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彥朝
摘要:自20世紀60年代起,有關語篇銜接的研究日趨增多和深入,將語篇銜接理論運用于外語教學方面的研究也越來越豐富。筆者使用文獻資料研究的分析方法,系統論述語篇銜接的相關概念界定、國內外對語篇銜接的研究現狀以及語篇銜接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期促進語篇銜接在我國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語篇銜接;英語寫作教學;研究綜述
傳統的寫作教學模式下,寫作教學過于關注詞匯語法知識,并以語法詞匯為評價導向,忽略了語篇知識和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這導致學生關注的也只是語法與句式,而非語篇,因此他們的文章常常沒有邏輯且缺乏連貫性。《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寫作上能達到整體意義上的語篇銜接和連貫。基于這一背景,筆者在廣泛收集國內外有關資料的基礎上,對語篇銜接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進行綜述,試圖為促進英語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有效運用語篇銜接奠定堅實基礎。
一、語篇銜接的概念界定
關于語篇的定義,學者們并沒有達成一致的說法。Halliday和Hasan(1976)認為語篇指的是任何長度的、在語義上完整的口頭或書面語的段落。Cook(1989)認為語篇是“一連串有意義的、完整的、為一定目的服務的語言”。在國內,黃國文(1988)定義語篇為“一系列連續的話段或句子構成的語言整體”。胡壯麟(1994)認為語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約束的一定語境下表示完整意義的自然語言。劉辰誕(1999)把語篇定義為“一段有意義、傳達一個完整信息、邏輯連貫、語言銜接、具有一定交際目的和功能的語言單位或交際事件”。
銜接是語篇的顯著特征之一,是語篇性(texture)的體現,也是語篇連貫的重要條件之一。一個連貫的語篇必須具有銜接成分,而且必須符合語義、語用和認知原則,句與句之間在意義上有聯系,句與句的排列應符合邏輯。如果一個句子組合缺乏這些特征,那該組合就不是語篇(黃國文, 1988)。
自Halliday和Hasan提出銜接理論以來,語篇銜接的問題引起了許多研究者的興趣。語篇銜接研究中充滿爭議的重要問題就是,不同研究者對“銜接”的概念定位和研究范圍難以達成一致。
二、語篇銜接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學者對語篇銜接的認識大體分為兩大派別:語義派和語法派。
其一,語義派。Halliday和Hasan(1976)認為銜接概念是一個語義概念,它指形成語篇的意義關系。當在語篇中對某個成分的意義解釋需要依賴于對另一個成分的解釋時便出現了銜接。它是語言系統中語篇組織成分的一部分,是通過一個成分的意義解釋依賴于另一個成分,把結構上沒有關系的成分互相連接起來的一種手段。Van Dijk(1977)在從語義層面分析語篇時,詳細闡述了銜接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連貫,是用來解釋深層語義關系是否連貫的語法形式。Widdowson(1978)在Halliday 和 Hasan的基礎上發展了銜接理論,他認為應根據語篇中命題的發展來研究銜接,在他看來如果在同一個句子內的不同成分之間或者不同的句子可以看出某個命題在發展,那么語篇就是銜接的。
其二,語法派。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從認知科學的角度探討和分析了銜接與連貫的關系,他認為銜接是在預設整體語篇連貫的基礎之上建立的,銜接存在于語篇的表層,是通過語法手段把語篇內部的各個成分加以合理的排列。它只是建構語篇的要素之一,它必須通過與語篇建構中其它要素的結合才能發揮作用。在語篇中使用重復、省略、等銜接手段,有利于增強作者對語篇的有效表達,便于讀者理解,同時也提高了整個語篇的經濟性和穩定性。Parsons(1990)研究了銜接手段的數量和語篇連貫的關系,把語篇的銜接方式與語篇連貫的程度聯系起來。此理論對解釋語篇的連貫和銜接的現象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Baker(1992)認為銜接是一個將詞匯、語法和其他不同部分文本聯系起來的關系網絡。它能將我們能看到和聽到的單詞和它們實際所要表達的內容聯系起來。Nunan(1993)認為銜接是在文本中標記句際關系的一種形式聯系。此外,它也是一種建構語篇的手段,使各種句子在語篇中得以有效銜接。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對語篇銜接的研究起步較晚,比較深入的專題研究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國內學者對語篇銜接的觀點也是不一而同。
