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英
【摘要】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生活教育”理論學校教育要以社會為課堂,以生活為目標,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理解、掌握知識。語言源于生活,語言的學習也不應該離開生活。本文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為指導,從“在生活中學習新詞匯”等幾個方面,介紹了如何引導學生回歸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學好語文。
【關鍵詞】陶行知;“生活教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與精華。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命題“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從根本上徹底改變了舊教育的理論與實際脫節,學生與生活隔閡的教學模式。主張學校教育要以社會為課堂,以生活為目標,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理解、掌握知識。
語言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語言。語文教材中的所有的課文無不是生活的結晶、生活的反映。語言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應當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為指導,以課堂為起點,以生活為介體,多元實踐生活化的語文教學。全方位地加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融會貫通。讓學生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從中得到啟迪,才能使我們的語文教學充滿生命和富有活力,才能讓我們的學生更好地理解生活、感悟生活、學會生活,駕馭生活,做生活的強者。
一、在生活中學習新詞匯
字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只有將字詞學習的基礎夯實、打牢,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與能力才會有明顯的提高。現行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的課文內容是同學們日常所見的生活現象。但生活現象往往卻是其容易忽視的,或是熟視無睹,或是一知半解的。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在課堂上喚起他們腦海里這些生活現象的點點滴滴的記憶。通過語言再現、情景創設等途徑,引導學生在腦海深處挖掘曾經的生活影子的記憶,與文本進行比較,相互印證,以加深自己對生活的理解。例如,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識字1》的教學內容是一些與春天相關的詞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引導同學們更好的理解這些詞語的含義。課前,可以提前大家到公園去、到居住小區的綠化帶去觀察春天的景色。課堂上,教師先讓同學們說說自己看到了哪些春天景色。然后帶著學生到校園去尋找春天。看小草萌發、看柳條綠芽、看桃花綻放。讓同學們在大自然中充分感受春天的氣息。
再如,相比于一些反映生活具象的詞語如“桃紅柳綠”“山青水秀”“藍天白云”等,在教學一些抽象的詞語如“普天同慶、歡聲雷動、載歌載舞”時,低年級的小學生理解起來就難免有一定的難度。對此,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一些集會場面如足球賽、運動會及春節鬧元宵的畫面視頻,播放給學生看。如此,這些詞語含義不用過多的解釋,大家便均已心領神會了。
二、在情境中體驗生活
情境教學是許多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對教材文本的感悟也應該建立在生活情境之上。語文教師要積極創設教學情境,把教材文本所表現的生活情景和社會現象,生動地還原于學生眼前。讓學生如臨其境,感同身受。可以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去加深這些感受。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別扮演諸葛亮、周瑜和魯肅等人。通過生動活潑的角色表演,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諸葛亮神機妙算的理解,而且對周瑜和魯肅等人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對他們的想象力、表現力都是一次非常好的鍛煉。
三、在學習中運用生活
語文學習的要義在于運用。“學而不用,等于無學。”在生活教育理論的指導下的語言文字的訓練就要有“生活味”。換句話說就是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語言,培養聽說讀寫能力時,要著眼于學以致用。不僅語言學習的內容材料要盡可能取自生活;即便是對課文后面的設計的練習,也應著眼于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因為語言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運用。
例如:當今社會經濟發達,電視、書報、招牌,看板,各種時髦的廣告詞鋪天蓋地。如酒類廣告“天長地酒”(久)、消炎藥廣告詞:“快治人口”(炙)熱水器廣告詞:“隨心所浴”(欲)等。這些廣告詞或諧音替換。或的不規范使用漢字現象。對此,教師可以組織開展“文字小衛士”活動,讓學生走上街頭、走入社會去發現、去糾正這類語言污染的現象。這樣,不僅促使學生們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文字基礎知識,養成規范寫字,規范說話的良好習慣,而且也訓練了學生的組織能力、社交能力、說服能力等。
四、在生活中拓展知識
讓小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在如火如荼的社會生活中拓展語文知識,這一過程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付諸實踐。如學習了《臺灣的蝴蝶谷》、《富饒的西沙群島》《記金華的雙龍洞》等表現祖國美麗自然風光的課文后,可以讓孩子們學做小導游。放學回家后,向家長、親戚、朋友等介紹祖國的秀美河山,壯麗海疆。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采訪報道等語文實踐活動。在現實中生活和語文誰也離不開誰。它倆互為依存,共同發展。語文一旦離開生活,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生活中的語文現象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部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有一個單元的主題“處處留心皆學問”揭示的就是這個道理。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生活實際突破文本閱讀理解的難點、化解學生疑點,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拓展知識。
綜上所述,我們語文老師,要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生活教育”理論為自己的教育指導,把社會靈動生活導入語文課堂,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學習語言,運用語言。
參考文獻:
[1]付小燕;;走進文本感悟生活——淺談小學語文閱讀生活化教學策略[J];江西教育;2015年21期
[2]胡田田;;回歸生活,提升素養——關于小學語文閱讀生活化教學方式的探析[J];好家長;2018年76期
[3]張妙蓉;;實施生活化教學,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18年07期
[4]唐雪梅;;讓閱讀回歸生活,提升語文素養——小學語文閱讀生活化教學方式的思考[J];課外語文;2018年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