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華
【摘要】幼兒園主題活動具有較強的跨學科整合功能,能根據幼兒的生活興趣靈活合理地組織某主題中所蘊涵的問題。在過去,一般先由教師根據主題制訂一個初步的主題網絡并在實施中根據幼兒經驗、認知進行調整和補充。但隨著課程游戲化的推進,幼兒園教師在觀察幼兒生活游戲活動中,圍繞幼兒感興趣的主題活動,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開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學活動,并在活動過程中確定主題目標,生發各種活動內容和策略,引發幼兒開展深度學習,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
【關鍵詞】主題生成;深度學習
一、主題生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幼兒園教師主題生成時往往會出現內容單一,缺乏深度學習的價值;活動策略流于形式,沒能引發有效的師幼互動;主題反思敘述淺顯,無法為后繼學習提供支撐等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開展實踐和思考。
1.主題生成內容單一,缺乏深度學習的價值
幼兒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肯定會生發一些有趣的主題,在這過程中,我們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哪些內容值得我們追隨幼兒生成主題。因為,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很多,就像王海英教授說過,有些內容只要3-5分鐘的微談話幼兒自發談論與探索;有些只要5-10分鐘的微活動組織幼兒開展擴展性的探索。那么,哪些活動可以生成為主題,能讓幼兒持續3-5天或者更長時間拓展性的探索呢?
首先,是幼兒對這個活動問題持續的時間,幼兒會圍繞問題長時間進行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其次,這些問題是否來源于幼兒的生活,順應幼兒的天性,幼兒能積極參與的活動,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在過程中是否引發幼兒的深度學習。
2.活動策略流于形式,沒有引發有效的師幼互動
教師組織幼兒開展活動時,只是觀察幼兒開展活動,在此基礎上,提供一些材料,通過集體、小組講述、討論、大致流程平淡,浮于表面,缺少有針對性的提問、把握關鍵性的問題與幼兒一起進行深度的思考,主題活動中教師的思考在哪里?幼兒語言有哪些?幼兒學習中遇到了怎樣的困難與問題,情感體驗怎么樣?都沒有開展師幼間的有效互動。
3.主題反思表述淺顯,無法為后繼學習提供支撐
生成主題與藍本主題的區別關鍵在于生成主題中蘊含著教師對實踐的反思、領悟,以及在活動過后匯集生成主題過程中的再反思,這種“雙重反思”使得教師在的過程中重新認識教育,意識自己緘默的教育觀念,但在實踐中,有的教師只能在活動中有一些點滴、零散的反思,沒有理論的指導和滲透,有的教師學習了相關的理論,但在反思時,不能較全面的進行分析,特別是,不能發現過程中,從幼兒層面和教師層面存在的問題,并從實踐和理論層面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促進自身觀念的更新和教育經驗的積累。
二、主題生成活動有效開展的實施途徑
1.主題選擇要有意義,有助于幼兒開展深度學習
幼兒園主題生成過程中,作為教師如何推波助瀾,如何讓幼兒做充滿趣味、富有挑戰、促進思維的事情呢?
哪些主題是有意義的?主題活動應面向全體及個體需求、不斷發展的,需要經常變化、調整以提供發展中的幼兒所需要的挑戰性、創新性和多樣性。例如:小班主題活動《落葉飄飄》從拾落葉開始,數數有多少片樹葉,比較樹葉的形狀、顏色、大小等外形特征,說說樹葉的名稱,在玩樹葉時,幼兒可以把樹葉變成各種各樣他們覺得有趣的小人、花朵、花環等等;在“落葉去哪里了”活動中,幼兒在扔落葉時出現了問題,落葉是什么垃圾呢?有的孩子采用排除法進行推理,有的是根據落葉的作用進行分析,當幼兒的意見無法統一時,教師引導幼兒通過百度了解:樹葉包括所有植物的根莖葉都屬于廚余垃圾,人類會將它變廢為寶,回歸大地,化作肥料。
最后,孩子們在樹葉里發現了小果子,小果子和樹葉是什么關系呢?這里又引發了新的主題活動,故事情節豐富有趣,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深入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得到了進一步拓展。
幼兒多種形式主題活動的展開,讓他們的各項能力獲得更好發展,促進教師與幼兒間的人際關系,也是我們在主題生成活動過程中高質量深度學習所需要達成的目標。首先是鼓勵性的支持,教師要讓幼兒相信,自己在游戲活動中是得到一種肯定性的、可以放手去做的,其次,游戲活動中可以通過教師的引導與支持,幼兒能一步一步走得更穩,發展得更好。在活動推進的過程中教師跟幼兒有效互動,促進幼兒的有意義學習的。
例如,大班主題活動:《“緣”是櫻花開》,春天,幼兒園的櫻花樹上開滿了櫻花,幼兒請老師將高高的花枝拉下來一點,仔細看看,更多細節被探知,生活經驗被調動。他們尋覓撿起掉落的花朵,開始了更細致的觀察,并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孩子們的觀察比較結果更多基于眼前所見,也許沒那么科學,但是對于幼兒來說,觀察比較的過程遠遠重要過結果。從經驗提取到實地觀察,他們很投入、細致,從散落記錄到畫格子、寫序號、相對集中,科學記錄能力得到了提升,而如何將自己的意思用各種標記記錄清晰,更是前書寫與表達的體現。這是一個從課程資源到幼兒經驗的探索感悟的過程。教師將時間、空間、事物、人力都作為資源,支持協助整體的探索與表現的需要,也兼顧著個別幼兒品性發展的引導。
深度學習是“學習者以高級思維的發展和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目的,以整合的知識為內容,積極主動地、批判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思想,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且能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種學習”。
2.活動突出關鍵內容,運用的活動方式豐富多樣
在幼兒園一日活動過程中,幼兒會對日常的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人物、事物感興趣,并圍繞著這些感興趣的活動內容,開展各種各樣幼兒自由、自主的活動。活動的內容涉及交通工具、我們的身體、旋轉的物體等等,當幼兒沉浸在不同的主題活動時,教師如何通過觀察,發現有價值的關鍵內容,引導幼兒開展有意義的探索和發現呢?
