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晶 運城市鹽湖區第一職業中專學校
由于國家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逐漸被引入中等職業教育系統。在這個過程中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也要不斷改革。中等職業學校是教育體制改革的關鍵所在,作為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新時期做大做強中等職業學校,內部控制已成為行業中的一個關鍵環節。今天的生活和工作比過去任何時候相比較,都更需要內部控制予以規范工作,內部控制框架是現代管理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其收入主要來自政府財政部門的撥款資金。社會經濟的發展會加劇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化,該學校目前與中小學小環境之間的競爭,會產生各種不確定性。此外,近年來,中小學面臨著激烈的競爭氛圍,中等職業學校的領導層也開始意識到只有加強管理,不斷提高規避風險的意識和措施,強化任務的執行力,教育主管部門不僅負責中等職業培訓,還要對其內部控制的建立健全負責,同時中等職業學校要通過培訓,加強自我約束和自我調節,從而實現規避各種發展障礙風險,達到實現學校良性循環發展的目的。
我國對中等職業學校內部控制的研究起步較晚,從2012 年開始,財政部發布有關內部控制的規范開始,中等職業學校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才開始。然而,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不盡人意。現實情況是,大多數中等職業學校沒有完善的內部控制系統,即使有內部控制系統,由于各種原因,中等職業學校本身也沒有完全實施內部控制制度。教育支出由財政部門部門提供資金,由于該預算資金不需要考核經濟效益,而只考慮社會效益,因此學校設立了內部控制制度,應當以社會的發展需求為宗旨,而不僅是滿足上級部門的要求。由于內控目標不明確,因此確保不了內部監督機構參與管理決策的制定和執行。
首先,我國大多數職業中專學校的管理機制并不完善,這首先體現在對職業中專學校的集中管理上。因為校長是法人代表,對學校的全部工作負責、承擔責任,在這種背景下,學校內部管理引入了引入了內部控制制度,由于體制原因,導致教職人員工作執行力不強、積極性差、工作效率提不上來。其次,學校的管理層對內部控制不夠重視。中等職業學校擴招政策在不斷完善,學校領導便將工作重心放在了招生工作上,因此忽略了內部控制。
中等職業學校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分析自身運行特點,按照我國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及相關指引的要求,構建中等職業學校內部控制框架,建立和健全中職學校內控體系,其中內部控制環境要素是關鍵,內部控制環境要素包括以下各種因素,這些因素對完善中等職業學校內部控制都有重要影響。
首先,中等職業學校應加強和強調行政事業單位部門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內部控制是適應競爭的必要手段,減少、規避風險的重要舉措,對于實現發展戰略也有效。科學優化賬戶組織結構,承擔相應的任務和技能,充分利用學校人力資源共同使用。此外,中等職業學校可以借鑒成熟的市場管理模式,結合自身實際需要,建立與學校發展相適應的內部控制體系,以實現自身的發展。
首先是組織學習文化的發展,我們指的是尋找新信息、與他人處理信息、整合和評估新想法、在學校內部產生想法以及從外部導入想法的習慣。在最近一次對學校文化檢查的過程中發現,發現學校文化氛圍不濃厚,校園文化未得到充分開發利用,在多個學校得到驗證。然而,對于內控的相關術語,如“內部控制環境”和“團隊領導”,在學校會議討論中日益突出,這表明學校愿意運用學校文化作為可持續學校發展的軟戰略作用。此外,我們認為有必要將內控政策進一步轉化,對于理解“強大的文化”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與此同時,除了學校文化的未來研究可能帶來的好處之外,我們也希望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在執行制度時,應謹慎對待是否將學校文化的量化指標納入目前用于評估學校績效和改進的問責制度。特別是量化考核學校文化,可能會破壞教師的專業精神,因為它們與教師教學工作相脫節。盡管將衡量學校文化作為問責制,投入產出可能不相匹配,可能被視為一個不合乎邏輯的未來步驟,但鑒于學校和教師面臨越來越多的問責制指標,我們推測,將學校文化納入問責制指標可能最終會使其復雜性變得無關緊要。總之,我們認為有必要將內控政策指定和執行一定結合實際情況,作為一種強大的學校文化,如何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很有必要在進入內部控制的考核指標前,對學校文化的問題、悖論和可能性進行智力討論和經驗探索。
首先要加強財務會計的基本工作,實現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監督,在適當的崗位設置中發揮內部控制效果,并根據政府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和其他相關法規的要求,積極擴大財務會計的內部控制范圍。最后要確立和改善財務會計工作的激勵機制和處罰機制,鼓勵會計工作認真,獎勵有突出貢獻的財務工作者。
中等職業學校要不斷提高業務部門和財務部門的風險管理意識,充分把握當前的社會和市場導向環境,此外,學校還不斷培訓財務人員,設計優化培訓課程,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提高業務操作水平,為學校的發展儲備人才,進一步加強風險管理,最后通過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和模式來開發和維持單位的預警機制,進一步減少風險發生的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