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瑩娜 定西市生態環境局安定分局
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不僅是一項社會民生問題,同時也對農村經濟的建設與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現階段,我國農村地區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水環境污染,并且直接危害了農村居民的飲用水安全和穩定。據相關統計表明,我國超一半農村地區地下水已不適合直接飲用,甚至部分地區因地下水污染而影響了周邊居民的身體健康。目前,我國政府部門對農村地區飲用水水源地安全給予了高度重視和關注,并主導和開展了一系列水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由此也為農村地區的和諧穩定發展創造了堅實的保障。
水是人們生產生活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要素,同時人體每天也需要引用大量水源。受發展水平等客觀因素的制約,農村地區飲用水一般采用地下水直采或相對簡單的集體供水,因此水環境水質條件往往影響著農村居民的飲水安全。現階段,我國農村地區水環境易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水污染,甚至部分地區地下水已不適合人體直接飲用。在此背景下,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農村飲水水源地的安全保障工作,從而能夠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衛生的飲用水。
在自然生天環境體系中,水是十分基礎且重要的元素之一,任何動植物的生存與繁衍均離不開水資源。縱觀我國,由于工業化發展帶來的生態污染問題已十分嚴峻,而農村地區則是生態環境污染相對較低的最后凈土。在此背景下,我們強化農村飲用水源地安全保障便是側面強化了農村水環境的保護工作,并通過科學合理的污染治理措施來提高水環境質量,從而為我國農村地區社會經濟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環境基礎。
從污染源危害性角度來看,工業生產廢水的濫排濫放是導致農村水環境質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并且其帶來的影響也是最為直觀和深遠的。眾所周知,工業生產廢水中含有大量重金屬、有機物等物質,并且會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中不斷富集,從而對水環境的平衡及質量造成危害。現階段,隨著許多高污染工業向農村地區轉移,加之相關環保工作的缺失,使得農村水環境質量每況愈下,并且直接危害了人們的飲水安全和農村經濟發展。
農業是保障國家安全與穩定的重要產業,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們每年在農業生產領域是用來大量的化肥農藥,從而給農村地區生態環境帶來不利影響。從專業角度來看,化肥農藥中的化學元素會在土壤中富集,并逐步滲透到地下水中,這時便會給農村地區水環境帶來污染。與此同時,化肥農藥中存在著許多不易分解的劇毒物質,當這些物質轉移到人體后不僅無法排出體外,同時還會大量富集并影響人體的各種機能,從而危害人體健康。
在現階段農村經濟結構中,養殖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支柱產業。然而受養殖業自身特性的影響,其生產過程會產生大量的動物糞便和廢水,如果不能加以科學妥善處理便會生成水環境污染問題。具體而言,當前養殖業飼料產品用量的激增,使得動物糞便中含有的化學成分也越來越多,而水產養殖領域更是造成水體內藻類的含量的激增,從而嚴重降低了農村區域的水環境質量。由此可見,養殖業污染是造成農村水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要根源之一。
除上述方面外,因農村居民生活帶來的水環境污染問題也同樣十分可觀。一方面,農村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生活垃圾總量不斷激增,而由于垃圾處理工藝的落后性使得固廢污染逐漸轉化為水環境污染。另一方面,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洗漱用品、廚衛清潔劑中也含有大量化學物質,并隨生活廢水直接排放到水環境中,從而形成了一定的水污染問題。由此可見,生活污染也是誘發農村水環境污染的又一影響因素。
在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愈加嚴峻的今天,為保障農村居民飲水安全,我們首先要強化大眾的水環境保護意識。具體而言,一方面政府部門要正確承擔自身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管理職能,并就水環境污染帶來的影響和危害加以宣傳和普及,從而提高大眾對水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政府部門還要對重點污染企業進行普法教育和市場監督管理,使其能夠在認知水環境保護重要性的同時強化污水處理工作,從而為農村水環境質量的改善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必須堅持走綠色可持續發展模式,如此才能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平衡之間的相統一。首先,對于傳統的農業和畜牧業,通過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生產模式,不僅能夠降低因化肥農藥使用帶來的水污染問題,同時也能夠在提高農畜產品品質的基礎上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其次,對于工業產業則需要強化污水處理技術應用,從而確保所排放的廢水符合國家和地方政策標準要求。相信隨著綠色經濟發展模式的構建,必將推動農村水環境質量的全面改善和提升。
針對已經形成的農村水環境污染問題,為保障居民飲用水安全和穩定,這里需要政府部門積極開展水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首先,政府部門要加大水環境保護領域的資金投入力度,特別是農村污水處理的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強化農村污水凈化處理能力。其次,相關部門還要對受污染水域進行集中治理和恢復,積極采用先進的污水處理技術和模式,從而不斷改善農村水環境治理。最后,政府部門還要對水環境污染源進行集中整治,并加大水環境污染的懲處力度,從而從源頭上杜絕水污染問題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