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瑛 陜西職業技術學院
工匠精神培養是職業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職業院校發展的靈魂,關系到院校育人的效果及國家整體人才軟實力的提升。隨著“智能建筑”“智能建造”“智慧城市”等的快速發展,我國建筑行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局面,工匠人才已經成為智能建筑發展中的核心力量,且被賦予了新的要求,工匠精神的培育已經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中,具有顯著的時代性意義。因此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職業院校,也要緊跟時代發展的大形勢,積極將工匠精神融入育人過程中,為國家輸送技能和品質雙提升的綜合性人才。
工匠精神泛指工匠在工作過程中所具備的認真、刻苦的精神,當前已經成為刻苦耐勞的“代名詞”,在我國的歷史悠久。簡單而言,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工匠精神,即“專心致志、以事其業”。從廣義角度上來看,其對要求工作者要始終對自身的職業精益求精、認真嚴謹,以專業精神作為載體,以專門的技術技能為基本素質,有效開展工作。具體可以將工匠精神概括為如下的幾點:第一,奉獻精神。工作者要具有堅持不懈的奉獻精神,堅持一生中只做一件事;第二,追求卓越。工作者要始終堅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相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注重細節,不斷對產品進行完善;第三,創新進取。要堅持超越自我,對產品與服務進行持續完善,在專業領域中持續進步,不斷攀登高峰。
第一,吃苦耐勞精神。土建類專業學生未來從事的工作具有較大的特殊性,對從業者提出了較高要求,且很多工作都是在工地,所以需要注重吃苦耐勞培育。
第二,安全精神和意識。土建類專業學生未來是要從事土建工作的,而土建工作通常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需要進行現場作業或者高空作業等,所以工作者必須要具備一定的安全精神和意識,并將其作為重要的培養內容。
第三,節能環保精神。土建類行業往往會對施工環境有較大的影響,如會涉及噪聲污染、水源污染等,而這會對國家環境帶來較大的危害,所以教師在教學的同時應當做好這一內容的灌輸,使學生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不斷提升節能環保精神,并將這一精神代入未來的工作中,推動土建類行業污染的降低,為國家乃至全球環境保護做貢獻。
工匠精神是學生必須要具備的精神之一,也是學生樹立社會價值理念的核心要素,傳承“工匠精神”更是祖國偉大復興的堅實保障。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要積極弘揚工匠精神,將其納入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當中,真正為國家培育高素質人才,在高職土建類專業當中融入工匠精神意義深遠。
職業素養是高職院校土建類學生從事社會實踐活動需要具備的素養,通常涵蓋了道德素養、技能素養等方面的內容,而這些是“工匠精神”培育和實施的必備因素。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土建類教學活動當中,會加強學生這些方面素質的提升。當工匠精神作為教學理念,并融入教學活動中時,教師就會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滲透工匠理念,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工匠精神,逐步實現自身核心素養的提升。此外,工匠精神不僅表現在專業、技能方面,更體現在創新層面,通過工匠精神,學生會注重實踐探索,樹立創新理念,在實踐探索中實現進步,在精益求精中創新發展。
工匠精神并不僅僅指堅定的意志和態度,同時也指學生要具備嚴謹的思維品質,通過有效開展這一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信念,提升嚴謹性思維,并且在工匠精神引領下,土建類學生會逐漸樹立行業規范和標準,并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對待工作,做好施工前的現場勘查以及施工方案的設計,施工圖紙的審核,也會嚴格按照施工規范、國家法規開展對應的施工工作,這對于行業規范化發展是有利的。對于土建類項目而言,施工標準尤為重要,更是行業的規范和準則。此外,工匠精神與高職院校土建類行業相融合,可以增強學生的行業規則意識,樹立學生責任心,對行業標準的踐行與行業規范的優化具有深遠影響。
工匠精神還可以為教育行業發展帶來更為有利的作用,在循序漸進中推動教育現代化的發展。從本質來看,工匠精神更強調理論與實踐的銜接統一,注重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培育,高校在工匠精神的貫徹執行當中,會不斷創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機制,拓展教學方法,從而打造良好的環境,在此過程中高職院校的教育水平就會不斷提升,并為高職院校教育現代化的推進提供堅實保障。
工匠精神培訓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更是一個系統性、整體性、科學性的過程,在培育過程中要以市場人才需求為主導,結合專業特征,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人才,以推動土建類產業的健康發展。
新時代下,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土建類專業教學活動中,必須要明確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價值,確定培育目標、內容,而這些均需要通過調研予以實現。
