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是身份政治認同的組成部分,又具有自身的特性。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包括兩部分:網絡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和網絡非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網絡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與非主流政治意識形態都存在著解構與重構、共識與斷裂、信任與質疑的可能性與現實性,增加了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的復雜性。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既能有效地推動政治進步,又能破壞政治發展,使政治停擺。加強公共權力與公民權利身份建設,有效推進憲法基礎上的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加強經濟和文化建設,為公民意識形態身份認同打下良好的基礎;加強網絡技術建設,防止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的極端化。
關鍵詞:身份政治;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尊嚴
中圖分類號:C912.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6-5729(2021)01-0044-09
身份認同政治是現代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于內在尊嚴與外在承認的訴求認同政治。“對于現代人來說,身份不再一成不變,同時擁有多重身份與不斷變換不同身份已經成為常態。另外,隨著全球移民數量的激增,移民遷入國的人口比例和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利益格局頻頻洗牌,階層分化持續加劇。這些變化,最終使得身份認同的重心由傳統同質群體、主流群體和大規模群體(如民族、國家和族群等)向當代異質群體、邊緣群體和小規模群體(如移民、女性等)逐漸偏移?!盵1]研究西方身份政治的核心聚焦點是對民主政治的沖擊和影響,“身份政治內在于民主精神,扎根于現代性本身”[2]。移民身份、女性身份、族群身份、種族身份、文化身份等從不同側面和維度對民主政治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皩σ泼裾趭Z走我們的國家身份認同這一點的擔憂是真正將所有新民粹主義運動統一起來的核心問題?!盵2]研究中國身份政治核心聚焦于維護政治穩定和社會和諧,強調文化身份認同、政治身份認同、社會身份認同、民族政治身份認同。
個人與組織都具有多重身份認同政治特性,即個人身份政治、組織身份政治、民族身份政治、國家身份政治、文化身份政治、族群身份政治、移民身份政治、價值身份政治、意識形態身份政治等的疊加化。身份政治與身份政治認同互為表里、互相滲透、互相推進。身份政治是身份政治認同的前提和基礎,身份政治認同是身份政治的內在動力。身份認同政治具有“好的可能性”與“壞的可能性”,比如,既推動了民主政治又破壞了民主政治,既推動了政治信任又破壞了政治信任,既加強了政治紐帶又破壞了政治紐帶,既加強了政治向心力又破壞了政治向心力。身份政治本身就是意識形態化的,西方身份政治意識形態化主要包括自由主義意識形態身份政治、民粹主義意識形態身份政治、民族主義意識形態身份政治、種族主義意識形態身份政治。身份政治意識形態化不但沖擊了西方國內的民主政治,而且威脅和破壞了國際秩序。網絡既是身份政治認同的重要平臺和延伸,又促使身份政治認同發生變異。
網絡意識形態身份認同是身份政治認同的組成部分。從一般意義上說,意識形態身份是意識形態身份認同的前提和基礎,意識形態身份認同是意識形態身份的標志。從特殊意義上說,具有意識形態身份,并不必然導致意識形態身份認同,身份與認同既具有一致性,也具有斷裂性和分離性。意識形態身份有外在設置身份和自我設置身份。意識形態身份有真實者、偽裝者、偽善者。意識形態身份有真認同和偽認同兩種對立的形式。意識形態身份及其認同既包括政治意識形態身份及其認同,又包括非政治意識形態及其認同。網絡是現實意識形態身份及其認同的場所。網絡意識形態身份及其認同既是現實意識形態身份及其認同的復制、延伸,又是現實意識形態身份及其認同的裂變和變異。從目前學術界的研究狀況來看,研究身份政治聚焦于四個方面:一是主要集中于西方和美國,二是僅從身份政治本身展開研究,三是集中于身份政治的邊緣化研究,四是把意識形態身份視為身份政治的一個要素或者變量,而非把意識形態身份作為核心要素進行分析論證。本文嘗試從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視角探討身份政治認同的解構、重構、變異特性,并嘗試提出優化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的多重選擇路徑。
一、網絡政治意識形態
身份認同的基本特征
習近平指出“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3]。網絡意識形態分為政治主流意識形態和政治非主流意識形態。在西方,網絡政治主流意識形態身份認同是基于自由主義的多元主義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在中國,網絡政治主流意識形態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一元意識形態。網絡政治非主流意識形態是非馬克思主義的多元政治意識形態。網絡政治主流與非主流意識形態都是現實政治意識形態的延伸,因網絡具有虛擬性而產生解構與重構的特性,從而形成變異性的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網絡意識形態身份認同是基于網民內在尊嚴與網民承認意識形態的身份認同政治,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是身份政治認同的組成部分,同時又具有自身的獨特性。
