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傳統村落作為中華文明的鮮活載體,維系著歷史記憶,寄托著濃濃鄉愁。然而,城市擴張和工業迅猛發展,大批農民入城務工,勞動力向城鎮大量轉移,致使村落的生產生活瓦解,空巢化嚴重。農村沒有了學校,老人就醫困難,愈來愈多年輕一代農民傾心選擇,城市優越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安居和定居,村落的消解勢所必然。隨著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大幕的拉開,給鄉村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傳統村落保護也提上了重要議事議程。作為基層民協組織,應當走在傳統村落保護的前列,為傳承鄉村農耕文化做出貢獻。
關鍵詞:古村落活態保護;傳承;利用與發展。
2021年11月7日,立冬日,我們河南省林州市民協主席團一行十幾人,冒著飛飛攘攘的雪花,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盤旋而上,走進太行山深處的傳統村落韓家凹村,對韓家凹村“古村落活態保護暨馬氏家族衰興史”進行研討。
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
地里位置
韓家凹村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縣)石板巖鎮西北7公里處,海拔1300多米。據林州市民俗專家王買金編著的《林州地名考釋》書中記載,清朝順治六年(1649)韓氏首遷于此,因地勢低凹,故起名韓家凹。另有韓家凹馬氏十五代后裔馬良義說,韓家凹年代久遠,小時候也聽老人說過,以前有個韓世忠的在這住過。那時尚小,長大后,才知道韓世忠是南宋高宗時一位抗金名將,他可能在此住過,也可能在此地屯過兵,所以叫韓家凹。附近有多處燒窯遺址。
韓家凹村轄東韓家凹,西韓家凹,龍脖三個自然村,三個村民小組,全村原有115戶,349人,面積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0畝。聽村支書元文林講,現在全村有80來人,而且都是老人。
來到韓家凹,環顧四周,才真正感覺到為什么叫韓家凹了,這里四面環山,風景秀麗,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有酷暑結冰的太行奇觀冰冰背;10月萬木凋零,這里滿山遍野,紅葉似火,好不壯觀。有專家稱,這里紅葉勝過北京的香山紅葉和八達嶺紅葉。這里是抗戰革命老區,早期很多共產黨,八路軍129師在這里活動并犧牲在這里。所以有人嬉說,為什么這里紅葉特別紅?是革命鮮血染紅了它。這里還蘊藏有抗戰紅色文化。這里有“翰墨林”、“地天泰”、“直而溫”(龍脖自然村)等古建筑,古宅院,古村落。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環境,建筑風貌,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俗民風。雖年代久遠,馬氏后裔第十三代傳人馬立朝至今仍然居住在里邊,有其突出的文明價值及傳承意義。
古村落文化
據當地馬氏后裔第十三代傳人馬秋玉講,清乾隆年間,河南省林縣姚村北馮家口馬金生有三子,即馬增林、馬增山、馬增奉。
馬增林為長子生有馬廷瑞弟兄五個。過去土地就是人的命根,沒有土地,就難于生存,人多地少,家境貧寒。為了能找塊棲身之地,馬廷瑞隨其叔父馬增山、馬增奉叔侄三人,徒步從姚村北馮家口村,攀越劉家梯,翻山越嶺來到韓家凹。當時韓姓已有人在此地居住,深山老林,交通閉塞,人煙稀少,韓姓人看到馬氏叔侄三人到來,便熱情挽留。馬氏也看到此地不錯,便留在此地開荒種地。剛開始沒有房子搭了個石庵,每年開春后上來種地,秋天收割完莊稼,把東西放在韓家凹,就回姚村了。在這里試種了幾年,覺得是塊風水寶地,就落腳在了這里。
馬廷瑞生有兩個兒子,長子馬維川,次子馬維山。
馬維川勤勞樸實,勤儉持家。生有五個兒子,就是大家說的五子十八孫中的五子,即:長子馬吉麟、次子馬慶麟、三子馬平麟、四子馬入麟、五子馬清麟。馬維川治家有方,兒子勤奮上進,從此在這里發跡,人丁興旺,騾馬成群,成為山里大戶。有了錢便重視教育,請來私塾先生,培養后代讀書,耕讀傳家。先建有東院,門楣原書寫“馬德江海”,又建了西院門楣書寫“地天泰”,后建了上院(騾馬院)。長子馬吉麟自幼聰慧,勤奮好學,中了舉人,形成了五子十八孫的名門旺族。清光緒年間,中舉后政府把門樓修成五脊六獸,門楣由“馬德江海”改成“翰墨林”至今;四子馬入麟有膽識,有魄力,年輕時縱馬云南販賣茶葉,賺了不少銀元,傳說鼎盛時,有一個小屋里,全部剁滿了用荊條筐裝的銀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富商。 馬氏家族興衰史,有五百年的白皮松見證,樹分三股、本是同根。
“地天泰”,“翰墨林”耕讀傳家,這可能就是馬氏的家族文化。它見證著馬氏家族曾經的輝煌,同時也在訴說著馬氏的興衰滄桑。
古建筑上的石刻,木雕,磚雕,經過200多年的風雨侵蝕,歲月洗禮,仍然風韻猶存。石刻(門迎風石)蓮花、磚雕(檐飾)、蓮花,梅花鹿、脊獸,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天地、香臺、錘布石、井臺,特別是房屋的青石斗石,寬一尺有余,高60公分,長約5米。都是一錘一鉆鍛鑿出來的,炫耀曾經的輝煌。木雕有,門樓花飾,花格窗等,做工精細,紋理清晰。“地天泰”,“翰墨林”六個大字,筆力飽滿,遒勁有力,彰顯了先人們深厚的文化底蘊,聰明才智和獨具匠心。是隱藏在太行山深處的一顆明珠,是林州市的寶貴財富。