第一,以市場為導向,確定土建類人才需求標準。人才培育的目的是發揮人才價值,使其更好投入到社會發展當中,綻放人才光芒,推動社會發展,所以,在人才培育前,必須要明確行業發展對土建類人才的需求標準以及行業未來人才的發展需求。這就要求在工匠精神培養當中,以市場經濟為依據,從建筑類行業發展入手,對工匠精神實質內涵予以明確,并將其與實踐教學活動相融合。作為高職院校,必須要把握國家土建類行業發展方向,根據人才需求標準確定教學目標,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科學性、效率性。同時,要做好土建類人才培育的目標,把握社會發展趨勢以及人才需求特征,通過土建規模、技術發展來判定行業人才需求標準,人才缺口等。只有如此,才能在工匠精神融合中確定方向和依據,更好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保障。
第二,注重思想動態把握,提升學生專業技能。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當中,教師是教學主體,學生是培訓對象,必須要充分調動兩個主體的自覺能動性性,提升他們對工匠精神的重視度,才能夠為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堅實基礎。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同樣要重視和認可工匠精神,并以工匠精神開展教師活動,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認可。一方面,提高土建類專業的認可度,土建類是城市發展以及美好人居生活構建的根本,作為土建類人才應當值得驕傲,只有師生重視專業,才能為工匠精神神培育提供基礎保障;另一方面,土建類專業與其他專業不同之處在于,畢業后的學生要參與到土建類項目當中,多數要到施工場地實踐,比較艱苦,因此要樹立吃苦耐勞的意識,學會擔當,這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體現。
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與具體的課程相關聯,并以專業為根本素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第一,優化課程體系,提高教學效率。土建類專業是培養土建類人才的依據,在人才培育當中,要將工匠精神融入專業技能培育當中,這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塑造尤為重要。在土建類專業學生培育當中,必須要將工匠精神納入學生核心素養培訓體系當中,形成專業、完善的課程體系。培訓目標的設定要以工程管理、專業素養、價值理念作為依據。同時,教師在學生專業素質以及工匠精神培育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就需要加強教師核心素養的提升,只有教師重視工匠精神,才會將工匠精神融入教學活動中,并以工匠精神為核心進行教學創新。
第二,培育學生職業精神,樹立學生核心價值理念。高職土建類專業主要是為了滿足工程建設領域方面的人才需求,該領域對土建精神尤為注重,所謂土建精神就是要具備艱苦奮斗、精益求精、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土建精神對工藝要求極高,需要學生一絲不茍,能夠深入其中,努力探索。尤其是在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變革的重要階段,創新發展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工程項目關系著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土建類人才更是社會未來發展的核心,對此,必須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土建類專業教學體系當中,培養具有時代精神、民族情懷、擔當意識的新青年,而這些將會為工匠精神的構建提高思想保障。
工匠精神的培育離不開必要的支撐,從高職院校管理層面來講,既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物質保障。
第一,健全管理機制。工匠精神培育是在日常學習、實踐當中逐漸實現的,而這些離不開日常管理制度的支撐,所以需要構建科學的管理機制。這就需要高職院校領導做好全面性分析,通過制度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約束和規范,建立科學的工匠精神培養制度體系。第二,完善教師管理制度,明確教師職責,規范教師行為,培育教師工匠精神,發揮教師的模范帶頭作用。總之,工匠精神培育需要高職專業師生共同努力,只有相互協作,共同努力才能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為工匠精神構建奠定基礎。
第二,拓展實訓空間,提供實訓條件。對于土木類的學生而言,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必須要注重實訓空間的拓展,只有如此才能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推動學生的縱深化發展。這就需要院校構建實訓空間,并引導學生參與其中,通過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實踐意識,并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工匠精神內涵,不斷提升自己的工匠品質。
工匠精神是新時代下人才培育的核心內容,對于高職土建類專業而言,要將工匠精神融入教育體系當中,積極弘揚和培育工匠精神,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針對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特征以及工匠精神內涵,本文從培育條件提供、課程體系優化、培育目標確立等方面提出了新時代工匠精神在高職土建類專業人才培育當中的實施路徑,希望能夠為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的長遠發展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