(一)網絡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
任何社會都存在著主流意識形態及其身份認同。在西方,自由主義民主是現實和網絡的基本政治身份認同,民主政治是其外化制度認同,自由與民主是其最高階的價值認同,政治制度和多黨政治是現實政治身份認同,多數人裁決是其程序認同。民主是建立在異質性基礎上的,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演變為多黨制的不同黨派身份認同,或者演變為兩黨制的不同黨派身份認同,或者演變為威權主義之下的一黨主導政治的身份認同。西方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復雜多變,保守與激進、左翼與右翼、極左翼與極右翼及其意識形態身份互相博弈,導致政治“蹺蹺板”游戲不斷上演。特朗普利用網絡推行其意識形態增加了世界的不確定性,讓“美國強大起來”的身份認同得到強化。
在中國,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包括政治主流意識形態和非政治主流意識形態,二者是現實主流意識形態的延伸。網絡政治主流意識形態對網絡非政治主流意識形態具有統攝性和控制性。網絡非政治主流意識形態包括經濟主流意識形態、文化主流意識形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但從政治相關性來說,都具有主流政治意識形態的特征。主流意識形態包括內在性認同和外在性認同。內在性意識形態認同是對主流意識形態即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認同,主要包括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其發展階段認同,尤其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外在性意識形態認同是對主流意識形態注入、引領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認同主流意識形態是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同一性認同。身份認同包括內在性認同和外在性認同。內在性身份認同包括馬克思主義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產主義者身份認同;外在性身份認同包括社會主義制度認同以及各種政治身份認同,如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身份、中國共產黨黨員身份、各民主黨派身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身份等。網絡政治主流意識形態身份認同也是現實身份政治認同在網絡中的延伸。從網民的角度來說,發布和傳播主流意識形態,不能丟失或者忽略其政治身份,現實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要與網絡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相統一、相一致。網絡政治主流意識形態身份及其身份認同更具有真實性,這既可以防止網絡政治主流意識形態身份的變異和偽化,也可以防止與普通網民非主流意識形態身份趨同化。
值得一提的是,網絡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存在著“偽認同”的現象。這表現在外在群體中的主流政治身份認同與內在個人自身的非主流政治身份認同,外在表演式的網絡政治主流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和內在的網絡非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即“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政治人格分裂式認同,也是“偽忠誠”的表現。比如腐敗分子在臺上不斷宣傳和強調共產主義信仰,在權力的實際運用中卻忘記了共產主義及其黨員的身份認同,大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設租尋租等。
(二)網絡非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
任何社會在具有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的同時,也具有非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同質文化易于形成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異質文化易于形成非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同質文化與異質文化共存,形成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與非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并存的多元身份認同。
在西方,網絡非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主要表現在民族主義、種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身份認同上。但目前西方社會的現實和網絡政治認同具有裂變的趨勢,這主要是受到了移民、種族的重大影響,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沉渣泛起,民族身份和種族身份認同凸顯。“當下西方國家聲勢正猛的身份政治是一種深度現代(deep modern)或后現代(post modern)政治形態。在早期現代(early modern)與成熟現代(mature modern)處境中,基于契約政治建構的社會認同度很高,讓身份問題處在潛蟄狀態;唯有進入深度現代或后現代階段,由于契約政治認同度的下降,身份問題便釋放出來?!盵4]主流意識形態受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裹挾。“從概念上看,民粹主義雖然結構簡單而且內涵淺薄,除了人民至上原則和‘人民—精英二元框架外似乎別無他物。然而,一旦他與其他內容豐富的意識形態或觀念相勾連,比如與右翼的保守主義、民族主義甚至種族主義相結合,或與左翼的自由主義、平等主義、社會主義相結合,情況就變得異常復雜。當前的民粹主義新浪潮具有鮮明的右翼色彩,民族主義的色彩異常醒目?!盵5]對于美國來說,新舊保守主義、新舊自由主義、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種族主義具有合流的趨勢,身份認同更具復雜化。
