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安 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高郵市供電分公司
線損率指標綜合反映電網運行中各環節的損耗,集中體現生產、調度、營銷等各項核心業務的管理水平。近年來,公司大力推廣智能電表應用,不斷完善專業信息系統,推進營配貫通、業務融合、數據共享,為一體化電量與線損管理系統建設創造了重要條件。一體化電量與線損管理系統為公司線損管理提供全過程技術支持,滿足線損四分三率管理、降損決策和業務協同運作需要。
在進行規劃時,事先沒有進行詳細地勘測和采集數據,導致供電企業線損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缺陷。例如:在電力結構進行規劃時,沒有進行長遠地考慮,以至于在后期電力需求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對電力結構優化和維護工作沒有辦法正常進行;或是在結構的建設過程中,使用不合理不先進的設備。有些電力公司在進行線損管理時,由于事先沒有進行詳細地勘測和采集數據,導致線路連接完成后仍然存在很多缺陷。例如:有些偏僻地區還在用單電源形式,導致負荷過大,故障頻出;線損指標完成狀況能夠展現出線損管理的具體水平,當線損指標出現分解時,具體的指標對應舉措、物質保障與技術支持便都會被擱置在一旁。
根據影響臺區線損的因素,帶著問題通過系統和現場進行排查診斷,主要步驟如下:確認臺區用戶檔案完整、參數正確(是否存在光伏或表計倍率配置錯誤情況);確認臺區總表和用戶互感器配置合理(是否存在倍率過大或過小情況);確認臺區所帶用戶是否存在在途流程(利用營銷系統檢查用戶是否存在在途流程、重點查看增容、新裝等情況);確認臺區所帶用戶采集情況是否完整正確(是否存在缺失表底或虛假凍結情況);確認臺區總表和所帶用戶電壓電流是否存在異常(利用用采系統查看是否存在斷流、失壓、負電流等異常情況,重點檢查零電量用戶);確認臺區所帶用戶電量增減性和線損變化關聯度(利用采集系統線損分析中皮爾遜相關系數檢索高關聯度用戶);確認臺區所帶用戶表計時鐘正確(對于線損波動臺區,可結合用戶電量變化排查具體影響的表計);組織現場聯合核查,確保戶變關系正確,確認臺區所帶用戶數量、地址與系統一致;利用采集系統檢索是否存在戶變關系錯誤用戶;現場檢查用戶采集、接線、卡電流等,排查是否存在竊電等異?,F象。以上措施實施后仍有問題未發現的,利用分段裝設參考表等措施縮小排查范圍,進一步判斷。確認因三相不平衡、超重載、低電壓、網絡結構不合理等技術原因導致的高損臺區的技術降損方案和治理完成時限。
在線損的數據采集中,必須對其進行準確的測算和計量,確保數據能100%的采集成功,是臺區線損管理工作的基礎。另外,確保采集成功的數據100%正確,也是一項尤為重要的工作,為臺區線損管理工作打下重要的管理基礎。為減輕和削弱抄表時間的調整對于線損分析所帶來的影響,需要根據各地區和用戶現場信息管理系統的特點和功能實際應用,取消傳統的線損分析方式,采取更加科學的線損分析模式,并嚴格遵循抄表時間規定的程序,唯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確保每個臺區的線損分析資料的準確性、可靠度。
由于一體化電量與線損管理系統需每日抽取ODS 中電站-線路關系、線路-變壓器關系、變壓器-接入點關系、接入點-計量箱關系的增量數據;可以在全業務運營管理中臺中保留其全量數據,并保留最后的更新日期,將上次傳送ODS 時間后的增量數據傳送至ODS。全業務運營中臺保留了電站-線路關系、線路-變壓器關系、變壓器-接入點關系、接入點-計量箱關系的全量數據,為站、線、變壓器、接入點、計量箱檢查存在主信息創造了條件,即線路-變壓器關系中的所有線路數據是否全部在電站-線路關系中的線路數據中;變壓器-接入點關系中所有的變壓器數據是否全部在線路-變壓器關系中的變壓器數據中;接入點-計量箱關系中所有的接入點數據是否全部在變壓器-接入點關系中的接入點數據中。通過站、線、變鏈路核查機制的建立,可以發現電網拓撲中站、線、變、接入點、計量箱上上級設備在電網中不通的情況;如線路-變壓器關系存在,未找到其所屬的電站。
加裝10kV 線路聯絡斷路器6 臺,供電所區域內10kV 線路聯絡率達到100%,實現供電所區域內“N1”通過率100%。重點治理供電質量問題,新裝增容配電變壓器10 臺,針對配電變壓器重過載、低電壓、三相不平衡臺區進行針對性治理改造,消除電能質量問題。電網安全運行與線損治理同部署,合理安排城配網基建、檢修、技改項目計劃,采取不停電作業方式開展工作。關注故障搶修,針對發生故障的線路,第一時間轉移非故障段線路負荷,并對停電臺區使用發電車臨時供電。加快搶修進度,確保10kV 線路故障在4h 內恢復供電,0.4kV 故障在2h 內恢復供電。
