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瑤
唐代文學家、思想家韓愈曾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職工作。一方面,要將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更要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人非生而知之,正可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因此,教師有著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責任和使命。而班主任作為班級工作的管理者,在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教育方面,更是責無旁貸。初中時期是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質,行為習慣培養教育的最佳時期。因此,班主任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運用種種教育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他們的思想品德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我擔任班主任工作已多年,工作中,我非常重視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總結起來,具體對學生的教育是:
一、養習慣,重禮儀
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禮儀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荀子曾說過:“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可見,禮儀教育之重要。它不是一般的禮貌教育,而是一種道德修養、健全人格的教育。初中時期,既是奠基學生性格雛形時期,也是進行禮儀教育的關鍵時期。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禮儀是班主任重要工作內容。
日常工作中,我十分注重學生行為規范的培養。以《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中學生守則》為標準,常抓養成教育,狠抓常規訓練,使習慣禮儀具體化。比如,每周一的升旗儀式,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好時機,我向學生講解升旗時的禮儀要求,要莊嚴肅立,不東張西望,不做小動作,不講話,要向國旗行隊禮,不是隊員的行注目禮;講解升國旗的意義;以及集合排隊、進出場的秩序等。在組織學生參加升旗儀式,我要求學生統一穿校服,升旗時,動作要準確統一。利用升旗儀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教育。
平日里,我也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自身的習慣禮儀,影響感化學生。比如,我看見班級的地上有紙片,我會撿起放進垃圾桶,與同事見面,主動問好,平時衣著整潔,言談文明。以己為范,注重身教,來養成學生的行為習慣和禮儀品性。
二、知誠信,懂感恩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這種美德的核心是真誠。誠則實,不會弄虛作假、吹牛奉承;誠則信,不會出爾反爾、撒謊騙人;誠則順,為人真誠而辦事順利。中國從古代便流傳下來一個“狼來了”的故事,它告誡人們:一個不誠實愛騙人的孩子,最后會失去援救而被狼所吃。失去誠信,禍及己身。初中學生涉世不深,心地純潔,沒有復雜的生活經歷和豐富的人生體驗,“唯天下至誠,唯能盡其性”之類的道理,對于他們實在太古奧玄妙。在我擔任七至九年級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七年級時以“不說謊話”、“不隨便拿別人東西”、“借東西、撿東西要還”為主,到八年級時以“不隱瞞錯誤”、“不要不懂裝懂”、“不貪小便宜”為主,九年級則以“不弄虛作假”、“不攬功諉過”、“與人相處講信用”為主具體而有針對性的教育。日常教學時,我常給學生講古人季布“一諾千金”、“守濂守信”的故事,以及講近代名人的誠信故事,如“恪守信用的周恩來”。這樣,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在引導學生行為時,使他們認知誠信的意義。
此外,我作為班主任,也更重視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因為感恩教育在學生的成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位教育家說,只有愛媽媽,才能愛祖國。懂得感恩,才會有社會意識。感恩,是一種美德,一種良好的生活態度。學生若常懷感恩之心,即能養成其與人為善,與人為樂,樂于助人的品德。為此,我利用主題班會、感恩故事等,對學生宣傳教育,讓學生知悉什么是感恩;初中生,畢竟還小,有的在家里受父母、長輩的嬌慣,往往索取多,給予少,對此,我利用活動讓學生體會感恩,如,到敬老院送溫暖活動,使學生學會關心他人;讓學生在家里幫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些家務事,讓學生懂得以行動感恩父母。這樣,把知悉誠信,心存感恩,學會感恩,作為我班主任對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讓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從小學會做人的道理。
三、守公德,成品性
初中學生,畢竟年齡還小,對于“公德”的內涵還不一定非常明晰,也不知道遵守公德的好處和不遵守公德的壞處。所以,在他們的學習生活中,往往做出一些違背了公德的事情,如在校內校外亂涂亂扔,損壞了公物,踩踏花草,不守秩序,教室里大聲喧嘩等等,當出現這些現象后,我就針對這些對學生進行守公德的教育,對沒有遵守公德的孩子進行批評。我也在黑板報上設置一欄,如“我是公德小標兵”,對遵守公德好的學生進行表揚。獎罰分明,促進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在校內校外,自覺遵守公德。此外,通過一些具體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潛移默化,形成良好品性。如,成立班級保潔小組,定期對班級進行保潔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養成愛勞動,不怕苦,不怕累,不拈輕怕重,互幫互學,團結合作的品性等。
總之,初中生還沒有定型的世界觀,可塑性很大。而他們的思想道德品質是從無到有,從外部調節到內心自覺,逐步發展起來的。我覺得作為一名班主任,要以琢玉成器的工匠精神,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活動中,抓住每一個契機,注重每個細節,有的放矢的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人知義,以培養他們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將來成為社會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