在中國,網絡非主流意識形態包括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和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艾F實中有多少種意識形態,網絡就有多少種意識形態。這些意識形態主要包括民族主義、民粹主義、自由主義及新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及新保守主義、左派及新左派、右派及新右派等?!盵6]網絡有多少種網絡非主流政治意識形態,就有多少非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例如民族主義身份認同、民粹主義身份認同、自由主義身份認同、保守主義身份認同、新保守主義身份認同、左派身份認同、新左派身份認同、右派身份認同、新右派身份認同。
非主流政治身份認同在現實中往往以個人形式出現,難以以組織形式出現,即使以組織形式出現,也具有隱匿化的特征。非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既以個人的形式出現,個人身份的認同,具有多向維度,利益、地位、名譽、價值、意識形態、權利都是個人身份形成的原因,也以準組織化的形式出現,但非真正的組織化。網絡非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既是自我的自主確認,也是網民的外在確認。一旦被網民確認為非主流意識形態身份就很難再改變其身份,否則會受到網民的攻擊、打壓,并通過語言暴力的方式使其“人設崩塌”。準組織身份包括網絡大V的組織化、網紅的組織化、政治人物的組織化、政治事件的組織化、價值觀的組織化、意識形態的組織化等。網絡政治意識形態組織具有松散化、自主化特征,聚散離合完全取決于個人意愿,但是具有嚴密性網絡政治意識形態的組織,其中“飯圈”的集群化最具有穩定性,其組織性、紀律性、指向性都極為明顯。網絡非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具有從網絡走向現實的可能性與現實性。
網絡政治主流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和非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具有虛擬性、道德性、偽善性、重疊性和差異性。網絡政治具有虛擬性,網絡政治意識形態及其政治身份不斷延續和拓展虛擬性。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的虛擬性涉及物理層面、精神層面、群體層面和個人層面?,F實的政治人身份變成網絡虛擬政治人身份,甚至出現“深度偽造”的政治人和社交機器政治人。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具有典型的道德性特征,兼具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的道德化與道德化的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于一身。這一方面歸因于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另一方面歸因于對意識形態的差序認知。對于一些網民來說,由于教育水平、社會地位處于社會的底層,他們對于政治意識形態的理解與取向不同,對于系統化的意識形態缺少系統的理解,道德化的意識形態認知就成為大部分人的首要選項。網絡政治意識形態的偽善性在于,對于意識形態不認同,但卻以認同的方式出現。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的重疊性在于多重身份的認同,對憲法公民身份的認同就屬于重疊式認同,無論何種意識形態身份,都在憲法認同之下,比如中國共產黨黨員身份的認同及其他民主黨派身份的認同均在憲法認同之下。憲法權威是至高無上的權威,在憲法認同的前提下,具有各種各樣的差異性認同。
(三)網絡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與網絡非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的差異性
二者的共同點在于,身份都以意識形態為主導,并貫穿始終,以虛擬化與碎片化的方式存在,認同也是虛擬化和碎片化認同。其差異性在于,現實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也是網絡主流政治意識形態單一身份認同,但存在著偽化主流意識形態身份認同的潛在可能。網絡非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卻更具有真實性,同時具有外在于網絡主流政治意識形態的多元化身份認同。
二、網絡政治意識形態
身份認同的形式
