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興國
漢字是構成語篇、句子、詞語的基礎單位,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媒介,是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認識傳統文化的基礎與工具。并且漢字具備一定的跨時空性和集情、意、形于一體的獨特審美意蘊,具備傳遞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功能。因此,小學語文教育者在識字教學中必須以統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為準則,兼顧文化意趣的滲透和字詞結構的講解,助力小學生有效識記漢字,充分領略漢字之美及其文化意趣。
一、識字教學之于小學語文的必要性
1. 識字是當代人謀生的必要條件
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信息的網絡化、便捷化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漢字具備語法修辭簡潔、變化少、發音較簡單、常用字少等特征,具備簡潔、成熟的文字系統。漢字的表意性使其便于聯想,漢字的聯想性彰顯了其豐富的網絡化資源,表明漢字是“思維網絡型文字”,是左右腦并用的文字。因此,文盲或識字量較少、無法順利表達思想、無法有序閱讀的人難以適應當代社會發展。識字是當代人在社會中謀生的必要先決條件。識字教育可提高社會競爭力,因此小學語文教育者必須高度重視識字教育,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提高識字教育質量,為小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 識字是文化認同的開端
漢字是最完整的象形文字系統,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融匯了中華大地多民族的智慧與文化,數千年的繼承與發展,使漢字具備了強大的文化包容性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因此,漢字的學習可引領小學生領略漢語文化中繁體字與方言的文化表現功能,推動漢語的繼承與發展;可憑借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強化其民族意識,提高其文化素養和文化認同感。
二、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現狀
識字教育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構成部分,在小學生成長過程中發揮著日漸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教育者對識字教育的關注度和重視度持續提升,積極創新識字教育模式,改善識字教育的弊端,提高識字教育質量。但受教育環境、時代發展、教育思想等諸多因素的干擾,小學語文識字教育中仍舊存在諸多缺陷,干擾著識字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1. 教育思維問題
漢字教學的標準在于“義、形、音”,即漢字含義學習、漢字書寫學習、漢字拼音學習。但受傳統教育思維與應試教育體系的影響,部分小學語文教育者過度壓縮識字教育時間,致使教育呈現出強烈的功利性;從而無法指引小學生具體全面地探索漢字的義、形、音,無法引領小學生領略漢字的文化意蘊和審美韻味,致使小學生無法迅速有效識記漢字,極易干擾識字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2. “生本思想”的落實有待深化
素質教育與新課改要求教育者以小學生為主體和中心組織教育活動,在課堂活動中全面落實“生本思想”。但就教育現狀而言,部分教育者缺乏對最新教育政策和教育思想的關注,在教育過程中忽視了小學生的實際訴求、個體差異性和主觀能動性,在課堂活動中無法凸顯其主體地位,無法調動其探究熱情,無法全面滿足其學習訴求,影響其學習效率。
3. 識字教育方式單調
在新課改和素質教育背景下,以知識傳授為主導的傳統教育模式已無法滿足語文教育訴求。部分教育者在識字教學中缺乏以教學內容為參考,靈活變化教學模式的意識,主要以傳統識字方式引領小學生學習漢字。但依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律,小學生若缺乏良好的識記習慣,極易迅速忘記所識記的漢字。部分教育者在識字教學中,忽視了現實生活與識字教學的有機結合,在閱讀課文教學中引導小學生識記陌生字詞,致使小學生極易忘記所學漢字,且欠缺靈活運用漢字的能力。
三、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策略
1. 追根溯源,領略漢字之意象美
追根溯源識字法是一種要求教育者深度探究漢字字形的演變規律,并以其為基礎,借助視頻、板書等形象直觀的展現方式,引領小學生認識漢字的字形演變方式,助力其深度掌握漢字“音、形、義”的教育辦法。在這一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可以以漢字的基礎造字辦法為重點,借助聯想、想象等方式詮釋漢字字形的演變,融入字理,引領小學生探究漢字的前世今生,從源頭認識漢字,從而提高識字教育效率。以“場景歌”為例,教育者可深度探索“號”“銅”“隊”“翠”“孔”“園”“稻”“帆”“艦”“軍”“艘”“灘”等生字的演變過程,在課堂活動中以圖片的形式展示其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的書寫方式,并與現代簡體字形成對比,指引學生領略漢字的美學意蘊。之后,教育者可打亂漢字及圖片排序,以“找一找”或“連線”游戲的形式,聯系生字的現代簡體寫法及各種繁體寫法,并指引學生闡述理由,助力其構建現代字與象形字的聯系,掌握象形字的特征,了解每個漢字的意義、讀音、正確書寫方式,領略漢字美學韻味和文化意蘊,提高學生的識字熱情、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
2. 借助游戲教育法,引發其識字興趣
英國教育家卡羅琳·本恩曾明確指出:“小孩子的工作是游戲,游戲過程可循序激發小學生的思維,同時,游戲是其樂于接受的學習形式。”小學二年級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齡階段,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極易被興趣、情緒支配,極易被外界事物所干擾。識字教學是一種簡單、無趣,但需要重復、強化記憶的學習過程。因此,教育者組織識字教學,需要以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年齡特征、個體差異性為參考,借助靈活有趣的游戲活動,構建輕松的學習氛圍,助力其深度記憶漢字。
3. 有機結合朗讀與識字,培育小學生語感
有感情、順暢流利、準確地朗讀課文是新課標對小學各階段學生的共同要求。因此,在二年級識字教學中,小學語文教育者可有機結合朗讀與識字,以文章特點為依據,設置差異性的朗讀要求,培養小學生的語感,助力其記憶和理解生字,同時領略文章的情感。以《彩色的夢》為例,文本體裁是詩歌,且包含諸多生字。比如:“他們躺在鉛筆盒里聊天”,其中“盒”“聊”是生字;“還有紫葡萄的叮嚀”,其中“叮嚀”是生字。在課堂活動中,教育者可有感情、流利、準確地朗讀詩歌,要求小學生在聆聽過程中了解生字的準確讀音,并以朗讀訴求為依據,指引其以自主朗讀、小組朗讀、班級朗讀等形式反復朗讀詩歌,助力其結合語境掌握字音、字義、字形,同時在朗讀過程中積累語感、提高識字效率。
4. 有機結合識字與閱讀,鞏固識字教學效果
小學生普遍具備愛表現、愛聽童話故事的特征,因此,教育者可通過朗讀比賽、故事會等活動,指引小學生向同學分享喜歡的故事,并提前通過查字典、猜字、請教他人等方式認識故事中的生字,鞏固記憶故事中的“熟字”,提高識字的趣味性和效率。以《寓言二則——揠苗助長、亡羊補牢》為例。在學習過程中,教育者可以以朗讀比賽的方式,助力小學生深度記憶文中的生字;以故事會的形式,指引小學生閱讀各種寓言故事,認識寓言故事中的生字,深度記憶寓言故事中的“熟字”及其字義,從而拓寬其視野,提高其文化素養和識字成果。此外,在故事會中,教育者可指引小學生在互相交流中解決生字問題,培育其合作意識,助力其領略識字樂趣,提高其識字熱情。
識字教育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關鍵內容,是小學生各學科學習發展的基本保障,可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文化修養。因此,在新的教育態勢下,小學語文教育者應以時代教育訴求為依據,結合時代教育發展趨勢、新型教育思想、先進教育模式,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堅持創新、優化識字教育模式,推動識字教育的多元化、趣味化發展,從而全方位提升小學生的識字能力、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推動其全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