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洋洋
近些年來我國在經濟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隨著我國全方位領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同時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來越高,為了全面滿足基層群眾的需求,注重群眾文化建設成為了社會各界的共識。本文針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影響進行分析,闡述現階段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并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意見,為我國的全面和諧社會建設提供更多思考角度。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其中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當今以及未來戰略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任務與目標,也是體現我國綜合實力的重要影響因素。當前社會正處于多元文化交織,且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基層群眾對于文化建設的要求也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構建和諧社會要具有創新與創造精神,在建設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基層文化不僅要保證群眾享受到公平公正的文化服務,同時也要以改善民生為重要基礎進行不斷探索。
一、基層群眾文化相關概述
(一)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我國具有悠久傳承的歷史文明,絢爛多彩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特征,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群眾當家作主,成為了國家真正的主人,因此基層群眾有享受文化熏陶的權利,而且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能夠有效提高百姓的審美水平,以及豐富內心世界,這也是國家綜合實力提高的象征。另外,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可以讓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愉悅身心、提高幸福指數、促進民間文化交流,還能通過不同的藝術宣傳形式加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提高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力,所以說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是“文化強國”的重要舉措,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提高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戰略方針。
(二)我國當前文化建設的現狀
黨和政府對群眾文化建設高度關注,而且社會群體也在積極參與建設過程,因此近些年來群眾文化建設也取得了長足性的進展,但是不可否認在發展過程中仍存有一定的問題,具有較大的可提升空間,下面針對三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各級文化部門對于群眾文化建設給予了高度關注,并通過政策傾斜等方式推進基層文化的提升,同時也有相應的文化管理團隊進行運作,但是在一些偏遠地區的文化工作人員的創新理念不足,更加強調物質需求大于精神需求,導致了精神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不匹配的狀況,也使得當地的社會生態發展出現了不均衡現象。其次,群眾的經濟基礎決定了其對于文化方面的消費水平,我國雖然在經濟領域上取得了進展,但是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并不均衡,東部沿海地區人均收入較高,而中西部地區則收入較低,因此經濟也決定了不同地區的基層文化消費產生差異,如何讓文化建設與市場經濟相互協同發展,成為了當前重要的社會建設課題。最后,我國的群眾文化建設正處于探索階段,有特色的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并沒有可借鑒的實例,因此很多地區文化建設方式還不成熟,缺乏相關經驗,在服務機制上還有待完善,且專業人士還有待培養和開發,有在硬件和軟件兩方面都較為成熟才能為群眾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務、創設優質的文化體系。
二、和諧社會背景下群眾文化建設的發展原則
(一)把握公平正義的文化建設內涵
我國的快速崛起與改革開放政策密不可分,其重要原則是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并帶動其他人共同富裕,我國現在仍處于重要的社會轉型階段,需要借助先富帶動后富的方式實現國民經濟水平的總體提升,但是目前的發展情況是不同地區的貧富差距較大,而農村總體仍落后于城市,經濟的發展也決定了文化建設的質量,因此城市群眾文化建設總體要優于農村地區,為了防止出現兩極分化情況,應該突顯文化平衡建設的公平正義原則。政府的所作所為以及對民生的改善政策,在百姓心中具有較大威望,同時社會的公平正義問題也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因此要重視社會公平問題,并對經濟效益與文化建設的關系進行有機調整,強調富裕地區向貧困地區傾斜,協助貧困地區的基礎文化建設,對于發展較慢的區域給予各方面的優惠傾斜,做到利益均衡,解決當前社會發展所造成的內部矛盾與問題,讓社會公平與正義得到切實的維護,保證惠民政策能夠真正落實,這也是我國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公平正義的最佳體現。
(二)強調社會穩定條件,提升文化建設標準
社會的和諧穩定是我黨全面小康社會發展戰略的目標,而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則是提高群眾生活質量、打造和諧社會的前提,各級政府要注重區域性的思想建設與宣傳,充分利用當前網絡優勢,采用微信、QQ、短視頻、微博等方式,將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以及和諧社會的發展精神傳遞給群眾,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群眾配合,也能夠從側面激發群眾積極的參與到各項群眾文化建設活動中來。當前社會發展變化之快前所未有,因此基層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政府部門也不能閉門造車、固步自封,而是需要廣泛的征求意見,在建設過程中不斷完善優化與調整,建議各地舉辦相應的文化建設主題活動,從基層中選拔文藝骨干為政府的未來發展與及文化建設提出意見或建議,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需,以此營造和諧文化和諧社會,讓政府的文化惠民行動體現出集思廣益的態度,這也是構建穩定社會的必要條件,對于提高文化建設標準具有積極性的促進作用。
