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藍鸚空間(深圳)技術有限公司
金融機構在與客戶開展交易的過程中會保存、處理與歸集客戶信息,其主要包含交易信息、信用信息、賬戶信息、財產信息、身份信息與衍生信息等,此類信息的保密性對客戶極為重要,若遭到侵犯或泄露,會給金融機構與客戶帶去較大麻煩,影響其正常的工作與生活。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快速發展,個人金融信息在使用過程中會造成諸多風險,通常來講,侵害此類信息時會存有隱蔽特征,且不易為人們發覺。當受害人發現其個人信息遭到泄露時,其難以開展相應的維權工作,也很難調查出其泄露源頭。從法律法規上看,保護個人金融信息還存有較大不足,部分法規的制定還并不完善,在發展層次不高的情況下,難以切實完成追責工作。侵害者在運用受害人的個人信息時已獲得較大利益,即使完成追查工作,其也很難付出較大成本與代價,無形中增加其侵權行為的概率。
此外,在大數據時代的影響下,大數據與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給侵害者提供了更多機會,其在侵犯受害者的個人金融信息時也會更加便捷。隨著個人金融信息用途的增加,使用個人信息的金融機構也越來越多,除去部分較傳統的金融機構,如基金管理公司、證券公司、信托機構與銀行等外,還有部分小型的物流公司、金融平臺、貸款類機構或財務咨詢公司也會觸摸到金融類的個人信息,增加了危害主體的涉及面,影響了個人金融信息的保護效果[1]。
大數據時代在帶給人們便利性的同時,也生出多重危險,個人金融信息的泄露則為較嚴重的金融類風險,其不僅影響到互聯網技術在多個行業中的定位,還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
具體來說,相關部門在保護個人金融信息的過程中會出現多重風險與挑戰,比如,因大數據內部的技術性,其會給正常管理帶去外緣性風險,其主要源于網絡攻擊與技術滯后。與大數據密切相關的一項技術為儲存虛擬化,在使用過程中,其雖然能增加存儲效率與存儲量,但若該存儲資源遭遇黑客攻擊,不僅會泄露諸多的用戶信息,也會降低網絡安全,引發網絡崩潰。同時,在數據存儲量大幅增加的今日,部分技術,如云計算技術沒能與時俱進,在技術滯后的情況下,無形中增加了數據的閑置性,給其保護工作帶去較大困難。
針對個人金融信息的保護工作,其還存有內化性風險,一般來講,金融信息的傳統保護模式多為消費者與金融機構簽署有關合同,借助合同中的內容來獲取相關的義務與權利。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人們在簽署電子合同時很難逐字逐句地查看每項信息,僅依靠自身的經驗認知來了解合同內容,其簽署的背后存在多重法律后果與法律風險。而隨著金融機構與網絡金融平臺的增多,個人金融信息已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給相應的保護工作帶去了更大的難度,碎片化的個人信息與無限大的數據量都影響了個人金融信息的保護效果,部分數據甚至會在不自覺中完成被儲存、被創造,加大了治理難度。
其一,我國有關部門應增強與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法規建設,設定系統化、多層次的法律法規系統。對于與信息保護相關的立法工作,部門管理人員應循序漸進,將散落的金融信息保護條款整合到一整套法律法規中,借助有關法規來提升個人金融信息的保護水平。
其二,針對隱私保護的義務,我國還應出臺有關法律來保障普通客戶的隱私,在簽署相關合同的過程中若客戶存有隱私需求,應依照非公開內容中的規定來保護客戶的金融信息。金融機構不得私自利用大數據技術來找出客戶隱私,預測其動向,該行為破壞了客戶的隱私權,因而要從隱私角度加強對客戶信息的保護。
其三,金融機構還需借助大數據的分析來判斷出用戶的消費情況與資金動向,若發生偏離則要借助合適的措施與法律法規來規避該行為,其預測用到的數據需征得客戶同意,若其反對則不應查看其隱私數據。
相關部門在面對金融信息的侵權行為時,要增加打擊力度,借助先前完善的法律法規來保護個人金融信息。具體來說,當侵犯者出現與個人金融信息相關的侵權行為時,該侵犯者要支付一定數量的金錢以彌補受害者的精神與物質損失,通過此類行為讓其意識到侵權行為的代價。與此同時,普通消費者在進行金融消費的過程中屬弱勢群體,針對此類人群,在制定保護金融信息的法律法規期間,應更多關注民事責任,幫助人民解決更多的個人金融信息泄露問題,對于此類信息泄露的舉證問題,不應由大眾自己決定,而是由金融機構負責。此外,泄露個人金融信息的行為極為危險,其不僅影響著各類金融機構的信譽,還降低了人們信息使用的安全,給其日常生活造成極大隱患,針對此類侵權的侵犯者,要提升打擊水平,相關部門需采取嚴厲措施,才能起到震懾作用,降低其違法犯罪的概率[2]。
相關部門在制定良好法律法規的同時,還要確認當前的監管主體,即設立良好的監管系統,具體來說,由于大數據技術為新時期產物,傳統管理模式難以適應當前時代的發展,因而相關部門應確認監管部門的工作職責,在設置合適的監管主體的前提下保障監管機制的科學性。對于監管系統的設立工作,人民銀行可主動成為監管主體,并安排其他金融機構開展對應的監管工作,使之科學分工。同時,針對完善的監管機制而言,明確其內部職責為其重點工作,管理人員應依照相關法律法規設定一套統一、完整的保護指標,借助該指標來完成相應的執法與監管工作。此外,為避免個人金融信息的泄露與濫用,管理人員還應定期監督與引導其下屬金融機構的信息管理,嚴格監督其信息安全管理的每項環節,防止出現信息安全隱患或泄露等,若在監管過程中發現問題應立即查明原因,在有效解決該項問題后完善其問題生成的漏洞。針對金融機構的信息安全,部門管理人員可采用設置密碼鎖的方式,只有該金融機構的內部人員才可打開密碼鎖進入到對應的網絡平臺中,既能增加該金融機構的信息安全,有效避免企業與個人的金融信息泄露,還能阻攔侵權者的侵犯行為,降低信息犯罪的概率。
在保護個人金融信息的過程中,除了要求相關部門的執法力度與措施完善外,公眾自身也應加強信息保護意識,不可侵犯者以可乘之機。具體來說,相關部門或金融機構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對公眾的教育力度,提升教育與宣傳的水平,讓普通大眾充分意識到保護自身信息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從而讓風險提示變得更為日?;?、常態化,在改善公眾信息保護意識的基礎上,增強個人信息的保護水平。普通大眾在金融機構辦理相關業務的過程中,要詳細詢問其內部隱含的義務、責任與權利,在充分利用知情權的同時,避免個人信息的遺漏[3]。在日常生活中,大眾無論是在金融機構還是網絡平臺都要仔細核對其業務信息,謹慎填寫自身的金融信息,只有保證充分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辦理各項業務,為其個人金融信息的保護奠定較好基礎。此外,在使用相關網絡平臺的過程中,普通大眾在密碼的設置上要提升難度,適時降低自身的侵權風險,其手機、電腦、平板電腦等私人電子產品也要設計適宜的密碼,以切實保障自身金融信息的安全。
綜上所述,隨著大數據技術應用領域的增加,其在給人們帶去便利的同時也增加風險,相關部門應設置合適的法律法規來嚴格規范個人金融信息的保護,管理人員要嚴格監管多家金融機構的交易環節,加大對金融機構或多種侵權行為的管控力度,從而保證普通大眾金融信息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