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隨著網絡政治意識形態的固化而固化,隨著網絡政治意識形態的變化而變化。解構與重構、共識與斷裂、宏觀與微觀、拆解與細分等網絡政治意識形態的變化,使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充滿了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具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這其中包括解構化認同、重構化認同、共識性認同、“圈子化”認同。這些身份認同,都是后真相的認同,是不顧事實真相的、基于偏見的、低認知高道德化認同。在西方,經濟全球化和移民問題帶來的民族主義、民粹主義身份認同給自由主義民主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去中心化的邊緣化身份認同、族群化身份認同給自由主義民主帶來了新的難題,有人甚至認為這是民主崩潰的癥候。網絡政治的發展,使得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更加難以辨識。但無論如何,以下幾種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形式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的解構化認同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其主流政治意識形態進行了批判,并以其左翼的視角進行解構,“我們的目的是介入當今左翼的成敗問題。具體來說,我們希望通過進一步的質疑和同志式的對話打破庸俗經濟主義與庸俗文化主義之間的壁壘。我們呼吁從思想上和組織上接受當代條件下存在的身份的復雜性;作為當今資本主義運行的核心組織原則,左翼的斗爭可以通過并圍繞這一范式進行組織——但是,所有這些都認同,必須將這些范疇與資本主義本身一起歷史化,并最終廢除它們”[7]。還有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以文化唯物主義的視角進行解構,“當它以排斥或壓迫的方式鼓勵一種強制的身份分類,或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倡導一種消費主義、占有性個人主義、無視階級的邏輯時,我們可以選擇拋棄它”[8]。“把語言視為政治斗爭的場所,并將人重新塑造為能動的意義制造者,擁有描述、解釋并因而改變其生存世界的集體能力?!盵8]但這種解構是現實主義的整體解構,而非基于網絡社會的網絡意識形態解構,其政治意識形態身份依然是現實公民身份。
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的解構化認同是認同意識形態的某一個詞或某一部分。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解構化認同既有縱向化解構認同,也有橫向化解構認同。由于宏觀政治意識形態的縱向性與網絡政治意識形態的橫向性,導致了宏觀政治意識形態“瀑布”遇到了網絡橫向政治意識形態不同“水潭”的截留,“水潭”灌滿溢出,“每一個層次在原則上都產生勢力對勢力、資源對資源、欲望對欲望的相互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優勢的鐘擺就會擺動,越出不同層級的邊緣,其綜合效應絕不會像任何一股勢力所想或設想的那樣”。[9](P111)同時還存在“水潭”空置現象。解構化認同與認知、情感、道德、價值、偏見、信仰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中后真相扮演著重要角色。公共政治權力的宏觀意識形態對于普通的民眾來說,缺少經驗與情感的感知和認知,除了極少數研究公共權力的宏觀意識形態專家之外,大部分人難以理解宏大且系統化的宏觀意識形態,但對于宏大的政治意識形態個體身份具有抽象與具體的感知。也就是說,即便對宏大的政治意識形態缺少充分理解,對于個體的政治意識形態身份的感知依然強烈。網絡政治意識形態是解構性的意識形態,網民在解構網絡政治意識形態時,也調整了政治意識形態身份,這種調整或者是隱性的,或者是顯性的,或者是自覺的,或是非自覺的。普通人通過個體政治身份實現宏觀政治意識形態與個體政治意識形態實現對接,也就是說,個體政治身份是宏觀政治意識形態與個體政治意識形態的中介,并通過個體政治身份轉換成個體政治意識形態身份。
(二)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的重構化認同
網絡政治意識形態的解構與重構同時存在,是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變異的一枚硬幣的兩面。與個體解構化一樣,重構化認同與認知、情感、道德、價值、偏見、信仰有著密切的關系,后真相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網民對解構化的網絡政治意識形態“零件”進行重新組裝和整合,使其完全符合自己的意識形態偏好。重構化的網絡政治意識形態使網民的意識形態身份更加復雜,很難從單一的意識形態對其身份進行定義?,F實政治意識形態身份在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中變形、扭曲、變異,且呈現碎片化和虛擬化,進而形成網絡政治意識形態的虛擬身份。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虛擬性身份認同既取決于自我人設又取決外在人設,無論是自我人設還是外在人設的意識形態身份都是既具有真實性也具有虛偽性,既具有道德性也具有非道德性,虛偽性和非道德性的人設意識形態身份往往具有“人設崩塌”的可能性與現實性。
(三)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的共識性認同
“多元文化主義者提出了‘差異公民(differentiated citizenship)概念。這一概念一方面強調差異的‘公共性,族群成員在具有公民身份和公民認同的同時,也具有族群身份和族群認同?!盵10]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的共識性認同既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身份的憲法性認同,也包括不同政治組織、政治群體的身份認同,比如中國共產黨黨員身份、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的身份屬于政治組織認同,各民主黨派屬于政治群體的身份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意識形態憲法,從這個意義上說,共識性政治身份認同即是政治意識形態身份的共識性認同。樹立憲法權威、維護憲法尊嚴既強調了共識性政治身份認同的重要性,也強調了共識性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的重要性。網絡非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必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意識形態身份的框架下言說和行動,非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不能取代、超越、蔑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政治意識形態身份。