馬氏后裔第十五代良字輩傳人馬誠兵,聽他二爺爺馬周用講,馬吉麟中舉人后成為京監生。監生是國子監的學生。國子監是明清時期最高學府,又稱太學或國學,由皇家官辦,相當于現在的清華、北大。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南京設立了國子監,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北京設立了國子監,到清朝就有了北京、金陵(現在南京)兩個國子監,京監生就是北京國子監的學生,稱京監生。在馬氏良好家風的傳承下,馬氏后人鐘靈毓秀,人才輩出,很多大學生、碩士、博士走出大山,到外邊發展。
主要特點
韓家凹傳統村落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環境,建筑風貌,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俗民風,雖然年代久遠,但至今仍然有人居住。有其文明價值及傳承的意義。
現存建筑已有200多年歷史,傳統建筑和周邊環境保存有一定的完整性,建筑的造型、結構、材料及裝飾有一定的美學價值。
韓家凹傳統村落在選址,建筑方面,代表了所在地域、民族及特定歷史時期的典型特征,并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歷史價值,并與周邊的自然環境相協調,承載了一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狀況
城市擴張和工業發展的突飛猛進,大批農民入城務工,人員與勞動力向城鎮大量轉移,致使村落的生產生活瓦解,空巢化嚴重,已經出現了人去村空――從“空巢”到“棄巢”。
城市優越的新的生活方式,成為愈來愈多年輕一代農民傾心的選擇。許多在城市長期務工的年輕一代農民,已在城市安居和定居,韓家凹村的消解勢所必然。
保護內容
在保護中既要保護鄉土建筑和歷史景觀,重在保護村落靈魂性的精神文化內涵,保護必須是整體保護。
所有建筑內全都有人居住和生活,必須不斷地修繕保護。所以傳統村落代表著某個時代建筑風格,斑駁而豐富地呈現著它動態的嬗變的歷史進程。它的歷史不是滯固和平面的,而是活態和立體的。
傳統村落是生產和生活的基地,是社會構成最基層的單位,是農村社區。
要擺正保護與發展的關系,保護必須與發展相結合。
韓家凹村傳統村落的精神文化中,有大量獨特的歷史記憶、宗族傳衍、家風族規、鄉約鄉規、生產方式等,它們作為一種獨特的精神文化內涵,因村落的存在而存在,并使村落傳統厚重鮮活,是村落生命土壤”。
保護措施
傳統村落被認為是農耕文明村落民居的“活化石”, 韓家凹村處于交通不太便利、經濟落后的太行深山區,如果得不到有效保護,將面臨著年久失修、毀壞嚴重等問題。
說到古村落活態保護,我個人認為這不是一個獨立的話題,這應該是鄉村振興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作支撐。
政府要積極做好傳統村落登記上報工作,爭取早日納入市、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保護名錄。
韓家凹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是韓家凹的希望和出路。以河南省林州市太行大峽谷AAAAA級旅游景區為依托,利用太行奇觀冰冰背,太行韓家凹紅葉優勢,結合古村落馬氏“翰墨林”農耕文化發展旅游業。
“翰墨林”見證了馬氏曾經的輝煌。現在馬氏后裔人丁興旺,事業發達,動員賢德人士資助修繕是一種辦法,對古宅進行修繕保護。
探討一條商業模式,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傳承。結合民風民俗使其成為民俗文化。活化利用,產業發展,社會參與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創新。培育造血功能,使其煥發新的生命,新的生機,新的價值,帶來收益。
結語(發展前景)
韓家凹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又在河南省林州市太行大峽谷AAAAA級旅游景區內,旅游發展前景廣闊。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把村南山泉水引到村里,拓寬改造進村公路。加大對太行奇觀冰冰背,太行韓家凹紅葉的宣傳力度,舉辦各類向外推介活動,挖掘傳統村落農耕文化。形成冰冰背,太行韓家凹紅葉,馬氏“翰墨林”文化相互依托,相互補充的綜合文化旅游項目。不單單是今天來看冰冰背,明天來看太行紅葉,要四季有景,常年有客。冬至哪天正好下雪,韓家凹的雪也是挺美的,四周群山環抱,一層白白的薄雪,使一層一層的山坡,黑白分明,風光無限。裊裊炊煙,飄向天空,遠遠地就看到了韓家凹人間煙火,仿佛又回到了馬氏“翰墨林” 五子十八孫的興旺年代。韓家凹是個美麗地方,也是大有希望的地方。
(以上是筆者的一點點感悟和心得,僅供大家參考。本文得到了馬氏后裔馬誠兵、馬良義等人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謝!,因本人水平有限,如有不當的地方,敬請指正。)
作者簡介:
方建增:林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安陽市作協會員,《河南文學》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