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蒙蒙 平邑縣人民政府平邑街道辦事處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路徑的不斷加深,我國國民經濟也得到了本質上的提升。另外,我國早已認識到了傳統農業經濟結構上的局限性以及迎合時代發展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所以近年來,我國在大力調整農業經濟結構,促進我國農業經濟能夠得到理想的可持續發展效果,甚至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農業發展始終是我國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農業不僅是人類的主要生存來源,也為我國工業、制造業的生產提供了重要物質保障。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提升,農業作為三大產業中的第一產業,所占經濟份額近年來在不斷減少,但是仍然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業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的戰略任務,所以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對農業發展方式必然會產生影響。
經過真實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只有提升全要素的生產效率,才能保證農業經濟結構可以推動各個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那些農業發展年頭較長,農業科技性較強的西方國家,在近年來已經通過實踐證明了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是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業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前提。我國農業經濟結構在調整的過程當中,生產要素逐漸朝著生產量較高的產業發展。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率高的兩大產業可以大致分為粗放、集約這兩種不同的模式。粗放型相對傳統,主要還是通過經濟投入、勞動力等農業發展傳統要素的傾斜,完成對各個地區的農業發展推動。然而集約型則是一種現代化方式,主要是通過提高資金、資源的利用率,以及農戶、農民的社會責任、職業素養實現各個地區的農業經濟增長。在這當中不難發現,提高各個地區農業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是那些生產率較高的農產業來決定,而生產率較高的農產業又是由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來決定的。所以可以得知,對農業經濟結構調整,能間接性實現各個地區農業經濟的穩定增長。
各地區的政府和相關農業部門對當地的多個年度的農業經濟結構進行分析和梳理時能夠發現,對當地各類型的農業產業間所占據生產要素的調整,是現階段調整當地農業產業結構中最重要的調整手段。通過細致觀察后還能夠發現,不同的農業產業是可以實現內部轉化的。因此也就能夠說明,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不僅能在技術層面促進各地區的農業經濟可持續增長,還是調整各農業產業結構的推動力量,為我國農業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和因地制宜的環境。相關農業工作人員在調整當地的農業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時,必須要認識到各個農業產業和產業經濟間彼此關聯的關系和存在差異的關系,在保持不同農業產業需求、供應能達到平衡的情況下,提升生產要素的投入比例和生產比例,在此基礎上獲得更加理想的農業產出,借助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首先要轉變的就是杜絕把農業發展看作第一發展產業的傳統落后觀念,必須不斷通過各種方式延伸農業的產業鏈,擴展農業在各個領域中的功能,促進農村、城市三大產業的協同發展。以農業文化、農業生態、農業生產以及各個地區的文化背景作為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資源,挖掘農村和城市的自然景觀、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等。另外,合理利用、開發農業帶來的各項功能,因地制宜的發展鄉村農業旅游和農業電商、休閑農業等,給人民群眾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不僅讓停留在第一產業中的從業人員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和發展空間,還要讓部分發展農業人員轉移到三大產業中的其他產業。最后,開發各地區獨有的特色文化資源和地理資源,使當地的資源不僅能擴展旅游業,還能以旅游業來促進當地的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實現農業經濟朝著新的形式實現重大轉變。
在重視農業生產規模化、質量化的同時,也要利用各地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和優秀勞動力,選擇可以主導的農業產業,把產品做大做強,創設當地的農產業品牌,與當地龍頭企業協同合作,發展好農業這一第一產業。另外,要鼓勵各地農業發展從業者,在自愿、有償、有依據的原則之下,選擇轉讓、承包、托管等方式流轉農業土地資源,發展與經營規模相同的產業。可以發展家庭農場,或者大型種植、養殖業,為當地勞動力和農戶帶來豐富農業收入,真正走向致富道路。同時,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也是一種理想的農業發展形式,解決傳統農業發展的一家一戶種植模式,這種農業發展模式不僅能改變小種植戶難以引進優良的種植品種和種植技術,還能實現掌握新理念、新技術,以及實現產品銷量等問題。最后,引進資本力量帶動農業發展新方式。可以適當引入那些以企業化經營的農業企業,能給農產品的種植技術和經營水平上帶來巨大的效益。初步形成以發展農業農民為主體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使農民以參與者和經營者的身份加入產業化經營模式中,不僅能推動農民發展農業理念、方式的創新,還能讓農民在參與過程中獲得更多的附加生產活動,使農民獲得豐富的經濟收益的同時,實現在第二三產業中的經濟收益。
在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背景之下,農民不但是發展自身農業的基石,也是合作社、龍頭企業中不可代替的力量,更是調整農業產業、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內容。因此,必須要加大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力度,建立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園區、技術推廣機構、龍頭企業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農民培育體系,為發展農業的農民提供更多學習機會和多元化的學習模式,可以采取面對面授課,也可以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來線上授課。此外,還要加強農民實踐操作能力的培訓,為他們講解、參觀新技術、新設備,以此提高農民的綜合勞動素質。最后,通過教育培訓、政策補貼等措施,留住人才來發展農業,吸引更多的農業人才返回到家鄉創業,才能為我國現代化農業注入新鮮的血脈,壯大農業經營主體,促進我國農業的穩定發展。
政府必須要把支持農業、鼓勵農業的新政策和新制度送到發展農業人員的面前,提高部分人員對傳統農業的新認識,讓更多的農民、農戶積極、自主參與到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去,深刻的從黨的各項政策、措施中感受國家對農業發展的支持,調動起農業從事者的積極性,并加強發展特色農業力度,促進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另外,政府還要做好一系列的服務工作,必須要在農業產業、經濟結構調整中有所作為。改變傳統政府承包計劃和命令的做法,充分尊重、理解農業和農民,把生產、經營策略與農民一同協商,賦予農民充分的選擇權和主動權。最后,以市場變化為基礎,堅持實事求是的農業發展原則,從當地的特色和寶貴資源入手,以此來考慮市場需求。
總之,加快我國農業經濟的結構調整,是推動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路徑、實現脫貧致富的主要方式,更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原動力。所以政府必須要為我國農業發展做出貢獻,使農業發展方式在經濟結構調整的背景之下,真正走向高質量、高收益的道路,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