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藝 孫宜學
【摘要】文學是國家的使者,文學無國界也最容易被不同文明所接受,中國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通過文學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十分迫切也十分重要。
【關鍵詞】中國故事;世界文學;傳播闡釋;啟示研究
隨著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世界各國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在國際合作交往中,把中國故事融入文學作品,通過文學這一無國界的媒介,可以讓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國歷史文化,了解中國發展成就,了解中國積極參與全球事務、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不懈努力,為中國發展營造有利的國際輿論氛圍和良好的發展環境。
一、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傳播闡釋現狀分析
歷史上,中西方文學的交流互鑒為中國故事在西方的傳播積累了深厚基礎。比如,《史記》中就有“西域”“南海”等列傳,這是中國正史中最早記錄中外交往的文學典籍。
一是通過國外旅行者、傳教士傳播中國故事。宋元時期,中西方文化交流頻繁,歐洲出現了專門研究中國文化的東方學和漢學,來自意大利的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中國游歷17年,其獄友魯斯蒂謙根據他口述寫下的《馬可·波羅游記》,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強烈向往。正是在這個時期,中國的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等四大發明開始傳入歐洲,為歐洲乃至世界加快文明化進程發揮了巨大推動作用。元帝國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建立了橫跨歐亞的大帝國,中原地區與中亞、西亞、歐洲連成一片,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一些文學故事也開始不斷傳入西方。明清時期,世界歷史進入了大航海時代,經由航海家、商人、傳教士、外交官的筆述、口傳,中國再一次進入歐洲人的視野,再一次引起了世界的注意。到了18世紀,戲劇《趙氏孤兒》傳入歐洲,對西方戲劇的唱腔、程式產生了影響。美國著名詩人龐德深受中華文化影響,他翻譯了《論語》《大學》等多部中國文學經典之后,受中國古典文化影響,改革英文詩的傳統句法,開創了英美現代意象詩歌流派。
二是通過漢學家或華裔作家傳播中國故事。1958年,荷蘭漢學家高羅佩和妻子水世芳在度假時,想到自己曾經購買的一架明代中國漆屏風,創作出小說《四漆屏》,開啟了后來創作《狄仁杰斷案全集》系列小說的序幕。全書一經問世,就在歐美國家引起巨大轟動,在成為暢銷書的同時也為眾多歐美人士了解中國文化提供了樣板參考。美國著名法學專家貝林教授研究中國法制發展史,就是從《狄仁杰斷案全集》小說入手的。美國華裔作家湯亭亭創作的小說《女勇士》,通過天馬行空的虛構,呈現出生活在艱難創業華人圈中的小女孩的童年生活及她周圍女性的現實生活[1]。作品將華人在美國受到的歧視、壓抑、貧困、不安定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把中國特有的一些奇人異事、仙風道骨、自由戰斗的女英雄花木蘭的故事融于一爐,在美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是中國文學作品被翻譯成外國語言之后在國際上傳播。隨著劉震云、莫言等一批中國小說家的作品陸續在國外獲獎,他們的作品開始在國外傳播,也在國外興起了“中國文學熱”。
四是影視化轉化傳播中國故事。影視的對外輸出是推動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征引闡釋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比如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西游記》《三國演義》等四大名著在海外熱播,由孫儷主演的電視劇《甄嬛傳》2015年3月在美國Netflix付費播出,成為第一部在美國主流電視臺播出的中國電視劇,創造了美國引進中國電視劇播出的收視紀錄。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先后在馬來西亞、韓國、日本、新加坡和美國的亞美衛視播出,該劇將北宋時期的政治、經濟、生活和禮儀制度進行了系統的闡釋,臺詞、服裝、道具考究,在國外掀起了了解宋朝儒雅文化、焚香插畫烹茶的風潮。
二、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傳播闡釋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專業翻譯人才不足。制約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征引闡釋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譯不出來”,翻譯已經成為中國故事“走出去”的最大直接障礙。從整體上看,外國文學作品“引進來”容易得多,國內專門從事外國文學作品翻譯的人才也很多。但是中國故事、中國文學作品“走出去”卻困難重重。二是缺乏對海外受眾欣賞能力和閱讀習慣的分析。中國文學作者的創作一直根植中國、面向中國,最具中國特點,有些作家的作品甚至習慣用帶有鄉土氣息的語言風格講述發生在中國大地上最生動的故事。