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年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根據不同的課程學習內容和學生的自身實際,可以設計觀察式、表演式、查找式、動手操作式等作業。我們設計和布置作業時也應該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力爭讓每一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的心理體驗。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與同伴和家人去完成一些合作、探究型的作業,讓課內合作學習延伸到課外,使“合作完成”成為學生作業的重要理念。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課內外知識的擴展、反饋。對小學生來說,作業是他們自主學習的主要載體,是他們獲取和處理信息的重要途徑。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我認為課外作業設計也要不斷改革。課外作業設計應著力訓練學生的思維開闊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個性特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當前隨著部編版語文教材的逐步推進,如何讓課外作業也能和語文學習活動的其他方面一樣緊隨課改的步伐共同邁進呢?下面就小學語文課外作業設計談談自己的淺見。
一、作業設計——實踐性、活動性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標準》)。語文實踐性作業的構建,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根據不同的課程學習內容和學生的自身實際,可以設計:
觀察式作業。可圍繞一個主題,開展系列觀察活動。例如,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的主題是“走進秋天”。學習本單元時正值秋天,可以指導學生觀察身邊的秋天(秋天的雨、秋天的莊稼、秋天的樹和葉、秋天的校園等),并把自己的觀察寫成日記。可結合具體課文內容開展觀察活動,例如學習《趙州橋》后,讓學生觀察身邊的橋,看看它的構造、特點,并模仿課文寫出來。
表演式作業。在學習童話、寓言等故事性很強的課文時,可以指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排練課本劇,這樣不僅熟悉了課文,而且在創作藝術形象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如果有條件還可以把表演過程拍成微電影。
查找式作業。現在大部分學校網絡已全覆蓋,許多家庭都有智能手機,有時為了深入了解課文,擴展知識面,可以讓學生去查找相關資料。例如學習《花鐘》一文,可以布置學生查找除了課文介紹的花以外,其他一些花開放時間,以及不同時間開放的原因。
動手操作式作業。學完課文后,為了幫助學生拓展課文內容,可以布置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探索規律。例如,在學習完《蜜蜂》一文后,布置學生做一個小實驗,做過以后用“先……接著……然后……最后……”把實驗經過寫清楚。
生活式作業。學校、家庭、社區都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源,我們的部編版新教材十分注重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生活處處皆語文”。作為一名與時俱進的語文老師應善于設計開放式作業,引導學生以生活為伴,與自然為友,與社會對話。母親節時,布置學生為媽媽做一件事,把過程和感受寫下來;雷鋒月時,帶學生到敬老院慰問,把過程和感受寫下來;寒假時,布置學生收集春聯,看誰收集得多;春天來了去春游,寫一寫見聞;下雪了,寫一寫打雪仗。
布置實踐性、生活性作業形式很多,還可以讓學生訪一訪、畫一畫、聽一聽、想一想、說一說、讀一讀等。
二、作業設計——尊重差異、注意分層
由于學生存在個性差異、能力差異、知識水平差異,對同一事物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對同一作業不可能都有完美答案,對老師布置的作業不一定都能完成。因此,我們設計和布置作業時也應該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力爭讓每一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的心理體驗。傳統的“一刀切”作業往往導致“好的學生吃不飽,差的學生吃不好”,尖子生得不到提升和發展,后進生卻加重了課業負擔,激不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成功的渴望。
1. 分層作業,首先要了解學生。一要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例如在布置預習課文時,有的孩子不僅能自學生字詞,還能帶著課后思考練習的問題去預習課文;有的孩子能在自學生字詞的基礎上讀通課文,但是少數孩子連自學生字詞都有困難。這就要求我們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布置相應層次的作業。二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情況,例如同樣一首詩,有的孩子讀一兩遍就會背了。有的孩子甚至一兩天都背不了。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進行不同的作業設計,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作業積極性。三要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特別是在農村,大部分是留守兒童,爺爺奶奶是監護人,他們絕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有的一字不識,我們不能指望家長來輔導和監督作業。
2. 分層作業,作業內容和作業量要區別對待。例如預習課文生字時,于尖子生,要求他們不僅會寫生字詞,還要知道舉一反三:結構生字有哪些,用什么好方法記住這些生字(編字謎、加一加、減一減等),課堂匯報時給其他同學以幫助和借鑒等。對中等生,要求他們完全會寫這些生字詞,聽寫時盡量不出現錯誤;而對后進生,要求他們抄寫認真、工整,不出現錯誤即可。對這三類可根據學生進步情況,隨時上調一級要求。又如,在課文學習完以后,可以設計套餐式作業。A餐,積累文中好詞好句(設計成填空式、組詞式等);B餐,有感情朗讀課文,對文中一些句子進行運用(造句、仿寫等);C餐,拓展性題目(小練筆、小調查等)。尖子生完成ABC;中等生完成AB即可,C可根據自己情況試著完成;后進生必須完成A,B和C試著完成,不做要求。
3. 分層作業,作業評價也區別對待。要給每個孩子成功的喜悅,自我表現的機會,合理評價,區別對待,引導他們逐步提高,向前一步。后進生向中等生靠近,中等生向尖子生靠近,尖子生更上一層樓,這也符合最近發展區這一心理學原則。
通過這種分層作業,多元化設計,切合每個孩子心理發展特點,我相信一定會給學生帶來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作業設計——同伴合作、家庭參與
新課標明確強調,學生的合作精神與能力是重要的教育培養目標之一。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語文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與同伴和家人去完成一些合作、探究型的作業,讓課內合作學習延伸到課外,使“合作完成”成為學生作業的重要理念。
1. 同伴合作。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形式,因此語文家庭作業布置也不能只停留在“單打獨斗”上。我們要善于在原先“單獨”作業基礎上把合作的方式引入家庭作業中,通過學生自由組合成立課外學習小組(同一社區、村組組成一個小組),共同完成作業(如互議、互評、互改等),還可以合作進行社會調查、合作辦小報等。
2. 家人參與。傳統的家長參與學生作業形式是擔當監督、服務的角色,而很少參與到學生實際作業過程中去,以一個合作者的角色和孩子共同完成作業。有些作業孩子可以單獨完成,不過老師可以布置一些作業讓家人以一個合作者的角度去參與共同完成,與孩子共同體驗作業過程中的快樂,同時讓家人了解孩子的知識掌握情況、學習能力,也能增進和孩子之間的感情。例如,學生學過一個有趣的、有意義的故事,布置學生回家講給家人聽,家人給予評價;在學習民風民俗專題時,家人可以給孩子介紹本地的民風民俗;在寫家庭成員作文時,家人可以就要寫的人物特點給予一定提示和補充;在一些口語交際活動中,家人和孩子可以進行角色扮演等等。當然家人如何參與、參與程度,老師在布置具體作業時應提出指導性建議和要求。
總之,語文課外作業的布置內容應豐富多彩,形式設計應生動活潑,應致力于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創造性思維,讓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讓他們在新穎性、趣味性、實踐性中張揚個性,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