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當召是內蒙古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于1996年經國務院認定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召內壁畫是我國蒙、藏、漢等多民族政治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產物,也是如今領略清代蒙古族信奉藏傳佛教文化的寫實畫卷。但因壁畫年代久遠,各殿現存壁畫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傷。為了修復、保護壁畫,課題組研發出一種添加稀土成分的稀土抗菌顏料,能對壁畫中的常見病菌起到更好的抑制效果,解決了傳統古壁畫修復顏料的抗菌問題,達到還原原壁畫的顏色、色相、明度、耐候性等要求,可實現長久保存壁畫的目標。
關鍵詞:五當召;稀土顏料;壁畫修復;抗菌顏料
一、五當召的歷史地位及壁畫價值
五當召始建于乾隆十四年,自建造以來,經乾隆、嘉慶、光緒年間多次修葺、擴建,歷時四十余年形成今日規模,是內蒙古地區現存的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大的藏式藏傳佛教寺院。寺院內各殿均繪有精美的壁畫,是清代地域性和民族性壁畫的典型代表,為深入了解清代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藝術面貌提供了研究資料。藏傳佛教在內蒙古地區的發展為內蒙古地區藝術文化的交融與創新帶來了多元的、充滿異域風情的繪畫藝術。五當召內各殿精美的壁畫通過藏傳佛教的藝術題材與藝術形式,展現了蒙古族人民的審美及其對宗教藝術的理解,也反映了當時內蒙古地區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五當召內壁畫雄偉壯觀,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明顯區別于內蒙古地區其他藏傳佛教寺院壁畫,豐富了藏傳佛教藝術的多元藝術樣式,是民族藝術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我國蒙、藏、漢等民族政治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體現,也是領略清代蒙古族尊崇藏傳佛教文化的寫實畫卷。
五當召歷史悠久,從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角度出發,保護召內各殿壁畫意義斐然。各殿現存壁畫均受到不同程度、不同種類自然的和人為的損害,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病害。壁畫中常見的裂縫、空鼓、脫落、起甲沒有得到應有的修復并且可能長期存在。如不及時采取適當措施,這一藝術殿堂將面目全非。針對此問題,包頭師范學院和包頭稀土研發中心合作,對病害以及修復材料進行了探索,研究出一種稀土抗菌顏料:根據稀土元素鈰、鋅的原子結構特點和光譜特性,以及該元素發色、助色、穩色的原理,研發出一種添加稀土成分的抗菌顏料,有效針對壁畫中的常見病害,解決了傳統古壁畫修復的材料問題,達到還原壁畫信息的顏色、色相、明度、耐候性等要求,以長久保存壁畫為目的,為壁畫修復提供了技術和實驗支持,也為此次五當召壁畫的修復提供了更成熟的修復條件。
二、五當召壁畫現狀


壁畫所處的地域環境和人為因素決定了病害的嚴重程度。五當召地處包頭市吉忽倫圖山南麓,屬高原區,干旱多風沙,溫差大,年降雨量在300~400毫米,在這種環境下,病害問題更為明顯,自然和人為的損害不下于10種。本文所研究的稀土抗菌繪畫顏料在古壁畫修復中的應用,尤其是對自然條件下壁畫修復顏料抗菌問題的研究,是中國傳統壁畫藝術領域和傳統繪畫顏料領域的一項突破,為壁畫修復提供了新的路徑。
(一)病害分析
