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明君 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
“共享經濟”是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社會學教授Marcos Felson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Joan Spantz早在1978年就提出的一個術語。現階段,當互聯網技術成熟時,“共享經濟”主要特征是通過第三方創建的基于信息技術的市場平臺,將服務與最終的需求和供應聯系起來。
伴隨著消費升級,可持續性取代消費主義,合作壓倒競爭,物品之間的交換價值變的沒有之前那么重要,“共享價值”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共享”理念已深入人心。2016年,共享單車呈現爆發式發展,一時火爆全國。共享單車的出現,使得人們不再需要擁有單車的所有權,而僅僅是使用權。共享單車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無比的方便,然而在其展現優越性的同時,也出現了諸多問題。
由于租賃模式下通常需要收取押金以此來保證財產的安全性,所以用戶一般都會接受企業收取押金的做法。除此之外,由于信息不對稱,在傳統模式下的租賃業務往往是“一車一押”,而共享單車企業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將共享單車租賃模式變成“一車多押”。綜上而言,共享單車企業的就獲得了一部不菲的現金流[1]。共享單車由于其租賃模式,收取一定的押金,就容易形成巨大的資金池。
但是這些平臺缺乏相應的風險控制系統,對于屬于單車平臺的資金與屬于客戶的資金沒有進行隔離[2]。于是,共享單車存在的最核心、也最為人們關注的便是共享單車押金的返還問題。2018年有新聞報道很多共享單車企業倒閉以后出現了人去樓空的情況,很多用戶交付的押金不知去向,百億資金池出現了監管真空,用戶合法權益的保障問題亟須解決。本文正是基于此展開研究,首先分析我國共享經濟行業目前現狀,根據《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19》的數據顯示,我國共享經濟正處于一個欣欣向榮的狀態,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正是由于共享經濟在我國是一個新概念經濟形,其發展到成熟的形態必然要經歷一定的曲折。只有解決發展之路上存在的問題,才能構建共享單車金融監管體系。以此希望能夠在共享經濟造福社會的同時,進而維護公眾利益、促進共享經濟健康發展提出一些建議和期望。
共享單車作為一種較為新奇的模式,自從出現在資本市場之后,便吸引了眾多資本的青睞。自從ofo摩拜單車推行獲得市場之后,各種各樣的共享單車如雨后春筍一樣進入到大眾的視野中。但是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行業洗牌的加快,共享單車行業開始出現“倒閉潮”,甚至有共享單車企業出現疑似“卷款逃亡人去樓空”的惡劣現象,消費者“押金難退”的現象頻出。
如果不考慮獲客成本,共享單車公司的主要成本由初始單車的投入成本和運營成本構成。共享單車的初始成本較高但是隨著規模化量產,其成本會逐步下降。另外一方面就是運營成本,共享單車投放之后需要大量的運營工作,包括市場營銷、壞車維修、車輛調度等工作。一般而言,單車的生命周期在初始設計環節為3-5年,但是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往往會遭到各種惡意破壞,所以共享單車真正的生命周期取決于損失情況。在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下主營業務收入來源為用戶的騎行收入。
拿共享單車行業最具有代表性的摩拜單車舉例說明,雖然相比較其他的共享單車企業,摩拜的單車生命周期較長,但是在激烈的價格戰下,收入遠遠不能覆蓋運營成本。根據媒體披露的摩拜 2017 年 12 月的運營數據,當月收入 1.1 億元,運營成本 2.8 億元,再加其他費支出合計虧損 6.8 億元。此外,摩拜還挪用了用戶押金 60 億元,還欠供應商 10 億元。
總結起來,在摩拜狂飆突進的背后,隱藏著一個致命的問題:共享單車公司的商業模型都是跑不通。到了 2017 年底,兩家公司都處在嚴重失血中,賬面現金根本不夠支撐公司未來幾個月的發展。
共享單車行業的收入主要有三種,分別為租賃收入、廣告收入、資金沉淀收入。
共享單車的本質可以理解為“互聯網+租賃”,所以收取租金應當是共享單車行業的主營業務收入。現在共享單車收取租金的方式大概有兩種,一種是用戶在線記錄騎行的里程,然后確認所需支付的金額,通過第三方平臺,如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之后,當平臺收到錢款時確認收入。另一種是用戶辦理騎行卡,當平臺收到用戶辦理騎行卡時確認為預收賬款,作為企業的一項負債,之后再確認收入。
不難發現,當騎行完共享單車之后,車會有語音播報廣告。不僅如此,可能車身還印有各種廣告。所以,廣告收入也應當作為共享單車收入的一個來源。這項收入應該確認為其他業務收入。
資金沉淀收入是共享單車平臺一個非常巨大的收入來源之一。龐大的用戶規模可以為企業形成巨量的資金池,應當確認為“其他應付款”,屬于企業的負債。雖然并不能直接將用戶的押金確認為收入,但是如果將這筆資金用于投資,便可以獲得相應的利息收入。而獲得的利息收入可以確認為投資收益。
共享單車在向共同使用經濟過渡的風口浪尖,從一開始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獲得大量資本的流入,由于缺少合理的風險控制和監管,于是就出現了大量資本流入的問題。更進一步的說,它所附帶的金融融資屬性在促進這些問題的出現方面發揮了作用。本文作者認為,目前市場上的每一輛共享單車,不是純粹的自行車,而是儲蓄箱。從共享單車共同抵押的押金來看,目前的共享單車是一個具有強大融資功能的金融單車[3]。消費者押金、充值都填充了這些儲蓄箱。每個儲蓄箱里有幾個用戶交納的保證金和充值額。這些儲蓄箱雖然規模很小,但合計起來,這將把共享自行車產業變成一個巨大的儲蓄罐,隨著共享單車的繼續作業,它不斷吸收其他資本,從而積累成了龐大的資金庫。從企業會計準則的角度來分析,收取用戶存放的押金不屬于企業的資產,應當確認為企業的“其他應付款”。用戶存放的資金形成的巨大資金沉淀,各個平臺的負責人都表示沒有挪用這一部分資金,而是存放在第三方金融機構。而實際上共享單車押金監管是一個黑洞,急需得到有力的監管和政府指導。
共享單車押金盈利模式有益于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對社會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也可能隱伏著對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金融秩序的侵害[4]。法律對企業資金監管沒有明確規定。如果企業經營不下去,最后的資本風險會由公眾來承擔。從長遠來看,如果共享單車仍舊頻繁的暴露出這樣的問題,久而久之,消費者就會對自行車共享企業的返還保證金沒有信心,這就會成為自行車共享產業發展的障礙。
互聯網經濟時代的一個共性問題就是關于押金的監管,而不能簡單將這個共性問題歸責為共享單車企業缺失責任意識的表現。一方面,押金監管不力導致企業利用資金池的問題應該歸結于現行制度的不完善和銀行系統未對共享單車企業挪用押金的行為形成有力的約束;另一方面,利用押金形成的現金流會為企業帶來可觀的利益,為此很多共享單車企業不惜鋌而走險。由于現有的草案并沒有涉及共享單車押金的監管問題,為了市場更加規范有效的運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在審議電子商務法案,為以后預防、監管和追責類似的事件提供法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