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眾舞蹈是一種特殊的群眾文化形式,經過長期的發展和完善,受到了廣大基層群眾的喜愛和支持。基層文化館作為群眾文化普及、推廣的重要機構,結合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積極推動群眾舞蹈編排創作,有助于賦予群眾舞蹈新的動力和生機,豐富群眾業余生活的同時,強身健體,對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著積極作用。本文以此為著力點,探究新時期基層文化館如何發揮職能來推動群眾舞蹈編排創作,分析實際工作中的欠缺和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議,優化改進,力求推動群眾舞蹈向更高水平發展。
關鍵詞:群眾舞蹈 群眾文化 文化館 精神需求 強身健體
當代社會,人們物質生活水平逐步提升,開始逐步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群眾舞蹈是一種有益于群眾身心健康的藝術形式,憑借簡單的動作,深受群眾喜愛和支持,使得群眾參與熱情居高不下。尤其是近年來流行的廣場舞,是一種代表性的群眾舞蹈文化,但由于參與者以中老年群體為主,并且群眾舞蹈活動由群眾自發組織,所以缺乏持久的發展動力與生命力。基層文化館作為文化事業機構,應強化機構職能,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加強群眾舞蹈編排創作,融入區域文化和時代元素,設計更具特色的群眾舞蹈作品,在調動群眾參與熱情的同時,推動群眾文化高水平建設和發展。
一、群眾舞蹈概述
舞蹈是一種通過不同肢體動作協調配合呈現的藝術形式,通常有音樂伴奏來增強藝術表現效果。舞蹈可以起到強身健體、保持形體和緩解精神壓力的積極作用,同時還可以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化,促進人們身心健康發展。舞蹈有專業舞蹈和業余舞蹈之分,前者是具有專業性質的舞蹈藝術,在規范、標準體系內展開;后者專業性較弱,主要是用于豐富業余生活,陶冶情操、強身健體,而群眾舞蹈就屬于業余舞蹈范疇。[1]作為群眾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群眾舞蹈文化深受群眾喜愛,群眾文化藝術開始成為人們業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音樂伴奏下,調動身體各個部位來完成各種舞蹈動作,在陶冶身心的同時,還可以促進文化傳承和發展。群眾舞蹈參與門檻較低,可以滿足不同學歷、不同年齡群眾的參與需求,動作難度低,自由度較高。如廣場舞和交誼舞等,在參與舞蹈過程中舒緩身心壓力、強身健體,在豐富群眾業余生活的同時,傳承和弘揚優秀舞蹈文化。
二、群眾舞蹈發展現狀
群眾舞蹈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粗具規模,并且參與群眾數量處于逐步增長的態勢。面對群眾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開始出現了體育舞蹈、有氧舞蹈、交誼舞和廣場舞等多種類型。群眾舞蹈的不斷發展,吸引了更多青壯年群體,并開始朝著規范化發展,配備了統一的配飾、服裝和道具等,充分發揮舞蹈新穎性作用,助力群眾舞蹈發展,也為群眾舞蹈發展帶來了新鮮血液。在此背景下,群眾舞蹈參與主體的年齡跨度進一步增加,在激發不同年齡群體舞蹈參與熱情的同時,還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陶冶情操,促進群眾身心健康發展。參與群眾舞蹈活動,有助于提升基層群眾對群眾舞蹈的認知和重視,壯大群眾舞蹈隊伍,并朝著專業化方向發展。[2]
三、群眾舞蹈編排創作的要點
1.實用性。參與群眾舞蹈活動的人員,多數是業余的文藝愛好者,這一點決定了群眾舞蹈編排創作中,文化館需要充分認識到參與者的實際情況,不編排動作難度大和運動量大的舞蹈動作,而應編排輕快、簡單的舞蹈動作,促使群眾可以在參與舞蹈中感受快樂,緩解身心壓力,進一步充實群眾的生活。
2.娛樂性。群眾舞蹈編排創作應貼近群眾日常生活,從實際生活中取材,以多樣的題材來編排創作,呈現出更強的娛樂性。群眾舞蹈應該結合不同區域實際情況,融合區域文化到群眾舞蹈編排創作中,便于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更好地滿足群眾多元化精神需求。群眾舞蹈誕生初期,主要是為了滿足群眾自娛自樂的需要,如果群眾舞蹈缺少娛樂性,自然無法成為娛樂大眾的群眾舞蹈。
3.民族性。群眾舞蹈的民族性特點,是指群眾舞蹈編排創作中挖掘更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資源,將其融入群眾舞蹈中。如云南花鼓燈、江蘇的漁籃花鼓等民族舞蹈,具有較強的群眾娛樂性特點,以及濃重的生活氣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眾的生活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此類民族舞蹈是由人民創作和傳承的,深深植根于群眾的心中,對于群眾舞蹈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3]
四、基層文化館群眾舞蹈的編排創作策略
(一)深入群眾生活,從群眾生活中取材
基層文化館作為群眾文化建設的公益文化機構,應明確自身職能所在,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積極在群眾舞蹈編排創作中融入時代要素和民族要素,增強群眾舞蹈的創新活力。更為關鍵的是,基層文化館在群眾舞蹈編排創作前,應深入基層,盡可能同群眾展開深層次的交流溝通,了解群眾的看法,反饋群眾的文化需求,深深扎根在群眾隊伍中。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真正地和基層群眾打成一片,才能創作出被群眾所喜愛的作品,這樣的作品也才更具生命力。