三、提升和諧社會下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思考
(一)堅持主流意識形態為主導
意識形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向,為保障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不斷提升,需要政府了解基層群眾對于文化建設的需求以及理解,同時政府也應該加強自身的引導作用,幫助群眾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政治認可度?;鶎游幕ㄔO需要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同時也要立足于國家的文化戰略發展層面上,我國的繁榮發展是全黨全民共同努力的結果,而人民群眾則是文化建設的主人,因此文化發展的成果理應由人民群眾共享,各基層政府及相關文化部門要深入人民群眾內部,了解群眾所思所想,盡可能的為人民群眾提供必要的條件,為基層群眾提供更加廣闊的文化發展空間。但是在滿足基層群眾文化需求的基礎上,也要不斷的促進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將基層文化建設面向未來、面向世界,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體系,既要反映出人群眾良好的精神風貌,同時也要凸顯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鼓勵基層群眾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融合,注重民族自信,展現出大國風采。
(二)提倡和諧文化精神以及和諧文化理念
和諧文化精神以及和諧文化理念與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密不可分,也是我國和諧社會構建的明確主題及內容,其中包括了在特色中國社會主義發展事業道路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和諧文化發展理念,以及通過進一步的經濟發展促進文化繁榮,并讓廣大群眾更多的了解我國政治體制下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無論精神文明建設還是物質文明建設,都必須以滿足基層群眾為主要目標,并為創建和諧社會為主要方向?,F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深化改革的十字路口,時代賦予了國家發展的機遇,同時也提出了相應挑戰,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從多個角度思考,各級政府及文化部門要了解民生、了解民心,立足于維護和諧穩定的社會基礎上,對文化建設管理進行創新,讓人民群眾具有安全感和幸福感,是保障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在組織各項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同時,也要注重自身區域性的文化宣傳,可以利用網絡直播平臺,加強各地區的文化交流,同時各地區政府應組織線下文藝匯演或評選比賽,讓群眾文畫在互動中相互促進,積極培養基層群眾自身的和諧文化思想,在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利益的前提上,提高和諧文化理念的滲透力及影響力。
(三)結合群眾需求,開展分散性文化活動
我國的傳統基層文化建設主要是以區域性的文化館文化站為主要基礎,雖然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對于基層文化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當前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文化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和綜合化,所以目前的基層文化館文化站需要不斷創新文化主題性,結合群眾需求開展分散性的文化活動,給人們更多選擇的空間。例如我國福源遼闊,各地區有著不同的民風民俗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扎根基層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因此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不應該生搬硬套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而是要根據當地的民風特色進行有效探索,按照傳統文化活動打造場館及文化空間吸引當地社區居民積極的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并能夠受到傳統優秀文化的熏陶。另外,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管理中要積極的對群眾信息反饋進行收集與整理,對于反應較為密切的問題要集中進行整治和完善,在探索中積累經驗,以因地制宜的方式提高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與管理水平。
(四)注重基層文化建設的人才培養
基層群眾文化建設需要有相關的工作人員進行組織以及宣傳,因此加強專業隊伍的建設尤為重要。首先,要從基層文化活動參與者中進行優先選拔,強調人員的組織能力、執行能力,而且通過基礎群眾中選拔和收羅的人才,可以更多的深入了解群眾需求,以此提高文化服務的工作效率。其次,也要注重年輕管理人員的培養,為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提供新鮮的血液,更多的引進現代文化活動的發展意識,注重基層文化活動的多元化及創新力,這也是基層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舉措。
四、結語
綜上所述,安居樂業是廣大基層人民群眾的重要需求,在物質生活不斷提升的今天,必須不斷充實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各級政府以及文化部門應堅持多元化的文化建設環境,注重調動基層群眾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更多考慮人民群眾的文化意愿,堅持以民為本,從實際情況出發滿足群眾的合理訴求,以可持續性的理念建設生態性基層民生文化環境。
(作者單位:河南省工人文化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