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招明
【摘要】留守兒童是我國為推動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所施行城鎮化建設進程中的必然產物,由于城鄉結構和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家長為了增加家庭的經濟收入,不得不進城務工,將子女留在農村鄉鎮地區由祖輩或親戚代為照顧,這種家長與孩子長期兩地分居的情況導致留守兒童數量的不斷增加。農村地區由于受到地區經濟、傳統風俗、社會風氣等方面的影響,導致許多學生在小學階段沒有接觸過英語,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常常出現課堂沉默現象,整體課堂氛圍沉悶且英語教學缺乏交際性。針對這一現象,本文分析了農村留守兒童初中英語課堂沉默現象與相應解決對策。
【關鍵詞】初中;英語;農村留守兒童
當前,新課程改革已經進入了全面實施階段,教師、學生的理念也在逐漸轉變,但是真正將新課程改革理念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當中仍存在許多難題。尤其在農村初中英語課堂當中,傳統的教學模式依然存在。要想真正提升農村初中英語教學質量,使農村英語教學可以獲得長足的進步與發展,就必須要深入分析其原因,找出問題,制定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才能使農村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獲得良好的效果。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定義及農村留守兒童初中英語學習的特點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轉向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親人的陪伴,導致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缺乏情感。在英語學習方面,農村留守兒童表現出了諸多不足之處。
1.對英語學習的目的和意義缺乏正確的認識
英語學習本來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整個文化系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缺乏對英語的正確認識,或者把英語學習當作完成學習任務,這是當前在農村留守兒童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2.缺乏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要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站在學科特點的角度,本著初中英語的教學目標,本文就從聽、說、讀、寫這四個方面來分析農村留守兒童英語學習的特點。(1)“聽”(Listening)。通過長期的教學觀察,發現學生在英語課堂上存在兩大問題。首先,“聽”而不聞是農村留守兒童在英語課堂上的一個較大的問題;
其次,“聽”而不思,導致聽不懂。只是機械地接受教師的“語言”,無法將目標語言(targetlanguage)內化為自己的東西。(2)“說”(Speaking)。新課程標準提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然而,在農村留守兒童中,普遍存在性格孤僻、自卑少言的現象,口頭表達和交流能力相對較差。(3)“讀”(Reading)。通過長期的教學觀察和研究,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閱讀方面存在以下兩種現象:對課內閱讀材料,即教材資料,缺乏興趣;缺乏獲得課外讀物的途徑。(4)“寫”(Writing)。農村留守兒童在英語“寫作”方面的表現:不知寫什么;不知怎么寫。
二、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初中英語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一)優化課堂教學,設置情景以調動課堂氛圍
課堂導入應遵循趣味性、新穎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教師在上課伊始應循循善誘,準備新穎的導入素材,正確尋找課堂導入的切入點,喚醒農村留守兒童的求知欲,激發內部學習動機。導入的方法可根據課程內容而定,盡量以農村留守兒童為中心,采用不同的導入法。(1)自由式談話導入法。如,在七年級上Unit6Doyoulikebananas?單元中,教師可事先準備好各種常見的水果帶進教室,讓學生自由談論自己喜歡吃的水果,如,apple,pear等等。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會得到很大提升。(2)演講式導入法。教師可在每堂新課前安排一名學生做值日報告,可以講故事的形式進行,話題要圍繞本堂課的知識點來展開,這樣學生在學課文時就不會覺得很無聊。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會倍增,而且很容易讓學生掌握新詞匯。
(二)創設讓學生易于表達的語言環境,豐富英語類教學資源
學習環境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方面是與教師、同學進行交流互動的機會,另一方面是對語言輸出有利的訓練環境。除了要從外部環境中讓學生脫離課堂沉默心理外,還要創設讓學生易于表達的語言環境,即在“愿說”的基礎上培養“能說”的能力,以促使學生在建立自信的同時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由此出發,教師需豐富英語類教學資源,通過多元化的文化浸潤使學生脫離“無話可說”的英語學習狀態。閱讀是英語學習的跳板,通過閱讀往往能達到多維學習的目的,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7《It’sraining!》為例,在2b閱讀部分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將學習上升到拓展層面,即英語書信格式的編寫,它與漢語書信格式有很大的差距。在英語寫作中,學生可能會遇到書信格式的編寫,因此,利用此篇閱讀開展拓展教學,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英語的獨特魅力和書信基礎格式至關重要。
總而言之,在經濟與文化等各領域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在我國基礎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伴隨著英語教育體制的革新發展,英語教學的課程目標進行了新的調整,即從原本的“提高知識量、培養應試能力”轉變為“培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展核心素養”。在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常出現課堂沉默現象,這便是因為學生的受到語言能力和學習自信心等方面的限制,無法在課堂中做到暢所欲言。為此,教師需結合留守兒童的英語基礎水平、認知能力與學習特點,具體分析他們的行為沉默、思想沉默和情感沉默,通過優化教學環境,促使學生脫離課堂沉默的困境。
參考文獻:
[1]曹巧玉.芻議農村初中英語課堂留守兒童交流互動的實施策略[J].新課程,2020(41):170.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旅游山區留守兒童初中英語教學創新的實踐研究》編號:20PTYB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