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貴州省建筑設計研究院責任有限公司
隨著近年來裝配式建筑的大力推行,我國在發展裝配式建筑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裝配式建筑面積和數量快速發展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同時,由于各區域產業扶持力度、經濟基礎等方面發展不充分不平衡,造成了不同地區的裝配式建筑發展也存在極大的差異化現象。政府部門、建筑企業等行業內相關主體均積極推進裝配式建筑的發展。
在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不斷運用到各個領域的過程中,發現在裝配式建筑環節的使用還是比較少的,相比較施工機械化和現澆結構而言,其優勢是很明顯的。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裝配式智能建造技術的發展,還有很長的道路要求,其存在的問題集中反饋在:一,構件吊裝設備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比較低,并且精確度不是很理想;二,灌漿設備是人工操作的,實際質量控制難度比較大;其三,臨時支撐系統的調整性比較差,精確度也處于嚴重不足的狀態;其四,很多工作都是以人工的方式來進行,也沒有對應的技術標準和規范來遵守,實際工作效率也容易陷入到比較低的狀態。
技術體系成熟度是指操作人員技術水平、工藝流程、配套資源等方面所具有的工業化程度,PC構件的質量與技術體系成熟度息息相關,技術體系成熟度越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返工,控制工期。
施工管理包括項目管理人員對施工現場的管理和工程成本把控,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保證各建筑工種的協同工作效率,施工有序進行,縮短工期。成本管理水平越高,成本管控能力越強;專業技術人員包括專業管理人員及專業施工人員,專業技術人員雇用費用較大,高水平技術人員可避免生產浪費和縮短工期,提高安裝效率進而影響成本[1]。
在成本管理方面,將成本預算和合同預算文件導入,與三維模型進行清單匹配,可以根據時間段導出相應的工程量、各階段價格,以及材料進場時間和數量,都可以準確把握,方便快捷,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材料或人工的浪費,充分利用流動資金。成本管理方面應用最多的是三算對比,通過對比可以明確成本的利用情況,實時調整,避免了浪費,也帶來了客觀的經濟效益。
裝配式智能建造急需要進行解決的問題,此時就需要將焦點放在技術應對上。詳細來講述,實際的解決策略集中反饋在:其一,關注PC構件智能抓取,智能安放,智能精準微調設備的研發上,確保這些設備可以與傳統的設備銜接起來,關注高精確度,適應性,自動測量性,自動調整性等功能,確保實際的調整時間得以縮減,使得安裝的適應性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發展;其二,實現結構構件連接過程中,智能灌漿設備的研發,以上料參數,稱重計量參數,制漿注漿參數作為重要的依據,實現精細化規劃,精細化配漿,精細化注漿,自動化計量,自動化清洗,科學的數據交互等,這樣可以使得實際的灌漿施工步入到更加理想的狀態;其三,實現現場構件吊裝智能設備的研發[2]。
裝配式建筑中包含不同的構件,而且裝配結構體系也不完全相同。在施工中應做到各個構件的相互配合,以及人員安全。施工實施主體在制定預制構件吊裝總體流程時,應正確領會各類結構體系預制構件的吊裝順序和吊裝要領,合理安排工期,做到預制構件吊裝均衡化施工,實現現場施工設備和勞動力等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優化利用。目前使用最多的施工工藝是在預制構件中預埋鋼板或其他鋼部件的連接構件,通過套筒灌漿、螺栓連接等方式達到各個構件的連接。在吊裝連接過程中,主要還是節點部位的連接穩定性問題。重要的是可以模擬施工現場的拼接過程,避免事故發生。在吊裝模擬過程中,可以輸入構件的數字化信息和提取的節點鏈接方式,在模擬吊裝過程中對連接的整體穩定性分析、預留孔洞的位置精準度分析以及節點連接的合理性與安全性分析,可以發現問題和不足,實時調整構件設計,優化設計方案[3]。
在已有政策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制定細則,確保裝配式建筑的各項比例參數,有效制定相關激勵措施。加強對企業的扶持與幫助,通過出臺相應政策(如減稅、技改一次性補貼、研發經費補貼等),對構件生產企業按照產量給予相應產業扶持,鼓勵企業改進生產工藝,增大產能,豐富產品類型,提升成品質量,推動預制構件產業穩步發展。對設計、施工、監理單位的收費基數進行調整,給予政策傾斜和扶持,激發企業積極性。政府還應加強對新出臺政策的解讀、培訓。
影響裝配式建筑成本的主要因素是運輸方案的選擇、設計的標準化程度、技術體系的成熟度以及機械的工作效率。對此在控制青海省裝配式建筑成本方面提出如下建議:在預制構件生產階段可以提高裝配式建筑的預制率和裝配率,預制率和裝配率的提高將會減少模具等固定成本的攤銷。可以提高設計的標準化程度,做好構件的標準化拆分,注重生產效率[4]。
裝配式建筑智能制造和智能創造訴求,其從某種角度上就反饋出我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要求。要正確看待這樣的發展趨勢,然后高度重視在此方面的智能制造技術,智能創造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增加研發投入,建立技術共享機制,確保實際的技術可以更好的服務于實際的建筑行業,繼而確保建筑工業化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