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懷毅 趙珂 王源 莊顏 付慶玲 西北民族大學
“普惠金融”首次于2005年被聯合國提出,旨在解決世界范圍內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由于金融有向資本聚集的傾向,因此在一些貧窮落后、人員稀疏的地方,金融發展就比較遲滯。而隨著通信、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與“普惠金融”逐漸進行融合,數字普惠金融已經是很常見的事物。數字技術大大降低了普惠金融的成本,使得人們只要擁有一臺手機,就能夠辦理絕大多數銀行的常規業務,對金融消費者來說省下了大量的時間成本,對金融機構來講也大大降低了人力物力成本。
2021年是我國實現全面小康之后的第一年,為了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更好實現人民共同富裕,就需要繼續發展經濟,而數字普惠金融是經濟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螞蟻花唄、微信支付、京東白條等互聯網金融產品相繼涌現出來,這些新生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推動消費金融、互聯網理財、互聯網保險等金融業務的蓬勃發展,也推動了數字普惠金融的廣泛普及,并改變著人民的生活及消費習慣。數字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與數字金融的融合體,是中國金融領域廣受關注的新方向、新領域,發展數字普惠金融,不僅有助于實現金融資源配置的高效、公平與合理,而且能更好地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
數字普惠金融泛指所有以科技手段為媒介進而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的行為,對于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來說,這種服務的提供也必須是可持續的、成本可負擔的。由于21世紀后我國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數字普惠金融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而且促進了其自身的模式創新、提高了運行效率,普通居民因此可以更為便利地獲取到金融服務。
近年來,甘肅省經濟高速發展,金融行業也取得長足進步,無論是在金融網點設施的廣度還是在金融應用的深度都有明顯的提升,但與我國東部、南部的省份相比較,依然有很大的差距。作為甘肅省的省會城市,蘭州市存在著金融產品的種類少、相關金融服務匱乏、難以滿足居民多樣化的金融消費需求等問題。雖然蘭州市的銀行類金融機構的網點覆蓋初具規模,但是金融行業的發展依然不容樂觀,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難發展壯大,其更多的是依賴于政府的“輸血”。而數字普惠金融能夠有效地在時間、空間、成本等方面助力傳統金融機構的發展,因此數字普惠金融應該得到大力推廣。
在以往關于數字金融的研究多為宏觀層面的探究,從微觀層面分析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情況以及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少,對蘭州市城區居民的數字普惠金融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次調研通過對蘭州市居民的問卷調查和訪談,從居民的角度出發在微觀層面剖析蘭州市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從而對未來蘭州市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方向、深度、廣度等方面提出對策及建議,推動蘭州市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與發展、促進蘭州市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改善廣大市民所接受到的金融服務的境況。
為研究甘肅省蘭州市城區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情況,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蘭州市城區居民進行了調研,在發放問卷的過程中,通過與被調查者進行深入交流,發現其他問卷中沒有涉及的問題,以及蘭州市數字普惠金融所存在的被忽視的短板,從而為蘭州市日后更好發展普惠金融而提出一定的建議。
本調查隊于2021年7月向蘭州市城區居民發放了問卷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273份,收回261份,其中有效問卷253份,有效率為92.67%,基本滿足研究需要。
在所有收回的問卷中,男性占比為52%,女性占比為48%,男女比例基本均衡。在被調查者的受教育程度方面,5%的被調查者學歷為初中及以下,6%的被調查者學歷為高中,24%的被調查者的學歷為大專,55%的被調查者學歷為本科,10%的被調查者學歷為碩士及以上,被調查者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分布較為合理。