(四)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的“圈子化”認同
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的“圈子化”認同是基于不同的意識形態而形成的。形態與內容各異的網絡意識形態形成造就了相應的不同身份,這在意識形態網站、微信群、朋友圈里表現得尤為突出。具有相同的網絡意識形態的網民建群,進入這些群的網民都具有意識形態身份標識。網絡意識形態“圈子化”具有同質化、封閉化、排斥化的特性。“身份政治立足于本群體的差異性和特殊性提出權利主張,當其超越對弱勢群體權利保障的訴求而過度泛濫時,就可能帶來仇恨和對抗?!盵11]
(五)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的差序化認同
網絡政治意識形態及其身份包括縱向差序認同和橫向差序認同??v向差序認同是從宏觀到微觀與從微觀到宏觀的差序認同。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的縱向差序認同,是從最高階到最低階的認同,是從宏觀到中觀、從中觀到微觀的認同,是從抽象化、形式化到具體化內容化的認同。在西方,宏觀的公民身份認同會具體到移民、女權等個體與群體的認同及其網絡意識形態的族群化、部落化身份的認同。在中國,宏觀的公民身份認同到具體的個體公民權利認同,宏觀的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到具體個人意識形態身份認同,這種認同通過現實與網絡的灌輸來完成??v向差序認同在從宏觀到微觀個體位移時具有發生偏離和失效的可能性與現實性,即宏觀上認可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到微觀個體對宏觀主流意識形態身份的不認可,比如網絡非主流意識形態身份對網絡主流意識形態身份的批評、質疑和背離。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其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強調了自由平等的意識形態,網絡非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在背離了宏觀政治主流意識形態時通過“秀智商”、道德綁架等方式把公民的平等身份劣化為等級身份。
橫向差序認同是由核心向外擴展的“漣漪”式認同。橫向差序認同是網絡的獨特產物,這既可以是由血緣到地緣的由近及遠的無限擴展,更可以是因網絡虛擬性帶來的由遠及近的無限匯聚,形成了“網絡地球村”。網絡公民身份打破了國別的界限,形成了網絡世界公民身份。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全球化,給世界秩序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不但造成了西方與美國的分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世界秩序。“福山指出,世界政治正出現新變化,它已經超越了以文化或者文明來界定沖突類型的范疇,新一輪的全球秩序演化的核心圍繞身份認同問題展開?!盵12]
三、網絡政治意識形態
身份認同的基本功能
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具有正向功能、平衡功能和負向功能。網絡政治意識形態三種功能并存,引發去中心化與再造中心化、邊緣化與再去邊緣化、去“圈子化”與再建“圈子化”。網絡政治意識形態通過其身份而不斷博弈,形成了極為復雜的身份態勢。網絡在各種意識形態身份中匯聚、游離、分化、重組,飄蕩不定。
(一)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的正向功能
正向功能的內在意義在于通過強化意識形態的整合提升網民的內在自尊和增強內聚力,外在意義在于推動政治、社會的雙重穩定。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的核心是追求其意識形態尊嚴,維護意識形態尊嚴的不可侵犯性、不可取代性。國家具有國家的政治意識形態尊嚴,不容他國侵犯和干涉。國家公民具有國家公民的政治意識形態尊嚴,公共權力具有灌輸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正當性,同時也具有保障和保護國家公民政治意識形態尊嚴的權力與責任,他人和社會不得干涉每一個個體公民的政治意識形態尊嚴。政治意識形態的內在尊嚴和外在身份的承認,對于增加內在凝聚力、向心力至關重要。只有現實和網絡對意識形態尊嚴與外在身份的承認,才有利于樹立憲法權威,在憲法層面上維護和捍衛國家主流政治意識形態及其憲法意義上的政治主流意識形態身份,才能使公民獲得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的穩定預期,自覺捍衛主流政治意識形態。從微觀層面來說,網絡主流政治意識形態生活化、生活主流政治意識形態化,是網絡主流意識形態流動的基本態勢。網絡具有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易于形成主人翁的參與感、責任感和自豪感,主流政治意識形態的“全過程民主”賦予網民的主體地位,改變了政治參與主體虛置的現狀。
(二)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的平衡功能
