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麗麗
【摘要】小學語文是小學階段中最為基礎也是最不可或缺的一門重要學科,對學生在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有著直觀的影響。將傳統文化與課本教學內容相結合,也能使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弘揚與傳承,即培養了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與民族意識、國家意識,也為學生未來的健康成長奠定扎實基礎。
【關鍵詞】小學教學;語文教育;傳統文化;滲透和傳播
引言:在傳統老舊教學思想觀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大多都是按照課本教材的固定內容進行被動式教學,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能力通常情況下只停留在表面,具有較高的遺忘性,同時也無法拓展自身的知識層面以及相關視野。同時語文教育的教學過程也是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的主要方式,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有利于學生日后的未來發展趨勢,為此教師應創新改革現階段的教學模式,將小學語文課堂與傳統文化相互融合。
1.現階段中國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育滲透和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1.1教師文化素養需提升
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大多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知識儲備以及文化知識素養不足,無法緊緊跟隨時代發展的步伐,仍在沿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老舊教學思想觀念,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度也較低,沒有將小學語文課程與傳統文化教育互相融合,不僅會使小學語文教育課堂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達不到預期的理想目標,還會讓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無法有更加深入的認知與了解,學生的文化素養與傳統文化底蘊得不到有效提升,不利于教師教書育人工作的有序開展。
尤其是在古詩詞教學中,部分教師會只注重于教學成果而忽略學生對古詩詞情感領悟以及文章意境的體會過程,導致學生對詩人所想表達的情感沒有更加深入的領悟,也體會不到古詩詞真正蘊含的美感。為此,教師需定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與專業知識儲備,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融入自身的教學特色與不同學生對學習方式的不同特點,打造出靈巧有趣的小學語文教學課程,對小學語文與傳統文化知識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等方面進行改善創新,創造出適合學生的小學語文課堂,有效幫助學生提高對小學語文知識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理解能力與掌握能力,使小學語文教學課堂與傳統文化互相融會貫通、相互滲透,同時學生的情感領悟能力較以往也有了更大的提升效果。
1.2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較低
在小學階段的教育課程中,受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老舊教學思想觀念影響,大多教師注重于教學成果與學生的實際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學生自身對學習所產生的興趣愛好。隨著時間的推移,單一枯燥且生硬化的教學方式必然會讓學生失去對語文課堂的積極性,對語文知識也相應的產生了抗拒與抵觸心理,不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
為了更好地迎合情感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方向,教師應舍棄傳統教學模式下過于枯燥乏味的注重課堂知識呈現的教學模式,要注重學生情感的領悟能力培養以及對傳統文化知識的融合。學生自身對語文知識、傳統文化知識產生的興趣與好奇心就是最好的興奮劑,生硬的去給其灌輸小學語文知識大多數情況下只會取得相反的效果,既讓學生失去了對語文知識與傳統文化知識的興趣愛好,又極容易使其產生逆反心理與抵觸心理,使其思維能力造成定式,不懂得如何融會貫通,限制了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傳統文化知識的進一步傳承與發展。
2.小學語文教育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策略
2.1情感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
現階段,教師需讓學生能夠在實際日常生活中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達到一種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學習模式,通過情感教學過程中學生所領悟到的創作者的不同情感去映射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學習小學語文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對課本內容的創作者產生一定的情感共鳴。教師將情感教學模式貫穿于小學語文教學課程中,教之以情,文以入情,以文入情,激發學生對小學語文課堂的興趣愛好,使學生切實體會到汲取新的語文知識與傳統文化知識所帶來的樂趣,讓以往單一乏味的小學語文課堂通過情感教育模式煥發出新的活力生機,既提高了學生的情感表述能力與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知。
2.2詩詞朗讀中融入傳統文化
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古詩詞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占比越來越大,教師也可通過古詩詞的教學朗讀活動,使學生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能力以及實際掌握能力,能夠在古詩詞的朗讀環節中對古詩詞所展現出的意境以及傳統文化有著較以往更進一步的理解,同時朗讀教學也可讓學生入情入境,有效活躍了課堂氛圍,增加學生對小學語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得到較高的提升。
2.3教學活動中融入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諸多與傳統節日相關的課本內容,由于小學生年紀較小,閱歷也不足,對傳統節日習俗的了解較為匱乏,相應的對課本內容的認知與理解能力也有欠缺,為此,教師可針對性的開展傳統節日的教學活動,積極鼓勵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習俗,從而使小學語文課堂與傳統文化知識得到耿海鷗的融入。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大部分的課程教學還是以傳統模式為主。當前更多的學校應該主動去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模式,比如帶領學生走進歷史博物館,名人故居等方式,讓學生直觀地去感受現實生活中的傳統文化。通過這種現場教學的方式,不斷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學習生活,又提高了傳統文化教學效果。
結束語:總而言之,小學語文課程中融入傳統文化知識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直觀的積極性作用,也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此,教師需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與文化素養,提高學生對語文課堂的積極性,在情感教學、古詩詞朗讀以及各類教育活動中融入傳統文化知識,為學生未來的身心健康成長奠定扎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山東省濟寧市兗礦集團梁山希望小學教師趙尚新.滲透優秀文化,提高語文素養[N].語言文字報,2019-09-20.
[2]彭傳麗,陳立英.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38):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