五當召各殿壁畫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對召內壁畫的保存現狀作了病害現狀調查評估,發現主要存在的病害問題有:壁畫損毀處使用石灰層覆蓋,壁畫表面褪色,壁畫表面起甲剝落,降塵污染等。
1.壁畫褪色
五當召壁畫已有上百年歷史,各殿內壁畫顏料均有褪色現象(圖1),主要是受到寺院溫度、濕度、灰塵、光照等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導致壁畫顏料膠層結構老化,顏料顆粒間失去黏性,顏料顆粒脫落降低了表面密度而發生的褪色現象。
2.壁畫起甲、脫落
內蒙古氣候干旱,晝夜溫差較大,導致地仗層中熔鹽反復膨脹收縮,地仗層變得酥松,繼而出現起甲問題(圖2)。由于墻體外圍出現裂縫,降水滲入墻體后導致局部大面積脫落。
3.石灰層覆蓋
見于五當召蘇古沁殿西壁,壁畫發生脫落后,在壁畫表面均勻涂抹了一層石灰進行修復(圖3)。所覆蓋的石灰對壁畫內容的破壞極大,雖然不影響主體壁畫內容的解讀,但相當部分的壁畫內容和藏文題記被石灰層覆蓋,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后期要對壁畫畫面進行除去石灰層的修復操作,必然會導致周圍壁畫表面顏料的脫落。
4.壁畫脫落表面貼紙
召內洞廓爾殿內繪香巴拉國王壁畫(圖4)顏色脫落較為嚴重。據殿內喇嘛介紹,自青海請來畫師進行保護修復,修復方法是在紙上繪制同比例香巴拉國王,填色后貼在顏色脫落的地方。這種修復方式會導致紙質和壁畫粘合材料在后期紙體老化或除去紙質修復畫面時,加速壁畫表面顏料顆粒的脫落,對壁畫造成二次損傷。
針對不同病害的類型和特征,選擇針對性修復材料和修復工藝對壁畫病害進行修復,研究病害成因,針對不同病害篩選修復材料,不僅能對壁畫進行有效的修復保護,也能達到長久保存壁畫的目的。在對五當召壁畫的修復中,結合實際情況采取防治結合的措施,所研發的稀土抗菌顏料對壁畫中常見的病菌有更好的抑制效果,解決了傳統古壁畫修復顏料的抗菌問題,為壁畫保護修復與藝術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顏料分析
古代壁畫顏料的鑒別對掌握壁畫保存狀態、實體修復和原畫臨摹具有重要意義。以五當召壁畫為例,召內壁畫與藏地、中原地區的藏傳佛教寺院壁畫的區別在于五當召壁畫大量選取紅色和橙色作為主色調。此次對五當召壁畫修復顏料的研究,選取了蘇古沁殿內的紅色顏料進行鑒定分析。通過NitonXL3便攜式X熒光能譜儀,對五當召壁畫已脫落至地面的紅色樣品進行采集分析,證明紅色顏料中硫元素和汞元素峰值較高,與所測朱砂的特征較為吻合。因此初步判斷該壁畫紅色顏料主要礦物質為朱砂。



隨著化工業的不斷進步,2020—2021年間包頭師范學院美術學院與稀土研究院合作,為壁畫的加固和修復提供了修復材料與理論基礎。課題科研團隊研究并制備出一種稀土抗菌顏料。本次分析在草木三合土基底上進行,證明稀土抗菌顏料鈰紅與礦物質朱砂顏料在色彩值以及色彩性能上具有同樣的效果,色彩協調,可以達到預期的修復效果(表1)。
本次研究以稀土抗菌顏料作為壁畫的修復材料,并開展了一系列實驗。利用色度儀的科學檢測方法,分別檢測繪制在同一草木三合土基底上的(鈰紅)與(朱砂)顏料的色彩值(明度、色調、色純度),獲取試驗數據,表1比較朱砂、抗菌顏料鈰紅和市場顏料的明度、色調和色純度,可見稀土抗菌顏料鈰紅在各方面明顯優于用在傳統壁畫修復中的市場顏料。在用同材質制作的草木三合土地仗上用稀土抗菌顏料(鈰紅)與礦物質顏料(朱砂)繪制同題材、同內容壁畫,具有同樣的視覺效果,并且稀土抗菌顏料無味、無毒、無腐蝕性,能起到一定程度的抑菌效果。綜合上述實驗結果與壁畫繪制修復效果來看,目前采用稀土抗菌顏料能對壁畫進行有效修復。
三、五當召壁畫修復策略分析
目前國內外關于古壁畫修復的研究主要分兩個方向:一是古代壁畫繪制技術研究,即熟練掌握繪制技術,使用礦物質顏色技術修復。徐勇在《敦煌壁畫的材料研究》一文中,對出現在古文獻里的顏料及敦煌石窟壁畫所采用的顏料進行了調查分析,以10種基本顏色為主,闡明其特點,觀察不同時代顏料的色感和顏色的變化,為開發現代壁畫材料和研究寺院壁畫提供重要的依據。二是對壁畫胎體脫落開裂的修復技術研究。目前稀土抗菌顏料在古壁畫修復工作中還沒有正式投入實踐,稀土抗菌顏料主要應用在塑料和陶瓷釉色領域,草木三合土基底制作技術是學術界常見的仿制現有壁畫地仗層的通用手段,稀土抗菌顏料在草木三合土基底壁畫的應用研究屬于創新型研究方向。