按照線損出現原因,可使用管理降損、技術降損兩類措施來解決問題。其中,技術降損能夠直接減少線損值,管理降損則是推動實際與理論線損值更趨近。一般情況下,技術降損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來優化電壓水平,改善網絡結構,縮短供電半徑,優化無功配置等手段達到降電壓的目的。管理降損一般資金投入較少,通過加強治理,減少人為因素在供電網絡中造成地“跑漏”電能損失來實現降損的目的。技術降損和管理降損是有區別的,兩者無法處于自由狀態。對于降損管理來講,技術和管理降損兩類方式都經常用到,必須綜合管理這兩類解決問題的方式,這樣才可通過資本投資來獲取更佳的效益。線損管理即是借助高效化的控制與組織,進行資源方面的整合,以此來服務企業的發展,并在綜合使用管理、技術措施的基礎上達到既定的線損管理目標。
“一臺區一指標”系統的設計思路是通過融合采集、營銷、電網GIS、PMS 等系統數據,提取影響臺區線損的特征指標,構建基于臺區特征指標的神經網絡算法模型,根據臺區線損計算結構及分類臺區歷史線損率波動區間,計算臺區線損的合理區間,并與臺區實際日線損率對標,從而進行線損管理水平科學評估。系統數據來源如下:營銷系統數據包括:變壓器檔案數據;表箱-表計關系等數據。電網GIS 系統數據包括:變壓器坐標數據、表箱坐標數據、變壓器-表箱-接入點關系等詳細信息。PMS2.0 系統數據包括:低壓線路與變壓器關系信息等。采集系統數據包括:臺區檔案數據、臺區日電量、臺區線損數據、公變負荷數據、公變電量數據、低壓電壓數據等。建立系統工單閉環管理機制。根據每個臺區當日系統統計線損率,依次通過是否輕載、合理區間判斷及合理區間模糊評價判斷,判定該臺區線損是否合格,對于不合格臺區設置線損治理工單規則生成核查工單。生成核查工單后,按異常原因開展系統側數據治理、工單閉環流程、臺區線路改造或更換設備等工作,其中對于現場核查工單需包含異常原因推薦、合理區間等。指導加快實施臺區技術降損。依托“一臺區一指標”計算的臺區線損合理區間對當前線損進行全面分析,指導基層單位通過三相不平衡治理、臺區配網結構優化、供電半徑調整、老舊線路改造等技術手段,實現臺區精準降損。對暫不具備技術改造條件的,圍繞需求提報、立項實施、驗收投運等環節做好專業間工作銜接配合,努力實現臺區“管理線損最小、技術線損最優”目標。
一是常態化開展臺區線損遠程稽查工作,廣泛應用臺區線損大數據分析模塊、采集閉環管理等系統常態化開展線上線損稽查,對于遠程稽查發現問題,進行線上閉環流轉管控,將問題處理完成率納入工作成效考核,促進問題工單處置效率。二是專項開展臺區線損現場稽查,結合公司年度稽查工作計劃,定期組織開展臺區線損專項稽查,重點對臺區線損責任制落實、指標分解考核兌現、異損臺區消缺治理、“一臺區一指標”應用推廣、技術改造臺區工作推進等進行現場稽查,推動臺區線損管理工作持續提升。三是強化臺區線損稽查問題處置管控,建立“稽查-評估-治理-驗收銷號-總結”閉環管控和問題追溯機制,實行稽查、整改、驗收全過程管控,確保問題具體到人、調查合理有據、責任落實到位、問題整改徹底。
所長率先垂范,當好領頭羊?;疖嚺艿每?,全靠車頭帶。供電所人心能否凝聚,能否發揮最大作用,關鍵在供電所所長。從一個個鮮活的實例來看,如果供電所所長不主動作為,當“甩手掌柜”,則所里的員工也會缺乏干事激情,使得隊伍紀律渙散;如果供電所所長不重視臺區線損管理,所里的網格員也會疏于巡視檢查,指標必定無法提升。低壓臺區線損作為供電所重點指標之一,所長必須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在管理上完善相應制度,在行動上做好溝通協調,幫助員工解決實際問題。臺區管理要堅持抓早抓細、常抓不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狠抓隊伍建設,練好基本功。推行網格標準化建設,以清單列表的形式明確網格員每日工作任務,確保逐條執行落實。網格員要全面了解臺區客戶用電情況,熟練掌握系統排查分析功能,發現長期零度、電量突增突減等異常問題,及時到現場核實處理。推行準軍事化管理,充分利用站所早訓早查,用軍事化的訓練方法嚴肅紀律約束,增強規矩意識。將軍人式的作風習慣融入供電所日常運維、搶修、服務等工作中,加強執行力、凝聚力建設,打造“業務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的隊伍。推行優勝劣汰制度,統籌城區供電所和鄉鎮供電所人員,將臺區管理不到位的網格員及時進行調整,讓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充分調動網格員工作積極性。
綜上所述,臺區線損的管理水平直接影響著供電企業的正常運行和管理質量,只有對其報以高度重視,我們才能夠更好地推進臺區線損管理工作,提高臺區線損的管理水平,并為電網正常運行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