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要】傳統的歷史課教學都是教師單方面灌輸歷史知識,學生以死記硬背為主。這種學習方式往往難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在新課改的提倡下,核心素養的理念逐漸被各學校所接受,為高中的歷史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機遇。文章簡要闡述了在核心素養觀念的影響下,教師如何構建一個嶄新高效的歷史課堂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培養起正確解讀歷史人物和愛國情懷等必備的品格和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歷史教育;高中
家國情懷作為歷史這門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的培養是很有必要的。歷史人物作為歷史的重要載體,蘊含著重要的價值教育的意義。青少年一直就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對象,因為青少年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當前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仍存在些許問題。本文將從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問題出發,進行深度剖析。
一、歷史教學與家國情懷素養培養目標的關系
家國情懷主要是指大眾內心對國家與國家榮譽的認識,表示為大眾對國家的熱愛、支持、認同,同時堅定維護國家統一、為國家奉獻等信念。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需要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只有這樣,才能為國家未來發展進步起到促進作用。歷史具有較好的教學優勢。教師可以以教材內部歷史人物為基礎展開家國情懷價值挖掘,結合教材內容及人物教學實施家國情懷教育,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責任意識,樹立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力量的觀念。歷史教師通過人物教學可以提升學生對家國情懷的認識程度,使學生采取正確的方式維護祖國,延續先輩留下的精神。
二、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育的內容僵化
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該主題的接受程度,現在部分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脫離了現實,與學生的思想脫軌。比如,現在部分教師在進行歷史與社會教學時仍一味地弘揚占代文明和中國占代的輝煌成就,這些固然為當時的社會帶來了大幅度的發展,但是對于目前的教學產生了局限。
2、教學方法單一
近年來,在部分學校中,歷史與社會科學這門學科并沒有受到廣泛的重視,部分學生僅僅是追求理科的學習成績,這也不利于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滲透、教學的方式往往單一,課堂的氛圍也不好。理論知識的講解往往過于單調,學生課堂參與率低。部分教師只顧一心講課,缺少與學生的互動,課下也交流甚少,由于得不到學生的反饋在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上也無法再取得進步。
歷史教育往往還是注重知識點的講解,而缺少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創新精神以及種種思維辯證能力。學生在課堂上只是一味地吸收知識,沒有經過思考來提出問題。長此以往,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的熱情會漸漸泯滅。
三、高中歷史教學的策略
1、選擇適合的歷史人物
在進行歷史人物的教學中,教師應采取正確的教學手段,并以提升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為最終目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秉承典型性原則進行教學,選擇具有明顯家國情懷的歷史人物,將其教學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同時,教師需要認識到外界網絡因素對學生認知產生的影響,在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基礎上進行價值觀培養。
使用具有啟發意義的歷史人物進行教學,不僅可以充分體現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思維培養。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可以通過正確引導的方式,使學生快速掌握問題的解決能力,滿足相應的教學要求?;跉v史人物展開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思考積極性,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2、進行開放多元的歷史教學
對于歷史人物孫中山先生的學習,可以這樣進行教學。在高中階段,學生具有一定的歷史基礎,對孫中山先生的事跡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隨著信息化網絡技術的發展,一些學生會受到網絡觀點誤導,影響了自身正確認知。由于高中生判斷能力不強,為了使其做出較為客觀且合理的評價,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其能夠做出正確的評價。
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前使學生自主閱讀本課內容,讓學生基于自身對孫中山先生的了解做出評價,并說出評價的理由。教師在聽過多個學生評價后,可以了解到學生的不同看法。比如,一些學生表示孫中山先生的意志力和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不輕言放棄,即便革命屢屢受挫,也始終堅持著自身的信念與希望,并為之不斷努力。還有一些學生認為,孫中山屢屢受挫,屢戰屢敗,屬于失敗者,不具有歌頌的意義。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入本課教學內容,帶領大家走進孫中山先生的生活。在總結了孫中山數次革命運動結果之后,學生可以得知,這些運動最終都面臨著失敗的結果。
這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因為孫中山先生四次運動的失敗就將其判定為一個失敗者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那么應該以什么標準判斷一個人?”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展開討論,在學生討論結束后,讓學生發言講述自己的想法。在學生發言之后,教師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與學生交流和溝通,最終完成本堂課的歷史教學目標。
四、結語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并不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我們需要將愛國主義精神滲透到每一門學科中,讓學生通過學習學科知識,增強思想道德素養,將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通過歷史與社會這門學科的教學,增加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
參考文獻:
[1]張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探討[J}.}o"庫時代,2019(52).
[2]劉志明.家國情懷素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培養策略探究[J].亞太教育,2019(06):4-5.
[3]李艷娥.依托網絡技術,培養家國情懷:探究如何在網絡技術下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J].華夏教師,2019(08):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