(一)稀土抗菌顏料試樣
隨著時間的推移,壁畫會出現多種病害,壁畫脫落是五當召壁畫中較為嚴重的病害之一。壁畫脫落是指壁畫地仗層與支撐間失去黏性,在自重和外力作用下大面積掉落,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將是不可逆轉的毀滅性破壞,如蘇古沁殿西壁脫落較為嚴重,其余各殿均有不同程度的脫落現象。




針對五當召內壁畫脫落的問題,課題組在所處地域環境的基礎上模擬制作了同材質壁畫的地仗,通過多種修復技術手段研究壁畫脫落問題,針對存在的病害問題設計了一系列壁畫修復材料比對實驗。
圖5與圖6是在對五當召壁畫地仗研究制作的基礎上,選取五當召壁畫圖像后進行繪制,圖5中紅色部分顏料為稀土抗菌顏料鈰紅,圖6中紅色部分顏料為朱砂。兩種顏料繪制的圖像沒有較大差異,通過視覺分辨,復原圖像達到了原始壁畫的效果。可以看出,使用稀土抗菌顏料對壁畫進行繪制,與原始壁畫進行對比,所呈現的效果在視覺上基本達到了還原壁畫的要求。
(二)稀土抗菌顏料在五當召壁畫修復中的實驗
1.草木三合土制作
此次壁畫摹復的研究集中于地仗層材質和壁畫畫面層顏料兩方面。地仗層是壁畫藝術的直接載體,地仗層材料因地域性各有差異,通常包含粗泥層和細泥層,粗泥層主要由敦煌土、當地泥土、一定量的碎麥秸段和水攪拌而成,將泥漿在油畫布上刷過數遍(圖7),前一層半干后均勻涂抹第二層。基底完全干透后用砂紙打磨平滑,再刷細泥層(圖8)。細泥層由過篩的細黏土、碎麥秸稈加入適量清水攪拌,稍加揉搓,呈現出細膩絲滑的質感,加入適量動物膠原蛋白,在已經刷過粗泥層的布上刷細泥層,為保證泥層的耐力和強度,每一道工序都按照傳統做法,細泥層干透后用高嶺土、蛤粉加水和明膠攪拌充分調和后,刷在細泥層上,多次重復,把畫底做白(圖9)。
2.稀土抗菌顏料的應用
稀土抗菌顏料已擁有紅黃藍三原色,通過調和可以實現全色系。課題組通過對草木三合土基底的使用性能研究,確定稀土繪畫顏料的使用配比,掌握穩定的配比技術后,開始進行壁畫臨摹繪制。
釋迦牟尼百行傳題材壁畫內容占據五當召蘇古沁殿東西面兩鋪壁畫(圖10),展現了清代納唐版畫的諸多特質,體現出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特有的藝術風格,為典型的敘事性版畫,在結合當地草原文化的基礎上融入了自身民族獨特的審美意識,繼而產生了具有獨特蒙古族審美特色的藝術形式,包含了藝術家對藏傳佛教的再認識,將外來藝術轉化成具有自身特點的藝術表現方式,傳達極為深刻的思想內容,是獨特的蒙古族藏傳佛教藝術樣式。這兩鋪壁畫是迄今為止內蒙古地區已知同類題材中規模最大、完整性最高的壁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因此,對蘇古沁殿壁畫以及召內各殿壁畫的保護與修復,是此次包頭師范學院與稀土研究院合作進行修復保護的主要任務。
受生產力影響,早期古壁畫顏料主要由礦石研磨、篩選后提取,使用皮膠和桃膠作為粘合劑。針對此情況,壁畫摹復繪制采用實驗法,研究稀土繪畫顏料的使用配比,進行壁畫臨摹繪制。將選好的繪制圖案在制作好的草木三合土基底上用淡墨色起稿(圖11)、定稿(圖12),線稿定稿后填色暈染(圖13),多次色彩暈染調色,使色彩無限接近古壁畫原色,在壁畫制作的最后階段處理輪廓線條,用墨色在原線條上再重新勾勒一次。
3.現階段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現階段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壁畫創作、修復和保護的主要群體仍是各高校的師生,提升藝術院校學生傳統繪畫水平,還要依靠學校的專業課程設置。使學生掌握傳統壁畫工藝的制作及修復方法、培養學生文物保護意識和審美能力,是高校美術教學的重要目標。培養應用型人才,要求高校美術教師既要是學校的美術教學者,更要立足于民族藝術,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開拓者。無論是當代美術創作還是古壁畫的繪制,其內容都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壁畫資源在高校美術課堂中的運用,能引導學生更好地完成現代藝術創作,激發學生對傳統藝術的熱愛,提高高校美術教學質量。
