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思瑜 上海大學
以信息化、工業化深度融合為核心的產業,正在重新構建當今全球產業發展的新格局,科技創新也已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之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時代需求。近年來,隨著金融科技覆蓋面的不斷擴大,給各個領域都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商業銀行作為典型的傳統服務企業也不例外。據統計,目前商業銀行的網點總數正在持續減少,裁員比例卻在不斷增加。在商業銀行這一整體盈利能力明顯下降的大背景下,券商、基金等非銀金融機構以及互聯網等非金融機構市場參與者后來居上,致使金融市場的競爭愈加激烈。商業銀行的發展陷入困境,轉型創新似乎成為解決當下商業銀行內憂外患情況的最佳方法之一。因此,商業銀行的未來發展勢必將與金融科技相結合,利用金融科技來加快新業務的開拓、優化業務流程與管理,以此提高自身的綜合競爭力。
根據2016年全球金融穩定理事會給出的定義,“金融科技”一詞指的是金融服務中以技術為基礎的創新,是將金融和技術雙方納入金融服務所提供的一種技術形式或技術手段。而這種技術又能夠催生出新興的商業模式、產品服務等,從而對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供給方式產生重大影響。金融科技的概念最初起源于美國,其覆蓋范圍局限在移動支付、財富管理、網絡貸款等;而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以及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我國以第三方支付和網絡貸款等為代表性業務的金融科技也出現了蓬勃發展的態勢[1]。
2017年1月,花旗的研究報告表明,中美兩國在2016年獲得的金融科技風險投資規模在全球占比高達87%[2],領銜全球范圍內金融科技的發展。甚至《經濟學人》雜志還發文指出,僅以體量規模為衡量標準來說,中國作為唯一一個在金融科技投資方面出現正增長的主體,可以認為已經超越了美國,成為全球金融科技領域的絕對領導者。
目前,金融巨頭與互聯網巨頭已成為推動金融科技發展的核心力量,并且均已形成相對穩定的金融科技發展圈。我國金融科技發展主要體現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方面,并從業務試點開始,逐漸向移動支付、數字貨幣等方面發展[3]。可以認為,金融科技不是目的,它實質上是打破并重構了金融學科的邊界及其研究范式,顛覆了我們傳統認知中的金融業務模式。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的各項傳統業務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如支付結算、信貸、理財等方面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戰[4]。因此,隨著金融科技的創新發展不斷改變著市場的競爭格局,商業銀行與金融科技的結合備受矚目。
傳統商業銀行的管理模式與經營模式是以產品為中心的,根據產品的性能和表現形式,主要可分為核心產品、基本產品及外延產品。核心產品是以滿足客戶某一特定服務需求為主來提供投資收益的產品,如車貸、房貸、教育儲蓄等,具有一定的特殊經濟意義;基本產品是為客戶提供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業務服務,如存款、貸款等;外延產品則是用以滿足客戶在金融領域所需的全面服務,是一項具有擴展與超值功能的優化業務。而在近年來的金融科技背景下,以支付寶、微信等為代表的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得到了快速發展,極大威脅到了商業銀行傳統的轉賬清算業務;并且由于源源不斷的網絡借貸有效解決了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導致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也進一步縮減。因此,商業銀行不得不進行產品創新,開始為客戶提供有別于傳統金融產品且特點鮮明的新產品,如電子化產品、遠程化產品、虛擬化產品等,旨在讓客戶享受到更加優質的金融產品,防止客戶的流失。此外,金融科技的發展還促使了商業銀行實行服務創新,這才使得原本銀行與客戶雙方間只能實地操作的服務模式發生了質的改變,從而進一步改善了客戶的服務體驗。
事實上,金融科技能夠推動商業銀行在產品、服務等方面進行創新并不是偶然性,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在如今的金融科技時代,金融與科技是命運共同體,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先進科技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引起了金融界翻天覆地的變化,使其出現了資本聚集、資源開放等新特點[5]。正是由于這些突出的優點,金融科技克服了傳統商業銀行無法提供的高效率、高質量服務的難題,在多個方面逐漸代替了傳統金融,也逐漸弱化了商業銀行的中介作用。因此,商業銀行通過金融科技實現了創新,拓展了自身的廣度與深度;而金融科技則通過商業銀行這一載體實現了自身的商業模式,為科技的進步提供了更大的平臺。即商業銀行與金融科技相互影響,相互發展,共同進步。