(二)選擇活潑簡潔的音樂,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
群眾舞蹈的創作,離不開音樂的支持,音樂和舞蹈作為人民群眾普遍接觸的藝術形式,二者之間存在密切聯系,相輔相成,音樂選擇得好,對于群眾舞蹈編排和創作,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群眾舞蹈動作的設計,需要表達出表演者的情感思想,但是舞蹈動作要簡單,可以被群眾所接受,而這一點則是群眾舞蹈編排中應重點考慮的內容。[4]首先,需要明確舞蹈作品的主題方向,要符合時代主旋律,盡可能弘揚積極的、正面的內容,可以帶給群眾積極向上的感受。舞蹈作品也要注重新穎性,在舞蹈表演過程中,彰顯出舞蹈作品的主題內容和群眾意愿,體現群眾舞蹈的藝術魅力所在。其次,舞蹈結構要有邏輯,清晰明了,這就需要舞蹈編排人員除了了解群眾生活以外,還要有一定的專業水平,并且可以保持足夠的耐心去摸索和推敲,細細打磨作品,完善改進各個環節。最后,構思好作品內部結構、組織方式,以及塑造人物所選擇的藝術手法,就如寫文章一樣,需要確定主題思想,才能分層次、分段落,得到更加生動、直觀的詮釋。另外,要注重群眾舞蹈的親和性與個性化特點,這樣才能創作出廣大人民群眾真正喜愛的舞蹈作品,助力群眾舞蹈文化普及、推廣。[5]
(三)根據群眾舞蹈水平,降低舞蹈動作難度
舞蹈是多個動作相互串聯整合形成,需要圍繞舞蹈作品主題,做好動作的組合與設計。基層群眾參與的舞蹈,動作要直接、簡潔,可以生動地呈現舞蹈主題內容,表達作品中所涵蓋的情感思想,而創編人員也要站在群眾的角度去設計舞蹈動作,動作難度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于煩瑣,降低舞蹈動作難度,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不同年齡層次的群眾參與其中。究其根本,多數的群眾并沒有接受過系統、專業的舞蹈訓練,舞蹈基礎較為薄弱,加之群眾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舞蹈,身體素質不如專業的舞蹈人員,所以群眾舞蹈動作難度不宜過高,否則即使作品編排十分精良,也無法吸引群眾參與其中,陷入一種尷尬境地。所以,為了規避此類問題的產生,需要基層文化館的舞蹈創編人員在設計前,充分調查群眾舞蹈水平,了解群眾的身體素質,將煩瑣、復雜的動作精簡化,通過適當地調整,符合群眾舞蹈能力的同時,還可以反映出舞蹈主題思想。
(四)重視舞蹈的即興設計,增強舞蹈作品創新性
在對整個群眾舞蹈作品構思后,應多方面考量,尋找對應的素材內容。在動作選材中仔細思考,這些動作有的是勞動時獲得的動作,也可能是采風時獲得的動作,通過藝術化加工和想象,形成有一定規律的動作組合。在這個階段,對于即興舞蹈的設計十分關鍵,通過構思來賦予其深層次的活力。即興舞蹈可以挖掘動作潛力,將感興趣的動作串聯在一起,形成一個一個的段落,進而形成舞蹈作品的雛形。即興舞蹈是一種非常常見,也是非常重要的創作手段,可以給舞蹈創作者提供思路,更加自由地創作舞蹈。結合即興舞蹈特性,在游戲中,來激發舞蹈的自發性特點,可以在沒有任何準備下進行。圍繞最初的主題構思,所有的創作思路都要緊扣主題,建議從情感和技術等不同角度去創編舞蹈,為舞蹈創編尋找素材。
(五)合理選用道具和布景,降低群眾舞蹈難度
無論是專業舞蹈還是群眾舞蹈,道具和布景均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在編排和設計中加入一定的道具和布景,可以起到烘托舞蹈作品主題的作用,降低舞蹈動作難度。如我國西北地區的群眾舞蹈作品具有濃重的西北風,可以嘗試著將安塞腰鼓融入其中,凸顯陜北民風特色,舞蹈主題也更加鮮明。多數群眾并沒有豐富的表演經驗,而道具的使用可以起到提示的作用,幫助群眾集中注意力,提升表演效果,但是要注意,道具和布景的選擇,要緊緊圍繞舞蹈作品主題,其本質目標是為了深化主題、烘托主題,切忌舍本逐末,喧賓奪主。
另外,群眾舞蹈的編排創作,作品最終的完整合成,需要注重素材的取舍,哪些素材可以利用,哪些素材可以舍棄,這是最難的階段。群眾舞蹈多是采用群舞形式,所以,在作品合成時,要多考慮音樂協調性和隊形的變化,起承轉合順暢,便于提升作品整體性和協調性,獲得更好的表演效果。
五、結語
總而言之,目前國內群眾舞蹈文化盛行,吸引了大量群眾參與其中,在豐富群眾文化內涵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因此,基層文化館做好群眾舞蹈的編排和創作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文化館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和人才優勢,深入群眾生活,了解群眾的喜好,這樣才能創編出更被群眾所接受的群眾舞蹈作品。
參考文獻:
[1]婁艷蓮.芻議基層文化館群眾廣場舞蹈的編排創作[J].魅力中國,2020(45):58.
[2]唐佳麗.關于基層文化館群眾舞蹈的編排創作探討[J].文藝生活·下旬刊,2018(06):113.
[3]曹芳.基層文化館群眾舞蹈的編排創作分析[J].文藝生活·下旬刊,2020(02):250-251.
[4]孫嫚君.文化館群眾舞蹈的編排創作分析與研究[J].中文信息,2018(06):284-285.
[5]楊帆.基于文化交融下群眾舞蹈創作編排的創新路徑[J].神州,2021(09):38-39.
(作者簡介:楊曉宇,女,本科,延邊群眾藝術館,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