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的平衡功能包括兩部分內容,即主導性平衡和制約性平衡,這是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認同的正向功能的組成部分。網絡意識形態多元化已經成為不可爭議的事實,各種不同意識形態在網絡上都獲得了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對極化的網絡非主流意識形態要壓縮甚至取締其發展的空間,對于理性的非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要采取限制引導策略。實現網絡主流政治意識形態主導性平衡和網絡非主流政治意識形態之間的互相約束與制衡,使網絡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與非主流政治意識形態相互激蕩、互呈開放性、互相吸取其合理因素。實行主導、平衡、制衡的目的之一在于確立網絡政治主流意識形態身份和網絡政治非主流意識形態身份。這是憲法合理推論的結果,是憲法公民權利具體化的標志。樹立和維護憲法意識形態尊嚴,也就是捍衛公民個體的意識形態尊嚴。如果公民個體意識形態尊嚴得到維護和承認,那么公民就會自覺地維護憲法尊嚴,保障憲法的權威性和穩定性。
(三)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的負向功能
網絡政治意識形態的負向功能主要指網絡非主流意識形態的負向功能,其負向功能源于政治認同危機。政治認同危機是指“人們對政治體系產生了心理的疏遠和疏離感,與官方的政治實踐及其主導的政治價值之間產生了巨大裂痕,其正面的情感和意識體驗出現淡化、動搖,甚至崩潰,以致對于所在國家、團體、價值觀及其領袖的忠誠、信仰、支持開始消失。政治認同危機的產生是由于影響政治認同的因素或者各因素的內在結構發生了變化”[13]。對網絡政治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危機是政治認同危機的組成部分,其直接表現是去中心化,進而造成宏大政治意識形態空置和失效。網絡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危機帶來網絡政治主流意識形態身份危機,“我是誰”“我信仰什么”“我堅持什么”“我捍衛什么”等問題的提出帶來了意識形態身份的虛無化和空心化。
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具有辯證性。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的功能可以互相轉化,即正向功能可以轉化為負向功能,負向功能可以轉化為正向功能。如果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不能得到實際的確認,或者正向功能遭到破壞,就具有轉向負向功能的可能性與現實性,比如微觀公共權力直接侵犯了公民權利,公民就會對公民權利進行污名化處理,并對自身的公民權利、意識形態產生懷疑和不信任,并自我矮化或將他人矮化為奴才身份。如果網絡非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不被他人和社會承認,就會產生網絡非主流政治意識形態抗爭,如果抗爭具有合理性,就會推動政治的良性改進。中國微觀政治在抖音里的顯現,逐漸厘清了公共權力與公民權利的邊界,推動了微觀公共權力與公民權利的政治生態的進步,使公民權利身份和公民意識形態身份逐漸現實化、具體化、個體化。
四、網絡政治意識形態
身份認同的路徑選擇
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選擇具有不同的路徑。從政治學意義上說,社會分為兩大領域即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公共領域是公共政治的主要場所,私人領域是私人生活的主要場所。網絡技術打破了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界限,形成了第三領域即網絡政治領域,并使公共領域私人化、私人領域政治化,不但“讓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難以在網絡上實化,即便是政治的歸政治、道德的歸道德也是遇到了重重的道路阻隔。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的虛假化、虛擬化、偽裝化、偽善化也給厘清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的確立帶來了巨大難題。確立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既需要現實的確認,也需要治理網絡的多重路徑并舉。
(一)公共權力政治的進路
公共權力政治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具有宣傳和灌輸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職能,在憲法、制度、規則、機制等各個層面規制所有人的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習近平多次強調:“在實踐中,我們不斷深化對宣傳思想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這就是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盵14]只有確立中國共產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才能有效地確立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并引導公民與網民不斷強化其主流意識形態身份。在這方面,各大官方網站、公眾號等以宣傳和灌輸主流意識形態作為重要任務,起到了引導管控的作用。習近平指出:“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14]只有不斷強化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才能具有推動主流意識形態的自覺性,形成對主流政治意識形態的高度信任和高度認同。
