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勁松 綏中縣城鄉建設事務服務中心
管理會計其實是會計行業中的一種,但大多數情況與單位財務會計處于并列狀態。管理會計的實際工作與普通財務會計存在一定差異,日常工作中需要應用獨有的SWOT分析法、平衡記分卡等等分析方法,這些方法的良好運用可提升企業財務管理水平[1]。但是,事業單位與常規企業存在一定差異,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而事業單位則是由國家、政府領導,以為人民服務為主要人物。因此,事業單位的管理會計與一般的企業管理會計是存在一定差異的,日常工作中不包括原料購買、產品成本規劃、產品銷售、產品推廣等多個環節,更偏向行政工作與公共設施建設等多方面[2]。但從實際工作可以看出,很多事業單位的管理會計并未充分發揮自己的價值,無法輔助事業單位更好的發展進步。因此,創新事業單位的管理會計運用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事業單位的管理會計更偏向于整體把控、統籌規劃。而管理核心點在于整體-局部,從整體著手,結合管理總目標制定的方案朝著符合未來發展趨勢角度出發,將工作分塊實施細節化處理,促進總體目標達成。與常規財務會計比較,管理會計并不關注單位的實際資產與負債情況,其工作重點在于如何掌握單位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何促進單位達到預期發展目標,因此這一類會計被稱作是管理會計。從預算角度看,管理會計可更好的對單位進行管理,并且可實現總體把控-局部細化這一目標,可從單位實際經濟水平出發,結合單位業務進行財務預算,預測未來單位各項業務中涉及的資金,繼而獲取相應的預算數據。管理會計在實際工作中,主要從戰略、預算、成本以及預測等多個方面進行預估與判斷,從而減少單位應對突發事件的風險,促使單位更好的發展進步[3]。
現今,我國會計職能已經從信息支持逐步轉移到管理決策,財務部門也獲得一定的決策權,并且要對單位工作、單位業務以及單位項目負一定責任。因此,會計從原本的管理系統工作人員轉變為決策者、單位合作伙伴,承擔著新的角色、新的職能,但這些新職能與新責任均要求會計人員能夠詳細了解單位各個方面,能夠進一步了解單位相關業務,能夠結合事業單位的實際情況,制定更科學、合理、正確、有效的戰略計劃,能夠將更多精力、更多時間用于單位預算分析、單位預算規劃,更廣泛的參與進事業單位的各個活動,才能在事業單位管理決策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但是,想要達成這一目的,事業單位必須幫助管理會計進行轉型,轉變管理理念,拓寬管理職能,積極參與到事業單位的決策工作中去,為單位未來更好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事業單位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行政服務體系建設時會涉及成本控制這一項目,會涉及收付實現制、權責發生制。但若遵循事業單位現有核算體系,則需通過收付實現制達到成本控制這一目的。并且可以在成本控制過程中明確所屬成本的各個項目,并且可有效應用權責發生制完成核算這一工作,而核算涉及的各個信息則可為事業單位提供更多信息,可腐蝕會計人員追溯源頭,分析成本控制產生差異的原因,可明確差異數額,可達到持續降低視野單位運行成本。最后,事業單位的管理會計可指定相應的報表內容,并按照收付實現制出具,可將權責發生制獲取的信息作為成本核算過程中獲取的信息。
事業單位的主要業務產出以公益項目、政策效果表現,資源耗費量與收入量往往達不成正比。所以,保障事業單位服務質量的基礎上,還需合理控制成本。而管理會計涉及變動成本法、吸收成本法以及作業成本法等多種成本核算方法,均可達到較好的成本控制作用。比如,事業單位采用作業成本法實施成本控制,事業單位項目涉及的每一個業務、每一個環節均屬于一個作業單位,通過核算分析,可明確每一個作業單位的有效性,可進一步提高單位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可不斷提高投入增值性,可更好的管理、改善作業效果,可最小化資源消耗。從應用價值可以看出,作業成本法無疑可有效分析業務成本動因,可針對每一個環節的資金投入實施事中控制,可有效強化事業單位的績效管理。
管理會計責任中心是界定單位總部、分部、子單位的有效方案,結合各個單位總部、分部、子單位的管理水平、承擔的責任合理劃分各個責任中心,還可在責任中心基礎上實施績效評估。這一制度可對單位日常工作實施分權管理,可促使高層管理者從整體目標出發,結合單位的未來發展目標進行規劃分析,通過績效考核充分發揮激勵機制,可促使單位工作人員積極參與到日常工作中去,可促使單位發展情況逐步靠近單位發展目標,并且可結合管理者的實際職能匹配相應的管理決策權。在這個過程中,子單位、分部、總部責任中心的管理目標是協調一致的,只是不同單位的管理職能不一樣,管理權限也不一樣。而匹配相應的責任中心,可保障基本管理效果的同時,還可不斷提升單位的實際管理水平,還可明確每一個部門的績效考核內容,對單位進行統一考核。
充分發揮事業單位中管理會計的作用,可促使事業單位各個部門積極關注單位各項業務的成本控制問題、績效考核問題,可不斷提高事業單位的社會公信力與管理水平,可促進事業單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