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國流
在新課改這一大背景之下,語文這一學科在小學教育體系中的位置愈來愈重要,并起到基礎科學作用,對學生的認知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同時加強他們的綜合素養。基于此,本文將主要分析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
教師要明確,提高小學生成績固然重要,但也要加強對他們審美能力的指引。對此,教師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應利用多元化的方法,為學生們營造有效的美育環境,從而進一步幫助學生增強對美的認知。在語文教材中有著很多美的文章,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全面滲透美育,指引學生發現美,鑒別生活中的道德美。
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的意義
美屬于一種主觀上的體會,并不是天生就有,需要隨著成長而形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的意義,就是幫助學生們感悟文章,以及生活中的美。學生在擁有了一定的審美能力后,就能自行賞析美,可正確辨別事物的美丑,進而學會去創造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讓學生感受文章的語言美,而是從課上延伸至課下,從學習到生活,從而在最大程度上增強學生體會美的綜合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的好處
1. 增強學生的審美
美育教育非常適宜和語文內容進行融合。小學語文內容十分豐富,將其和美育結合在一起,能夠充分激起每一位學生的興趣,使其積極參與到活動中。
2. 強化學生的人文素養
美育需要一個載體去傳遞思想,而這正與小學語文相適宜。小學生正處于發展時期,非常需要提升審美情操。通過豐富的美育知識,他們能得到心靈的升華,更好地去面對在學習中的困難。
3. 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如今在新課改這一大背景之下,需要教師改善自身的教學方法,這就更有利于教師加強互動的應用,創建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工作,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觀念。
小學語文美育滲透方式
1. 深入挖掘文本中蘊含的美育思想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施行,如今的教育愈來愈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語文課本對比過去,在質量上有了非常大的提高,設計更加科學,內容愈加豐富,內含著很多的美育思想。基于此背景,教師應充分掌握文本,從多個方面挖掘其中的美育思想。例如在文本中有很多的插圖,可為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審美。此外,文本中的內容都是精心篩選后的佳作,可為學生帶來美好的閱讀體驗,進而在最大程度上加強他們的審美水平。
例如,在學習《江南》這一章節的時候,此節教學目標是為了讓學生理解這首民歌的含義,從詩歌中感受到江南水鄉的美景,幫助他們逐漸形成對自然的熱愛情感。教師在正式教學的時候,可先讓學生們鑒賞其中的插圖,再指引他們嘗試做出描述,然后和文字敘述結合起來,展開深入學習。如此一來,使學生們逐漸養成了觀察描述文本插圖的習慣,以及對優美語言的鑒賞能力。采取圖文結合的學習方式,極大了活躍了每一位學生的思維,增強其審美水平。
2. 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豐富教學的美育思想
自進入信息時代以后,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得到了大量應用,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借助信息技術進行小學語文教學,可為教師提供極為豐富的資源,拓展教學素材,使學生們改變對語文枯燥的看法,進入絢爛的語文世界中。學生在積累知識的過程中,還會逐漸打開自身的認知視野,體會到快樂,進而激起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采取這樣的方式,可在語文教學中全面滲透美育思想,讓學生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加強他們的審美意識。
例如,在學習《難忘的潑水節》時,此節教學目標是為了讓學生們了解生字詞,感受傣族對潑水節的重視,熟悉周總理和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過程,品味他們之間的情感。教師可在教學之前的一段時間,通過電子白板,為學生們呈現相關的圖片。因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的好奇心很強,應用這樣的方法進行教學可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使其更加積極地參與活動。圖像和文本的結合,既可以使課堂變得豐富,還會促使學生發現此節知識的文化魅力,享受到美的體驗,進而在最大程度上加強他們的語文素養。
3. 進行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雖然小學生的思維還沒有被完全打開,但是他們正處于身心發展階段,可塑性極強,對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期望在活動中得到滿足,增強自身的綜合能力。但是在過去的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是講解文本中的知識,學生也只能選擇被動接受,主觀性并沒有發揮出來,時常會感到乏味,嚴重時還會產生抵觸心理,長此以往,不僅會阻礙到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學效果也令人不滿意。為解決上述這一情況,教師應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并組織相應的實踐活動,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感受語文學習的魅力。
4. 通過情感朗讀,指引學生體會美
在小學階段的所有學科教學中都需要教師的語言輸出,語言狀態的不同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感受。換一種說法,教師在講授同一篇課文的時候,語言的曼妙或豪邁,會為學生帶來不同凡響的美的感受。而教師的語言如果生硬,缺少美感,學生就會乏味,提不起興趣。對此,教師應注重語言輸出的方法,這是滲透美育最為有效的措施。教師在開展語篇教學的時候,應通過帶有情感的朗讀,讓學生在教師變化的語音中體會其中的美。
例如,教師在教學《觀潮》的時候,就應結合文章內容的變化,進行朗讀語調的變化,使情感搭乘朗讀的東風宣泄而出。教師在朗讀文章第一段的時候,應在天下奇觀加重聲調,激起每一位學生的好奇;在朗讀第二段的時候,應放平語氣,舒緩語調;而在朗讀第三、四段的時候,應讀出人群的沸騰,以及白馬飛奔而來的氣勢;到最后一段,教師的語音也應隨著錢塘江的平靜趨于平靜。這樣一來,在抑揚頓挫的語調中,學生們的情緒也會隨著教師的高昂而激動,隨著教師的低沉而平靜,從而在語音的轉換中,深入體會錢塘江大潮的美,感受語言藝術的美。
5. 創建情境,指引學生欣賞美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佳作,而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的思維還沒有被打開,形象能力較弱,若是沒有教師的指引,就無法發現文章中的美,更別說欣賞美。對此,教師在滲透美育的時候,應為學生創建出相應的情境,帶領他們進入到其中,從而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例如,在教學《題西林壁》的時候,教師就可借助電子白板為學生們呈現出廬山的面貌,讓學生想象自身在云霧中的感覺,再通過電子白板的功能,從遠、近等不同角度展現廬山面貌,然后再指引學生結合自身所學,為廬山題詩一首。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們都感覺到了奇妙,當他們在思考怎樣題詩的時候,教師再用電子白板將《題西林壁》呈現在學生們面前,他們一定會被此詩的后兩句所感染。這樣一來,教師不用過于強調古詩的美,學生們就能輕松地欣賞到美。
6. 指引學生感知生活
因小學生年齡段的特征,他們對美的認知大多來自自身的生活體驗,所以,只有以學生們的生活體驗為基礎滲透美育,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同時還能充分激起他們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實際進行教學的時候,應從多個角度去增強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促使其在寫作等實踐活動中學會欣賞美,進而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落實美育教育。
例如,在學習《北京的春節》這一內容時,作者以自己的視角為學生們呈現出老北京過春節時的熱鬧畫面,表達了對新中國的贊美,這就是作者對生活的感悟過程。在正式教學中,教師可開展一次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在親身體驗中,探索春節的內涵。可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再為其布置相應的任務,有的小組負責寫春聯,還有的小組負責剪窗紙等。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還可以用電子白板為學生們播放《恭喜發財》等音樂,創設出歡快的氛圍。如此一來,就可使學生們逐漸發現生活中的美,激起他們每個人的熱愛之情。
總的來說,教師應加強學習,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興趣,全面滲透美育,注重培養學生們的審美能力。在開展語文美育活動的時候,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構建高效課堂,促進學生們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