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麗 濟南大學泉城學院
農業信息化建設具有時效性、高效性功能優勢,在鄉村產業的建設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農業信息化建設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再造農村產業經濟,發揮了帶動作用。我國的鄉村振興中,農業信息化建設是重要舉措之一,要在網絡信息化基礎設施等建設方面加大投入,將新興產業和鄉村產業相互對接,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
農業信息化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建設集體學習機制,指的是在產業集群的載體中轉移知識空間,也就是在產業集群內外的知識挑戰和競爭中,參與方對相關的制度規范以及知識技術的共享規則進行學習,在參與方的相互協調和共建作用下,共享知識、積累知識、轉移知識,是一種社會化行為參與方。為了獲取群內的學習支持,必須要通過相互的共享和溝通才能夠得以實現。鄉村文化內涵深刻,因此在構建集體學習機制時要強調鄉村主體多元化的特征,將利益相關方作用凸顯出來,推進農業的信息化建設,包括信息化企業、村民、村委會、各類企業、衍生企業、政府機構、科研所、大學、行業組織等,將多元化主體的作用發揮出來,實現相互之間的知識共享,鄉村文化的內涵更加豐富,為集體學習提供豐富多元的知識源頭支持,使農業的信息化建設拓展了更廣闊的選擇面。在政府的引導下,信息化企業建設農村的信息化基礎設施,企業施工為當地的民眾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機會,企業同時獲取了一定的利潤[1]。村委會和村民作為人力物力資源,支持響應國家的政策號召,對企業進行監督,將建設的建議反饋出來,在農業的信息化建設中提升自我。
鄉村主體多元化是實現鄉村振興集體學習機制的基礎條件,本地嵌入式網絡學習通過建設基礎設施和各類信息共享平臺實施,例如農產品種植信息共享平臺、農產品深加工信息共享平臺等。集體學習機制在信息化建設中,構建起以點帶面的學習網絡,串聯起復雜交錯的鄉村信息化商業和社會網絡,將政府機構、信息化企業、村委會、農戶等作為節點,進行知識傳播,向農戶講授信息化基礎設施和平臺的使用方法,利用會議、廣播、紙質宣傳等方式,農戶在農業信息化的影響力作用下,相互推薦信息化設施和平臺,實現知識的共享和技術交流。在集體學習和競爭相結合的形式下,鄉村振興參與的各方主體之間共同進步,增加了溝通效率[2]。
建設動力發展機制指的是鄉村集群的動力發展機制,采取自組織的形式,由鄉村資本發揮驅動作用,相關產業形成自我集群發展體系,并進行更進一步的演化,推動農村產業的發展。農業信息化建設動力發展機制研究中,要在信息化活動中,由核心利益相關者在自我協調和合作下,進行信息化目的地空間設置和分布,獲取資源共享資源,引進人才,推廣信息化自我動力發展機制,使鄉村其他的產業實現共同發展。其中的生產要素驅動機制建設,要在農業信息化的建設中挖掘生產要素資源,保證生產要素資源,為產業提供發展動力和吸引力,包括信息化目的地所在區委以及鄉村信息化資源要素,發揮出鄉村信息化資源的基礎支持作用,推進信息化建設,發展壯大。獲取更多的地區信息化資源,提高資源水平,降低產業投資成本,強化產業的競爭力,發展鄉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始終要將提高鄉村信息化價值作為重要的發展舉措,強化產業區位優勢,凸顯出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市場推動機制的建設結合游客需求這一根本所在,完善農村信息化自組織機制,在目標市場的消費實力、顧客偏好以及需求結構等因素的影響下,鄉村信息業的發展要逐漸向著多樣化、個性化方向進行探索,滿足鄉村信息化實際需求。強調客戶的參與和體驗,在市場的推動作用下增加更多的人氣和機會,推動鄉村建設與發展[3]。
創新擴散機制是提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創新型機制,創新產品、創新服務,特別是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演進和空間的延展,在技術理念和方式方法上,均需要創新成為一種非線性過程,建設模仿創新擴散機制。將其作為主流,對于率先進入市場的創新產品,要構建起模仿創新擴散機制,進行對創新產品的更進一步創新,改造原有的產品,超越產品,消化和吸收原有產品的優勢。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要突破簡單機械的模仿行為,避免農戶生產的農產品發生同質化嚴重的現象,而是要在鄉村的信息化建設中。提高信息化程度,模仿創新產品與服務,降低企業之間的模仿成本,提高人員的參與能力、學習能力,更進一步促進鄉村產業行業競爭力的強化,為鄉村的發展拓展更廣闊的空間,帶來更多的機遇[4]。
綜上所述,信息化時代農業的信息化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相互結合,對于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意義重大,農業信息化建設中建設起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提升機制,將產業集群下競爭優勢整合在一起,提高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效率。未來對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升機制研究仍舊要不斷的進行,推進農業的信息化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