文學作品創作本身并沒有考慮譯介和海外傳播問題,所以在創作中用了很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土語,展示了很多獨具特色的鄉風民俗,要想讀懂這些故事,理解這些故事背后的含義,就必須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這在無形中也增加了作品翻譯的難度。因為文化現象不對等甚至空缺的情況客觀存在,翻譯過程中,對作品中的鄉土氣息、地方文化元素不易實現功能對等、效果相似的翻譯,無法完全還原原文的意境和風格,必然造成文化內容的缺失,也就降低了作品本身的文學性和藝術性,海外傳播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三是國外漢學家曲解中國文化。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首先需要構建溝通的橋梁,而海外的漢學家就是重要的紐帶[2]。因為他們了解海外受眾的閱讀習慣、閱讀興趣和閱讀需求,了解文學作品海外傳播的特點,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的傳播闡釋如果有漢學家的參與一定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長期以來,國外漢學家對中國文化了解不深不透,甚至曲解、誤解中國,妖魔化中國,片面認為中國還是“一窮二白”。尤其是意識形態分歧,導致國外的一些媒體從來不正面宣傳報道中國,在他們的認知中,中國的形象沒有發生任何的變化,進而導致他們不愿意接觸或者翻譯中國作家的作品。四是片面追求傳播速度。有些時候我們急于向世界展示中國發展取得的成就,急于向世界解釋中國制度、中國道路,急于早日獲得世界的認可與尊重。所以我們在推動中國故事傳播闡釋的過程中,有時過于追求輸出,缺少對質量的把控,急于把我們想說的說出來,沒有把他們想聽的講出去,這就導致了傳播不能與需求相匹配。有時我們在中國故事對外輸出中還有意無意摻入一些政治領域或制度體系方面的輸出,這就會導致我們的輸出不容易被西方主流受眾所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故事在海外的傳播效果。這些問題,歸根到底還是國際傳播能力不足的表現,盡快建設與中國發展水平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傳播能力已經迫在眉睫。
三、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傳播闡釋的路徑分析
(一)善于選取中國故事
由于文化觀念、語言習慣、思維方式都不盡相同,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傳播闡釋一定要把目光聚焦在“世界文學”上,只有這樣才能投其所好,事半功倍。所以選取中國故事非常重要,在這方面,我們一定要選擇國外受眾感興趣、關注度高的中國故事,比如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豐富的歷史故事、中國歷史上在國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人物故事;當然還有中國農村的故事、農民的故事、農業的故事。再比如中國體育強起來的故事,這里面可以大書特書的包括女排、乒乓球、體操、跳水這些中國傳統的優勢體育項目背后的故事。還有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故事,比如建設深圳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這些發展成就背后的故事。還有中國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要選取國外受眾易于接受的故事,將其寫進文學作品向海外傳輸,為世界文學大家庭提供滋養和創作素材。
(二)積極主動講好中國故事
推動中國故事在海外傳播闡釋,等是不行的。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不會主動發掘中國故事,必須靠我們自己來發掘中國之美、發掘中國故事美之所在。五千多年薪火相傳的中華文明孕育了取之不竭的故事寶藏,波瀾壯闊的現代化中國建設噴涌著數不盡的故事源泉,“一帶一路”合作共贏、社會進步的日新月異,徐徐展開的大美中國的恢弘畫卷,迫切要求我們主動向世界展示一個全面、真實、立體的中國。我們要善用生動精彩的故事,講清楚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歷史命運、基本國情,闡釋好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讓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3]。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不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包括作家、藝術家、社科理論工作者在內的所有中華兒女共同的責任,無論是從事文學創作,還是從事對外經濟合作,還是到國外旅游、留學,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有義務和責任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哪怕我們只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遵規守紀的道德品質,也是講好中國故事,也有可能會被國外的文學家拿來當成創作素材,讓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國、感知中國,了解中國的發展成就,感知中國的寬廣胸懷。
(三)創新中國故事講述方式
