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葉藍 ●李耀
香港城市大學翻譯及語言學系18日公布“LIVAC泛華語地區2020年中文新詞榜”。因應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諸多與疫情有關的新詞出現。
據香港城市大學網站介紹,“中文新詞榜”源于城大翻譯及語言學系榮休教授鄒嘉彥開發的“LIVAC漢語共時語料庫”,始創于1995年。“中文新詞榜”則創建于2004年,所收集新詞有別于一般的網絡流行詞、熱詞或潮語等,而是以大數據中文平面媒體內容為依據,系統性地處理、篩選、分析內地、香港和臺灣等6個泛華語地區主要中文報章詞語,加上各大中文媒體紙印出版物較常使用的新詞語,篩選出當年各平面媒體上第一次出現、具有新意及一定代表性的各領域詞語。
在“2020年新詞榜”上,諸多與疫情有關的新詞出現。綜合北京、香港和臺灣三地的熱門新詞來看,“居家令”成為頭號熱門詞匯,與此同時許多走上抗疫前線的“逆行者”也令人欽佩。第三位則是“港區國安法”,是在眾多強調經濟民生的詞匯中一項搶眼的新詞。第四和第五都是因疫情而發展出來的副產品,分別為“直播帶貨”和“云會議”,可以看出各式社會活動紛紛轉到網上。
內地排名前五的依次是“援鄂”、“兩新一重”建設、“健康寶”程序、被禁的“吃播”以及成功登陸月球的“嫦娥五號”。香港的新詞主要圍繞疫情以及香港國安法。排名前五位的新詞依次為“限聚令”“攬炒(同歸于盡)論”“紫旗”“保就業”以及“網上騷(秀)”。具體而言,香港政府因應疫情頒布“限聚令”,以限制病毒傳播;反對派拋出“攬炒論”論調,而隨著國安法實施,香港警察特設“紫旗”警告違法者。香港政府為幫助各企業,設立“防疫基金”,制訂“保就業”計劃,一些歌星、演員則改以在網上演出“網上騷”,為演藝界失業同行籌款。
至于臺灣,新詞大多圍繞開放美國豬肉以及與前高雄市長韓國瑜有關,如“萊豬”(含瘦肉精的美豬)和“罷韓案”等,其他還包括民進黨當局為振興經濟發行的“三倍券”,以及臺灣人出現從“跨區域工作”到“跨縣市工作”的“外漂族”現象。
去年城大發布的中文新詞榜中,泛華語地區的榜單第一至第五位分別為“止暴制亂”“脫歐黨”“令和”“陳同佳案”和“烏克蘭門”。2009年,鄒嘉彥曾評價當年的新詞榜中只有少數有關政治,更多的是源自生活、關乎民生經濟的新詞。而去年鄒嘉彥稱,京港臺三地涌現新詞的共同特點是,都關注世界或各自地區內的政局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