比起培養學生繪畫技法和創作能力,當前的高校美術教學更應著重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素養。對于內蒙古高校而言,五當召壁畫所具有的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是高校美術教學中不可多得的資源,應引導學生選取正確的方式解讀五當召殿內壁畫,感受壁畫中的藝術魅力和繪畫技法,在壁畫臨摹和創作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在傳統壁畫創作中保持時代性。在臨摹教學過程中,對壁畫地仗的制作也可以為后續的壁畫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當召壁畫最大的特色還體現在其豐富的地域性色彩語言上,召內壁畫在色彩的運用上與新勉唐畫派的區別在于,五當召壁畫融合了蒙古族地區的審美特點,在色彩與繪畫技法上呈現出不一樣的視覺感受,有著豐富的視覺美感。通過引導學生對五當召壁畫構圖布局、繪畫技法和色彩的探索和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和主觀創造性,結合具有時代性的構圖方式,將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色彩轉化成符合當代審美的創作意識。

四、結語
壁畫文化是民族文化遺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承載的豐富藝術信息體現出了巨大的藝術價值。對五當召壁畫的顏料與標準稀土抗菌顏料進行比較分析,證明利用稀土抗菌顏料進行壁畫修復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達到保護性修復的效果。通過此次稀土顏料在草木三合土壁畫上的修復工作,筆者不僅加深了對內蒙古地區壁畫病害的認識,也為今后從事修復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此外,對修復后的壁畫還應實施長期有效的預防性保護措施,為壁畫修復提供保障。相信在不遠的未來,將壁畫語言中傳統的繪畫體系引入美術專業的課程,通過教學實踐豐富教學內容,一定可以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藝術創作思路,發掘出具有民族繪畫精神的壁畫創新,為高校美術專業的教學課程改革添磚加瓦。
基金項目
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NJSY21019。
作者簡介
張東東,1980年10月生,男,漢族,內蒙古呼和浩特人,講師,本科,研究方向為美術學。
參考文獻
[1]劉詠梅.淺析包頭市昆都侖召與五當召壁畫之異同—以《如意藤本生經》壁畫為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3(4):39-40.
[2]王磊義,姚桂軒,郭建中.藏傳佛教寺院美岱召五當召調查與研究(上、下)[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9.
[3]閆曉彤.五當召蘇古沁殿壁畫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9.
[4]唐昌東.唐墓壁畫的制作工藝[M]//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3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