在經濟新常態下,金融與科技的有機結合,可以使得金融服務效率得到較大的提高,也可以一定程度的促使商業銀行的服務范圍與服務內容得到延展。所以,金融科技與商業銀行的結合已是未來的大勢所趨,而如何將金融科技戰略實質應用于商業銀行,從而推動商業銀行適應新金融、完成新蛻變,是當下亟須解決的。
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之下,商業銀行的稅后利潤一路下行,不僅其作為主要盈利來源的存貸利差遭到縮窄,傳統業務也受到了極大沖擊。因此為了順應新時代趨勢,商業銀行逐漸開始與阿里、京東、蘇寧等科技公司達成跨界戰略合作,致力于打造金融科技銀行[6]。
在磨合協作的過程中,由于商業銀行對金融業務的理解與風險偏好更貼近實際需求,而科技公司又正好可以提供有效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所以兩者應分別發揮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才能實現合作共贏。
傳統商業銀行在各方面的同質化程度都較高,這使得它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具突出優勢,而通過將科技作為核心發展力后,商業銀行可以運用大數據來深度剖析客戶的需求,以此提供具有差異化、針對化的產品和服務,提升客戶滿意度及體驗感。此外,在支付轉賬等業務上,商業銀行應加強與第三方支付企業的緊密合作,開發推出支付軟件、或關聯時下最常用的支付軟件,通過積極營銷,順利打造移動金融生態圈[7];而對于融資業務,商業銀行依舊可以通過目前較為成熟的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算法技術,在融資模式與融資渠道方面實現創新,挖掘并評估潛在客戶,以期增加新的盈利點。
面對傳統商業銀行的柜臺業務流程煩瑣、成本過高、效率略低等問題,利用區域數字化技術來構建全新的商業銀行工作格局是最佳途徑之一[8]。商業銀行自動化辦公的完善,不僅能夠提升銀行與銀行之間、銀行內部層級與層級之間的相互聯系,而且可以高效的存儲并整合客戶資料,有利于商業銀行進行業務流程改進、貨幣價格調節以及產品優化配置等。進一步推動數字化銀行的建設,需要商業銀行運用區塊鏈的數字類型科技來指導業務動作的新方式,重塑業務流程,并深入在區塊鏈的領域研究與探索,從而找到更符合銀行發展的未來新應用。
處在金融科技方興未艾的大環境中,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科技為基礎的“智慧銀行”成為新金融時代商業銀行的發展核心,由此吸引大量行業資源的流入。商業銀行在大力推進智能化設備使用的過程中,人工智能作為最可靠的技術工具,可以填補商業銀行在履行中介這一職能方面的不足,進而打造出符合客戶需求的智慧銀行。
對于深入構建與優化智慧化銀行,商業銀行不僅需要以高標準的態度整合業內資源,還需要考慮從多方位、多角度來重構和完善傳統的業務流程。因此,商業銀行應結合應用場景與供給需求來有效推行智能設施,提升金融科技的支持力度,完善人工智能背后的人機互動方式[9],給予客戶更智能、更便捷、更專一的獨特服務體驗,將金融服務逐步滲透到客戶所需的日常與辦公環境中,從而招徠并積累更多的客戶資源。
傳統商業銀行與新型金融科技商業銀行出現定位、業務等的區別是未來必將發生的趨勢,為此,商業銀行若想可持續發展,必須通過線上業務與移動金融打造出一個涵蓋了銀行所有基礎功能的“虛擬銀行”,從而深度降低成本和優化客戶體驗[10]。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商業銀行需要通過解析客戶的軟件注冊內容、網頁瀏覽軌跡等來確保其信息和行為上的完整性,以及通過客戶對金融產品、金融服務的體驗情況來記錄并整合客戶的反饋,以此為銀行的金融科技系統建造所需的數據流提供有效支撐。
在未來的商業銀行市場競爭中,商業銀行通過各種信息化方式對數據的深入挖掘與分析是使銀行能夠脫穎而出的關鍵。由于受到技術革新的推動,商業銀行獲取數據的途徑不斷擴大,其儲存的數據量也呈爆炸式增長。因此,商業銀行首先應設立大數據處理中心,對客戶資料、業務數據等實現高效地整合分析,以便在為客戶進行定制化服務時提供有效依據。其次,商業銀行應綜合第三方軟件所擁有的社會化數據,突破原有數據范圍的局限,加快建立與外界數據的聯通共享機制[11],從而填補商業銀行原先過于程序化、平板化的傳統數據庫。最后,商業銀行應根據客戶需求和體驗的反饋,對其行為進行偏好性分析,建立合適的投資模型,以便及時改善與提高銀行經營的大數據決策效率。
金融科技將傳統金融業務與先進的信息技術相結合,其對金融機構、金融市場以及金融服務都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因此,在金融科技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需要抓住金融科技發展所帶來的難能可貴的機遇,在結合自身優勢的同時加大科技的創新力度,及時調整未來發展戰略規劃,轉變內部的金融生態格局,建設新型的金融生態環境;并始終堅持以金融科技創新為核心,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化的金融局面,全面促進銀行服務質量的提升,從而贏得客戶的滿意和認可,促進自身的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