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石家莊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 王聰 中國工商銀行河北省分行
筆者作為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政策法規部門的一名工作人員,近幾年來與人民法院執行機構工作人員接觸頗多,主要就是協助人民法院查詢、凍結(解凍)、扣劃被執行人的住房公積金。鑒于我國法律目前尚無明確的規定,加上《條例》對住房公積金的用途、提取等設定了許多限制條件,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如何配合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成了難題,實踐中操作也不盡相同,亟須通過立法或者出臺相關司法解釋予以完善。
當前司法實踐中對于住房公積金能否被人民法院強制執行主要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住房公積金具有很強的人身屬性和專用性,它和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基金同屬于社會保障資金范疇,是不能被強制執行的;另一種意見認為住房公積金屬于公民的個人合法收入,是一種個人財產,是可以被強制執行的。
筆者認為住房公積金是可以被強制執行的,理由如下:
(一)住房公積金屬于公民的個人收入,可以成為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的標的物。《條例》第三條規定:職工個人繳存的住房公積金和職工所在單位為職工繳存的住房公積金,屬于職工個人所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一條第二項也規定住房公積金屬于夫妻共同財產,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住房公積金屬于公民的個人財產。因此,住房公積金本質上仍屬于個人收入,只是其提取、使用會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
(二)全國最高人民法院2013年7月31日對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提交的《關于強制劃撥被執行人住房公積金問題的請示報告》作出(2013)執他字第14號函批復,觀點是“被執行人符合國務院《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的提取職工住房公積金賬戶內的存儲余額的條件,在保障被執行人依法享有的基本生活及居住條件的情況下,執行法院可以對被執行人住房公積金賬戶內的存儲余額強制執行”。批復作為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形式之一,是具有法律效力并應當優先適用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二條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單位查詢被執行人的存款、債券、股票、基金份額等財產情況。人民法院有權根據不同情形扣押、凍結、劃撥、變價被執行人的財產。由此可見,人民法院有權依法強制執行被執行人的財產,而“有關單位”也應當包括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自然有義務協助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由于目前我國的法律法規對住房公積金的強制執行程序沒有可操作性的程序規定,司法實踐中普遍的做法是,先向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發送介紹信或協助執行通知書查詢被執行人的住房公積金繳存情況,在確定被執行人有住房公積金余額并且符合相關條件后,作出凍結或扣劃裁定,并向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發送裁定書和協助執行通知書,要求其協助辦理凍結或扣劃手續。
筆者認為:
首先,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具有協助人民法院執行的義務,因此人民法院兩名以上的執行工作人員憑借工作證和執行公務證,并發送執行(民事)裁定書和協助執行通知書,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就應當配合人民法院執行。
其次,鑒于住房公積金的特殊性質,在對住房公積金采取強制措施時,應當賦予當事人執行異議的權利,當事人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應在七日內進行審查,經審查認為執行住房公積金可能影響當事人的居住條件時,人民法院應當裁定終止執行,否則予以駁回。
最后,在對住房公積金進行強制執行時要注意遵循抵押權等物權優先原則,對已經用住房公積金抵押貸款的,應在保證抵押權人、質押權人優先受償后,對其剩余余額部分予以執行。
當前全國大多數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沒有對人民法院強制執行住房公積金的條件加以限制,這勢必會加大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的工作負擔,也不符合住房公積金的本質屬性。2019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區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指導意見》提到支持在雄安新區設立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探索住房公積金制度改革。3月隨著新修訂的《條例》出臺,相信關于人民法院如何強制執行住房公積金這個問題,在不遠的將來定會有個讓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債權人和人民法院執行機構都滿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