推動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傳播闡釋,創新表達方式至關重要。如何把我們想說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完美結合起來,這既是一個課題,也是必然要求。好的表達方式一定是真實與藝術、內容與形式、“陳情”與“說理”的有機結合。好的表達,可以把“我們想講的”變成“受眾想聽的”,也可以把“受眾想聽的”融進“我們想講的”,這樣更容易捕獲人心,贏得認同。要認真研究國外不同受眾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習慣,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要努力把握國際社會的研究興趣點、利益交會點、情感共鳴點,既大大方方講中國對世界的好,又主動設置議題引發共鳴,既要有具體細節、典型事例,又要有思想交流、情感互動[4]。當中國表達不斷創新,堅持“國際范兒”與“中國味兒”相結合,中國故事就能跨越種族、文化和地域的藩籬,直抵人心,中國形象就能潤物無聲地融入國外受眾的腦海。這方面最有效的方式其實還是影視化作品的傳播,國外受眾更多的還是把影視作為藝術,把影視看作是超越意識形態范疇的媒介,從一些影視作品在海外傳播取得的成功和《英雄》《霸王別姬》《大紅燈籠高高掛》《甄嬛傳》等影視作品在海外屢次斬獲大獎來看,國外的觀眾和評委對中國故事還是認可的、感興趣的。所以,創新表達方式,用一些能夠產生共鳴的媒介推動中國故事在海外傳播,才能讓更多的人愿意接受中國故事,愿意了解中國故事,愿意抒寫、傳播中國故事。
(四)培養專門翻譯人才、吸收引進華裔人才
培養一支高水平、職業化、本土化的翻譯人才隊伍是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傳播闡釋的必由之路。中國故事走向世界需要借助翻譯這個橋梁,但是翻譯人才的緊缺,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國故事在海外的傳播推廣。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的征引闡釋必須是兩條腿走路,除了靠海外的文學作家來主動寫中國故事以外,還需要中國的作家寫出更多優秀的作品并被翻譯出去。這些年我們創作了很多優秀作品,莫言的《蛙》更是斬獲了諾貝爾文學獎。但是有了好的作品不等于萬事大吉,必須通過翻譯,變成世界性文學作品,讓更多國外觀眾拿來就可讀、可看,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中國文學、中國故事走進世界文學的大家庭。華裔作家本身具備很好的外語基礎,對海外受眾的閱讀習慣和閱讀需求有準確把握,同時對中華文化有較深的理解認同,他們是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傳播闡釋的天然橋梁。要充分發揮華裔作家的作用,搭建相互交流合作的平臺,通過華裔作家將中國故事翻譯到海外、講述到海外、傳播到海外。要切實加強與國外漢學家的溝通聯系。漢學家是推動中西方文化交流傳播的主要力量,發揮著溝通中外、深化理解、增進友誼的重要作用,漢學家長期研究中國的歷史文化故事,通過漢學家把中國故事、中國文學作品講授出去、翻譯出去、推介出去,能夠有效幫助更多的國外民眾了解中國社會、感知中華文化魅力。
(五)積極適應互聯網時代需求
當今社會,網絡已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陣地和主戰場,人們的閱讀習慣、閱讀媒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的傳播闡釋也需要廣泛借助互聯網,積極適應傳播方式和傳播手段的變化。國家有關部門應加速推動數字出版物翻譯推廣工作,出臺專門政策,形成推廣傳播矩陣,讓更多的中國文學數字出版物通過翻譯,走進國際文學大家庭,讓更多的國外讀者在指尖和掌上閱讀中國文學,了解中國故事。借助海外媒體宣傳推介中國故事,是擴大中國故事海外影響力、吸引力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借助海外駐華網站、海外媒體平臺,進行立體化傳播。要適應移動端傳播特點,積極生產微視頻、微故事等短而精的、適合手機等移動設備傳播的網絡爆款產品。
推動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的傳播闡釋是一篇大文章,需要久久為功、綿綿用力。我們要不斷形成一個共識,那就是中國的就是世界的,只有我們把中國故事做得更精彩、講得更精彩,才能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中國故事,傾聽中國故事,進而更好更全面更客觀地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為中國提升國際影響力代言發聲,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營造健康和諧的國際輿論環境。
[本文為2020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年度項目“中原作家群作品海外傳播的制約因素與提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0CWX035)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程愛民.探尋與重建華裔女性傳統:再讀湯亭亭的《女勇士》[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5):78-79.
[2]黃良奇.習近平“講好中國故事”思想探析[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8,11(02):23-31.
[3]宦佳.構建中國話語自信的策略探析:試論“傳播好中國新時代聲音”的實踐路徑[J].理論導刊,2019(01):67-71.
[4]潘新.《中國正在說》:地方衛視講好中國故事的四個維度[J].中國記者,2017(10):109-111.
(王馨藝為鄭州財經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孫宜學為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