ATM機全稱為Automated Teller Machine,意為自動柜員機,因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對現金的存取,因此又稱為自動取款機。在過去,ATM機的普及情況可以視為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程度,但是隨著移動支付的大力發展,ATM機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約,而且其無論是對于使用者還是對銀行自身,使用成本和維護成本都相對較大,因此在一些地方出現了ATM機逐漸減少,尤其是分布在一些居民小區的ATM機正在不斷撤銷。在調查中,發現“您認為去自助銀行辦理業務是否方便”中,認為“一般”“比較不方便”“非常不方便”的比例超過了60%,其主要原因是自助銀行網點分布較少、分布過于集中。
在被調查樣本中,擁有智能手機的用戶占比已經接近97%,但是對于老年人,尤其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來說,其使用手機銀行的比例不到10%,使用第三方移動支付的比例也不到20%。通過詢問被調查者,其不使用的原因主要是不會使用手機銀行、認為手機銀行及第三方支付平臺不安全、個人習慣等,而這些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的比例很高,其原因是智能手機滿足了老年人與子女進行視頻通話的需求,而市面上所存在的老人機,功能過于單一,無法滿足老年人與子女進行溝通等方面的需求。
而對于年輕人來講,使用第三方移動支付平臺的比例也遠高于使用手機銀行的比例,在18-45歲這個年齡段中,使用第三方移動支付平臺的比例約為87%,而使用手機銀行的比例只有不到50%。其主要原因是在使用過程中,手機銀行的使用步驟較第三方移動支付平臺來講更為復雜,而且功能較為單一,手機銀行所能實現的功能,例如支付、轉賬、查詢余額等,第三方移動支付平臺基本都能夠實現,而且,第三方支付平臺與各金融機構合作較多,能夠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例如用戶可以在第三方支付平臺上,完成對各家金融機構投資品的篩選、買賣,甚至有一些對投資品的評價也能夠看到。此外,市面上幾乎所有的在線支付服務都被支付寶、微信兩大巨頭所壟斷,并且與用戶的消費服務建立起緊密的關系,使得用戶只要尋求生活服務,例如外賣、跑腿、打車等,就會想到這些第三方支付平臺,而盡管各大銀行都為推廣自己的手機銀行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在積極與用戶的日常生活建立更多的聯系,但是由于支付寶、微信已經建立起強大的支付生態,讓用戶轉變支付習慣是比較困難的。
在使用第三方移動支付的人群中,有72%的人已經開通了“螞蟻花唄”等網絡小額貸款功能,當詢問起他們開通該功能的原因時,被調查者表示網絡小貸審批速度快、流程簡單、個人直接在網上就可以直接開通,而且經常有一些小額的優惠可以使用;而如果去開通信用卡,還需要去銀行柜臺當面辦理,還款流程也比較煩瑣。
本文通過對蘭州市城區數字普惠金融的調查研究,發現數字普惠金融在蘭州普及的效果較好,但是對于老年人來說,普及的效果欠佳;而且,傳統的信用卡業務在年輕人中開展得并不好,因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雖然老年人對我國的經濟貢獻不是很大,但是隨著中國人口老年化情況的不斷加劇,對于老年人的各項服務并不能忽視。可以依托社區養老和養老院養老體系,與各高校、金融機構等進行合作,定期組織專業人員對老年人進行金融、生活方面的普及型教育,讓老年人也能夠享受到科技對生活帶來的便利;建立知識服務平臺,例如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等,一旦有老年人遇到了生活上的問題,可以在相關平臺及時提問,從而得到解決。
除此之外,各手機廠商、軟件開發商也要針對老年人的群體特點,開發出簡單、易用、與普通軟硬件關聯度高的產品,一方面可以降低老年人的學習、使用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子女在接觸到老年產品后,不會產生陌生感,在教父母使用該產品的時候,不需再次進行學習。
傳統銀行在開發互聯網產品方面相比于互聯網企業具有一定的劣勢,為了吸引更多的用戶、更好地服務用戶,可以積極與各互聯網企業進行合作,甚至可以將一些不涉及用戶信息部分的開發外包給專業團隊,提升手機銀行的美觀度、易用性;另一方面,可以積極進駐各大軟件平臺,將手機銀行的功能更多下放到各軟件平臺中,例如微信小程序和支付寶小程序,增強用戶粘性。對于傳統的信用卡業務,傳統金融機構具有天然的優勢,例如其所提供的優惠更為豐富、可提供的信用額度更多、用戶成長渠道更為成熟等,但是實體信用卡的形式過于傳統,金融機構可以對其尋求改變,試圖發行虛擬信用卡,使得對用戶的審批、發卡流程均可以在網絡上進行,簡化不必要的步驟。
隨著第三方支付體系中小額信貸的不斷普及,而年輕人對消費有著很大的需求,他們往往會因為自己的一些攀比等心態陷入消費陷阱中,從而對按時還款造成一定的風險。而這些情況的發生,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他們對于金融知識的匱乏,因此,相關部門需要對所有人普及金融知識,尤其是信貸知識,讓他們學會將自己的資金進行合理的規劃,告知他們失信后的風險,避免落入消費陷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