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躍超 遼寧工程職業學院
高校的教育目的是為了培養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才,這就導致了教育時比較重視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而忽略了思政課的教學,阻礙了思政課的開展,甚至部分高校沒有開展思政課,這樣是不利于學生思想道德發展的。一個人能否對社會產生貢獻,不僅僅在于知識文化,關鍵在于一個人的言行和道德,只有擁有良好的道德才能促進對社會的貢獻。高校應充分認識到思政課的重要性,貼近高校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有效的將任務驅動教學應用到高校的思政課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政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任務驅動教學就是幫助學生主動的學習知識,建立起主觀學習觀念,使學生積極的面對學習,目前我國的教育模式還較為傳統,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這樣對于學生的思維發展和主觀意識的培養都有不利的影響。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教師將學生帶入到教學內容中,引發學生自主的思考,通過合作、討論等形式進行學習,促進學生間的溝通交流,達成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思政課中的應用就是教師將學生引導進相關的思想政治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自主的探索問題的答案,從而在解決問題時,養成獨立意識,培養思維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較為忽視的原因,導致教學目標不夠明確,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導致思政課教育徒有形式,沒有對學生的思想進行良好的教育,任務驅動教學能明確的幫助學習建立學習目標,使學生不再盲目的學習,也能思想政治課更受重視。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校思政課的應用能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三觀,提升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認識到思政課的重要性,使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從生活實際出發進行教學,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集合現實,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以往的教學方法都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而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改變這種現狀,教師只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在思想政治課上,教師明確的指出教學內容,通過學生的自我感悟,體會到不同的教學,同時加上和教師的溝通和指正,促進學生正確的發展,達成教學模式的轉變,加強思政課的教學效果[1]。
當前思政課任務驅動教學中,教學方法更加的多樣化,可以采取情境案例教學、模擬法庭教學等方式,情境、場景模擬教學等方式加強了學生的參與感,可以讓學生以角色扮演、討論等形式開展思政教學,不同的角色扮演能幫助學生體驗不同的感官,使學生學習到的知識有效的實踐,實現自主學習的目的。而教師在開展任務驅動教學之前,必須明確教學的目標,針對性的為學生制定任務,完善課堂教學體系,在布置任務之前,對知識進行深度的挖掘,將其中的內容整合到一起,從而使學生全面的學習,合理設定任務目標,并將教學內容分段式的進行,幫助學生更好的消化知識,增加學生的研究熱情。
例如在進行道德修養教育時,教師可以適當的利用情境教學,引導學生進行分段教學,針對性的提出任務目標,“人生新起點—走進高?!笨梢栽O定為三個階段,一是認識高校教育,提升學生對高校的認同感,二是樹立高中學生榜樣,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基礎,三是提升學生學習意識,促進學生自主的學習,根據高校的特征樹立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更好的完成。
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應充分的結合教材內容,通過實踐活動的方式開展,重視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學習[2]。高職思政課的教學應建立在工作模式化的基礎上,建立完善的教學體系,通過以專題為實施的要點,引導學生開展任務驅動為核心,教師指導貫徹始終的教學流程,任務確定教學法要以完成任務作為教學的途徑,通過實踐的方式學習思想政治課的內容,在過程中學習基礎理論,并將理論和實踐有效的結合,提升學生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能力。將較為枯燥的思想政治內容轉變為實踐的方式教導,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參與感的增強,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快樂,達成教學的目的,享受實踐過程中的激情,是學生收獲成功的成就感,養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學習意識和學習習慣,同時教師也要適當把控實踐活動,明確學習的目的,不會發生偏離主題的現象,即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空間,也幫助學生掌控學和玩之間的尺度,發揮學生的思考能力。
綜上所述,任務驅動教學法對高校的思政課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讓難以理解的思政知識以切身實踐的形式教學,促進學生的主觀意識形成,豐富學生的實踐性和思想性,能讓學生更好的應用理論知識,能對學到的知識進行更多的思考和感悟,也就有效的提高了思政課對學生的教育效果,利于學生道德品質和良好三觀的形成,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未來提供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