(二)公民權利政治的進路
公民權利需要公民意識形態身份,公民意識形態身份強化公民權利的責任義務,何況公民權利、公民權利身份本身就是現代意識形態塑造的產物,從這個意義上說,公民權利身份就是意識形態身份。公民權利與公共權力相對應,二者相互促進、互相制約,良好的政治生態是建立在邊界清晰的前提上。只有確立了公民權利,公共權力才具有邊界意識,公共權力才具有保護公民權利之責。傳統社會的政治是等級化、血緣化的身份政治,現代社會的政治是平等化、非血緣化的身份政治,是公民身份與契約政治相統一的政治。就一般意義而言,中西方都存在著具有“結合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視角重建公民政治,乃是克制身份政治弊端、重建契約政治、維護國家共同體的有益進路”[4]。就特殊性而言,中國政治兼具公民身份政治與主流政治意識形態政治于一身。確立公民主流意識形態身份,實現公民對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使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與主流意識形態身份互相強化,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網絡政治意識形態是現實政治意識形態的延伸和變異,既有對公民權利身份強化的一面,也有對公民權利身份弱化的一面,這種弱化主要體現在網絡非主流意識形態身份對公民權利身份的弱化。在此情況下, 建立網絡政治意識形態主流身份的多層級機制,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
(三)經濟政治的進路
構建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既需要政治經濟學,也需要經濟政治學。從政治經濟學來看,經濟是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需要大力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發展,為公民身份政治打下良好的基礎。從經濟政治學來看,經濟發展并不必然帶來公平的分配,需要加強國家干預才有可能達到平等的分配。在羅爾斯看來,“所有的社會基本善——自由和機會、收入和財富及自尊的基礎——都應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對一些或所有社會基本善的一種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15](P303)。政治經濟學和經濟政治學兩個進路,一方面為公民權利身份打下基礎,另一方面保障公民權利身份。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及其意識形態身份,上層建筑具有反作用,其反作用的表現之一就是由公共權力推進公民意識身份。
(四)文化政治的進路
追求邊緣化身份的主流承認是美國身份政治發展的新趨向,強調主流文化與反主流文化、反主流文化之間互相競爭,而這和西方的多元文化具有密切的關系?!吧矸菡窝杆僬狭嗣绹?0世紀60年代的民權運動、反戰運動、反文化和新左派運動,重塑了美國政治論爭的話語,并衍生出族群、性別、性取向這三項身份政治的核心議題。”[16]“20世紀70年代以來,身份政治這個文化工具受到了女權主義、生態社會主義、后殖民主義等左翼力量的特別青睞,逐漸演變為一個被自由主義左翼定義的概念,專指國家內部被結構性邊緣化的少數群體成員基于相同的身份特征和認同需求而組成各種身份群體,要求享有與主流群體相同權利的政治活動?!盵17]西方身份政治是多元文化的結果。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并深刻影響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政治倫理化、倫理政治化,或者政治道德化、道德政治化,倫理本位是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的倫理基因?!皥猿峙嘤哇`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4]這就要求不斷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相結合,通過文化進路確立現實和網絡公民權利身份,并以文化的進路確立現實和網絡意識形態身份。文化自信是確立現實和網絡意識形態身份的重要前提及保障。
(五)技術政治的進路
網絡公共權力媒體或官方媒體需要順應網絡技術的發展,及時迅速跟進推送網絡政治主流意識形態。跟進技術就是跟進時代,跟進娛樂就是貼進大眾化。官方媒體進駐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并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算法等技術有針對性宣傳主流意識形態,通過具體化案例解讀主流意識形態就是這一趨勢的體現。既“要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14],也要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網絡政治意識形態的融合,在為算法注入道德的同時,也要注入主流政治意識形態,強化網絡意識形態身份。比如,在抖音等大眾化平臺上,網絡政治主流意識形態在傳播宏大主流意識形態的同時也要傳播微觀主流意識形態,實現宏觀主流意識形態與微觀主流意識形態的對接與互相強化。
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具有其自身的特性。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具有正向功能和平衡功能,也具有負向功能。加強網絡政治意識形態身份認同建設,要建立具有復合性的機制體系,從而有效地推進政治經濟發展,維護政治經濟穩定,進而不斷加強政治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 龐金友,洪丹丹.大變局時代的身份政治與西方民主政 治危機[J].行政論壇,2019(6):5-13+2.
