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曦予
摘要:通過讓學生認知儺面藝術,從而了解課堂學生的興趣所在及課堂教學前后的變化,圍繞提高學生造型能力和色彩感知方面開展研究。針對課堂效果形成的原因,制定相應對策,對教學實踐活動中取得的經驗、體會及時進行總結歸納,調整對策,繼續深入研究。有力推動了儺面藝術校本課程的開發,及學生和教師的專業水平。
關鍵詞:儺面藝術校本課程;應用
我校高中美術開設美術特色課程,現有的校本教材也是根據高考的實際情況設置的針對素描、色彩、速寫、設計的幾門課程,學生把重頭戲都放在了這幾門課程上,單一的課程結構比較枯燥無味,時間久了就變成一種疲勞戰,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儺面圖案的臨摹和制作不僅可以鍛煉學生手腦協調能力,緩解高考的壓力,使得學生有一個輕松愉快的心態面對高考。
一、儺面藝術特色
儺面制作技藝粗獷、質樸,線條干練、輪廓清晰,雕刻技藝純樸原生態。其特點主要體現在造型、色彩及紋樣上。
1、生動的造型
儺面具造型生動活潑,神態各異,角色內容十分豐富,大概分為三類:一是以自然界中的動植物和氣象為原型演變而來的神靈精怪,以農耕文化和自然崇拜的觀念,如虎神、電母等;二是以祖先崇拜觀念,傳說中的人類先祖形象演變而成的神靈,如盤古、伏羲等;三是歷史或民間故事、文學作品原型的人物形象,如劉備、穆桂英等。從這些儺面具中,可以看出人們正直善良、疾惡如仇、追求美好生活的純樸本質。
2、具有象征意義的色彩
儺面臉譜以不同的色彩塑造出不同性格的儺神形象,主要承襲“紅為忠,白為奸,黑為正直,黃為神武,藍為草莽,綠為俠義,金銀為神異”的民間色彩觀念。
在色彩運用上,有以單色為主,如大面積使用紅色、白色,如儺公面具為大紅臉。有多色混用,注重色彩之間的搭配,豐富多樣。如武將、兇神面具紅、黑、綠、藍混搭使用,色彩對比強烈,給人多樣性的審美感受。如龍王女面具,色彩對比弱,均勻使用兩種顏色,突顯溫柔含蓄的性格特點。
3、多變的裝飾紋樣
儺面臉譜上的裝飾紋樣極為多樣,分為寫實和變形兩類,內容涉及植物、動物、文字及其它多種符號,其中大部分紋樣是傳統的吉祥紋樣,如火紋、水紋、龍紋等。這些紋樣除了用以裝飾儺面的額頭部位之外,還被用于儺面的臉部裝飾,并揉合進儺面的五官造型當中。
二、體驗探究學習階段
在進行儺面創作之前,首先要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儺面,他的特點和制作工藝。很據學生需求設計儺面藝術欣賞、臨摹、制作的教學案例。
1.認知階段
認知階段是美術專業技能學習最基礎的階段,教師主要是講解與示范;學生主要是理解學習任務,學什么,怎么學,形成強烈的學習動機。走訪儺面藝術家馬正德老師,分析儺面具進入課堂的可行性,作好筆錄,并對儺面具進行拍攝,掌握第一手圖片資料。認真聽取建議并認真的分析在美術專業教學中的可行性,并制定教學案例。
1.1從表現形式上,儺面均為手工制作,工具材料要求高,由于在校園推廣所以馬老師建議我們通過臨摹創作儺面具圖案、臉譜設計等形式進行學習,在制作儺面具方面可選擇簡單方便的彩泥、泥塑等材料進行。
1.2表現內容上,傳統的儺面具所表現的人物形象受時代影響模式傳統固定。學生則不同,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和興趣趨向。要選擇適合他們興趣趨向,抒發自己的情感,才不會成為學習的負擔。體驗親手制作的樂趣,提高學生的觀察、想象、形象思維和創造力。
2.示范與講解
教學的關鍵是教師要使學生能夠了解臨摹、創作及制作方法,避免在學習中注重示范,忽視理論的講解,使學習效果變差。所以,教師授課時的示范與講解是美術技法學習的關鍵,教師示范后學生重復示范動作引導學生,讓他們做出規范、準確的動作,然后在糾正學生的錯誤,是美術學習中非常有效的指導方法。
通過前期問卷調查可以發現,很多學生并未接觸過儺面具,對此認知比較有限,這樣就需要教師語言組織上既要通俗易懂,又要生動有趣,比如在介紹儺面具制作時,首先向學生講述了幾個儺戲表演中傳說人物的小故事等。再將抽象的藝術形象變成直觀的儺面具實物向同學們展示,按照面具造型、色彩、紋樣的特點對圖片進行分類講解,使得學生印象深刻。最后再講儺面具的制作工藝及技巧,教師先做好示范品,不僅可以示范給學生看,而且在制作過程中可以發現問題,有利于在教授學生時可以把握并調整難度,以便于學生更好地接受。
3.合作實踐
3.1儺面具紋樣臨摹與創作
美術專業生有一定的素描造型基礎,可以直接進行儺面具紋樣和臉譜的臨摹,在了解其造型、色彩、紋樣規律之后,還可以進行創作,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創作一些自己心里所想的面具形式,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
3.2手捏儺面
木刻需要用到各種刀具,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在拜訪馬正德老師后,聽取他的建議,實操課上選用了超輕粘土和陶泥替代,安全容易購買,彩泥色彩鮮艷,陶泥塑造力強可以上色,讓學生體會揉、捏、塑、粘、刻的造型方法,這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從二維平面到三維空間的轉換困難,達到美術表現、創意實踐的目標,但離真實的儺面具木刻工藝還有很大的差距。
三、成果
美術專業注重眼、腦、手的結合,如果把學生一味地束縛在基礎的專業繪畫練習中,往往導致學生藝術感受力平庸,想象力匱乏,創作思路單一。儺面圖案的臨摹與創作,不僅讓學生對色彩的感知更加敏銳,并且讓學生初步接觸了圖案設計,為高考設計和專業課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制作儺面藝術,在塑造的過程中,為了面具形態更加精準,直觀的觀察頭部結構,骨骼變化,面部肌肉結構,提高了學生素描頭像的造型能力,使他們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獨特的思考方式。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學到了美術高考素描、色彩、速寫基礎知識以外的東西。
在實踐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學生對于儺面創作和制作學習的積極性保持下去是很關鍵的,不能只注重學生創作、制作的過程,可以把作品搜集起來,進行展覽、評價,使得學生具有成就感,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去學習,儺面藝術校本課程的應用是一個值得我們繼續發展完善的課程。
參考文獻:
[1]吳樂年.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上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王光普.文化光譜--王光普與甘肅民間美術.期刊論.文絲綢之路 - 2014(16)
[3]王大根.高中美術新課程理念與實施[M].海口:海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