯成效,各高校不斷加強思政建設的組織領導,制定因地制宜的方針策略,實現多部門的聯動,初步完成課程思政的整體設計,根據不同的學科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以專業特色和優勢為基礎,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入各學科教學的全過程。高校體育作為必修的公共課程,得到高校的高度重視,通過頂層設計,全面規劃,為實現與思政教育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保障。
在高校體育課程上,老師教學的重心往往放在體育知識和技術的言傳身教上,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引導。要加強高校體育老師的思想政治學習,提高他們的思政教育的認知能力,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育人意識。課程思政背景下,對體育老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斷增強體育老師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在教學過程當中深入貫徹知識傳授和價值引導的統一,在教授體育專業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培養高素質的體育應用型人才[2]。
隨著高校體育的發展,課程內容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的體育項目出現在高校體育課堂上。課程思政背景下,要加強體育課程建設,推行多元化的體育課程,充實和完善不同體育課程當中蘊含的思政內容,并進行歸納和深化,從思政教育的角度進行必要解讀,形成系統化的體育思政教學,實現高校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當前高校體育教學的評價集中于學生的體育學習情況和老師的教學水平上面,缺少思政成效方面的內容,課程思政背景下,要建立多元化的體育課程思政成效的評價體系,設計多層級的教學方案評價指標,為高校體育教學思政效果評價提供指導依據。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除運動能力外,要將學生的體育品德和健康行為納入評價范圍,扎實推進提升課程思政教育。
推動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對于高校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通過開展校園體育文化節、舉辦體育知識競賽、進行體育精神宣傳等多樣化的形式,讓學生在良好的校園環境中感受體育文化中蘊含的頑強拼搏永不放棄的精神,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而這些也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容。
總的來說,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相融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要積極探索二者融合的路徑措施,通過全面提升高校體育老師的育人意識和能力,加強體育課程建設,不斷豐富課程思政內容,將高校體育教學評價融入思政建設考核,推動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營造思政融合的文化氛圍,最終實現二者更好的融合,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