例如,幼兒是自然之子,他們會對自然界發生的各種變化感興趣,特別是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幼兒教育的資源在逐漸疏遠自然、遠離生活,眾所周知課程應為幼兒的發展服務,要順應幼兒的天性,讓幼兒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自然和諧地發展。大班主題《桔子的秘密》,剛開始大班孩子對幼兒園的桔子產生興趣,教師覺得小班時,圍繞桔子樹已經開展過一系列的活動,到了大班可能幼兒只是一時的興趣,堅持的時間不會太長,但是,跟隨幼兒不斷地深入,發現由于大班孩子他們認知、觀察、發現的能力不斷提升,活動軌跡中發現有好幾個關鍵的內容適合幼兒開展深入的學習,幼兒通過給桔子樹畫寫生的方法,了解了桔子成熟的過程。桔子成熟了,幼兒急著想去采摘,如何采摘?需要用什么工具?教師拋出這些問題讓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桔子摘下來后,他們不會像小班幼兒急于品嘗,而是,對采摘桔子的數量和重量產生了興趣,,在活動中,幼兒對數量的多少、比較、匯總、輕重等方面都得到了較系統的提升。
在這樣主題活動中,充分體現了一日活動兼課程的理念,追隨幼兒的日常生活,在幼兒活動的關鍵點上給予支持引導,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熟悉《指南》的目標要求,運用多種有效的策略幫助幼兒開展深度學習,幼兒的思維呈現螺旋向上提升的過程,幼兒在認知、情感、能力、態度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發展。
3.主題開展循序漸進,雙向的反思提供學習支撐
幼兒園里“生長”著許多精彩的主題活動,它是真實的、生動的、有趣的,更是屬于孩子們的。在主題活動的推進中,孩子們會不停的提出問題,并在解決的過程中,將主題活動的內容、方法、形式不斷的變化推進,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如何在活動觀察中,與幼兒一起發現問題,并用有效的方法引導幼兒更有挑戰性的操作、發現、探索、提升呢?這就需要我們不僅在活動過程中還要在活動結束后雙向地反思主題活動內容的價值性、活動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師幼之間的互動性,給予幼兒后續學習的有利支撐。
首先,教師要對幼兒深入觀察,及時捕捉有價值的問題,了解幼兒在活動中做了什么?發生了什么困難?教師要運用哪些策略推進故事的發展,反思教師如何幫助和支持幼兒解決問題引導幼兒自我成長,例如,主題活動《沙池里的隧道狂想曲》,幼兒在玩沙的過程中,發現幼兒對“隧道”感興趣,隨后教師及時跟進,運用了一系列的策略:(1)對幼兒的活動給予肯定,鼓勵他們繼續探索;(2)讓幼兒在生活中進行調查,并將生活中的經驗進行遷移;(3)繪畫各種隧道;(4)設疑并確定主題(5)提供各種材料,讓幼兒在一次一次搭建過程中嘗試有成功也有失敗,幼兒提出了各種各樣形狀隧道的問題,通過反思不斷的運用有效的策略,幫助幼兒獲得成功的體驗。在活動后,教師進一步反思,在活動中幼兒延伸了關于測量的技能,大部分幼兒已有測量經驗,我們如何提供更合適的材料、讓幼兒尋找更多的信息去解決這部分的內容,使活動更好地整合測量、數學、工程等多個維度的學習,讓幼兒更有趣味更有挑戰地開展游戲活動。
其次,我們要讓幼兒發生的主題活動精彩紛呈,就要不斷地反思如何讓幼兒在探索學習中不斷的解決各種沖突、經歷一些失敗,并有解決問題時有滌蕩起伏的過程,幼兒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再想辦法解決,這樣循環反復的過程,使主題活動有聚焦、有困難、有發現、有收獲、更有驚喜。
最后,教師要對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有足夠的了解,幼兒園主題活動的生成還是需要教師的設計和構思,教師心中要有目標,要有整合目標的意識,熟悉指南的目標要求,教師要做到心中有目標,眼中要有孩子,手中有方法,尊重幼兒興趣,激發幼兒探索與深入思考,為幼兒提供更多自主探究、運用經驗、思考和創造的空間,引發深度學習。
參考文獻:
[1](美)德布·柯蒂斯瑪吉·卡特著周欣周晶張亞杰高黎亞譯.和兒童一起學習——促進反思性教學的課程框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王微麗霍力巖主編[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王小英劉思源.幼兒深度學習的基本特質與邏輯架構[J].學前教育研究(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