[2] [美]弗朗西斯·福山.新身份政治[J].吳萬偉,羅亮,譯. 國外理論動態,2019(7):51-57.
[3] 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 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1).
[4] 任劍濤.在契約與身份之間:身份政治及其出路[J].當 代美國評論,2019(2):2-27+121.
[5] 林紅.美國右翼民粹主義浪潮中的白人身份政治[J].中 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6):56-65.
[6] 張愛軍,秦小琪.網絡意識形態去中心化及其治理[J]. 理論與改革,2018(1):94-103.
[7] 薩克·庫馬爾,戴里婭·加布里爾,亞當·艾略特-庫珀, 施盧蒂·艾耶.馬克思主義對當代身份政治的介入[J]. 王亞萍,王曉華,譯.國外理論動態,2019(1):9-18.
[8] 瑪麗·莫蘭.身份和身份政治:文化唯物主義的歷史[J]. 寧藝陽,陳后亮,譯.國外理論動態,2019(1):32-44.
[9] [意]喬萬尼·薩托利.民主新論[M].馮克利,閻克文, 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10] 龐金友.身份、差異與認同:當代多元文化主義的公民 觀[J].教學與研究,2010(2):88-94.
[11] 徐彬,卜永光.新身份政治興起及其對西方國家治理的 挑戰[J].國外社會科學,2020(3):83-93.
[12] 孔元.身份政治與世界秩序的演變[J].國際經濟評論, 2019(4):90-106+6.
[13] 張昆,王創業.網絡時代的政治認同:進徑與危機[J].蘭 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70-78.
[14]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5] [美]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16] 孔元.身份政治、文明沖突與美國的分裂[J].中國圖書 評論,2017(12):59-68.
[17] 林紅.身份政治與國家認同——經濟全球化時代美國 的困境及其應對[J].政治學研究,2019(4):30-41+ 125-126.
Network Political Ideology Identity and Its Path Choice
ZHANG Ai-jun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Xian 710122,China)
Abstract:Network political ideology identity is not only a component of identity political identity,but also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Network political ideology identity includes two parts:network mainstream political ideology identity and network non-mainstream political ideology identity. Both mainstream political ideologies and non-mainstream political ideologies have the possibility and reality of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consensus and fracture,trust and doubt,which increase the complexity of the identity of network political ideology. Network political ideology identity may not only effectively promote political progress,but also may undermine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bring politics to a standstill. Optimizing network political ideological identity require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power and civil rights identity,effectively promoting ideological identity based on the constitution;strengthening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and laying a good foundation for citizen ideological identity;strengthening network technology construction,preventing the radicalization of political ideological identity on the Internet.
Key Words:identity politics;network politics ideology identity;dignity
責任編輯:劉 博
收稿日期: 2020-10-05
基金項目: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網絡政治意識形態傳播規律研究”(18BZZ01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張愛軍,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政治學、網絡政治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