黃國文(1988)系統地介紹了語篇分析理論,他關注的是語法層面上的銜接,把銜接劃分為語法銜接和詞匯與邏輯銜接。
胡壯麟(1994)提到了銜接的多層次模式,他認為語篇銜接和連貫是多層次的不僅僅限于語法手段和詞匯手段。多層次模式的最上端是社會符號層,包括語境、語用學。第二層為語義層,除及物性外,還有邏輯連接和語篇結構。第三層為結構層,包括結構銜接和主位結構。第四層為詞匯層,有詞匯搭配、照應、指稱性。最后在音系層有語調選擇、音調序列和音調協和、新信息和己知信息以及語音型式。雖然有關的銜接和連貫范圍主要在語義層實現,但各層次對語篇的生成及其意義都起作用。就精密度而言,各范疇可進一步區分,直到無法再分為止。他認為任何一個語篇必然依賴其中的某些層次實現其語義的銜接和連貫。
朱永生(1995)充分肯定了Halliday的研究成果,也評判了其理論的不足:Halliday(1976)雖然承認語境因素和語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知識對于語篇連貫的重要性,但在實際分析中更注重對銜接紐帶、銜接鏈等形式標記的研究,并將銜接程度的強弱直接與連貫程度的強弱聯系起來,從而過分強調了銜接的重要性,而忽視了話題、語境、背景文化知識等其他促成語義連貫的作用。因此,對于那些不能給出銜接標記形式的語言現象,他們難以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張德祿(2005)對語篇連貫的條件、銜接機制的范圍及其與語篇連貫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他認為銜接是語篇的不同成分和部分之間比較具體的語義聯系。他們可以是線性的,也可以是層級性的;是顯性的也可以是半顯性的,還可以是隱性的。張德祿突破了語篇銜接只在語篇內部和只包括概念意義的組織關系的局限性,認為銜接的范圍應該包括所有把句子以及語篇的部分組成語篇整體的意義關系,包括組織概念意義和人際意義的銜接關系和語篇與語境的銜接關系。此外,張德祿提出語篇內不同類別的形式機制也可以建立起銜接關系。他提出了語篇銜接和連貫的關系:銜接是一種語義紐帶,可以形成銜接鏈和銜接網絡,而連貫是由這些語義紐帶相互聯系、相互交織所形成的語篇整體,在與情景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完整的意義整體所產生的效應。這樣,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語篇的銜接機制,借助語境,來判斷語篇連貫與否以及語篇連貫的程度。
總體而言,盡管國內外研究者對語篇銜接有不同的看法。然而,他們對銜接架構語篇、保障文章連貫的關鍵部分這項功能的認識上是完全一致的。
三、語篇銜接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自Halliday和Hasan提出銜接理論以來,它就引起了國內外研究者對銜接的關注,許多研究者開始研究它在語言學習中的應用。在語言教學領域中,研究者進行了相關的實驗來探究將語篇銜接應用于寫作中的重要性。
(一)國外應用研究
Mcculley(1985)對抽取了493份作文對語篇銜接的特點與學生習作質量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發現語篇銜接與學生寫作的質量密切相關,并發現同義詞、下義詞等銜接手段的使用對學生寫作的質量有較大的影響。Ramasawmy(2009)將六十四位學生的說明文與記敘文兩種文體作為研究材料,并將所選取的作文分為高級組與低級組進行分析,從對比分析中他發現高級組的學生文章中銜接手段使用頻率高于低級組,表明在英語寫作中銜接手段的使用數量與文章優劣等級有很大的相關性。Kim和Crossley(2018)使用結構方程模型方法,在標準化寫作測試的背景下建立了二語寫作質量的模型。在該模型中,評價越高的文章傾向于使用更為復雜的詞匯,段落與從句之間的銜接更加合理,語篇的銜接特征更為顯著。
對學習者在寫作中使用銜接手段的差異性也有不少研究。Crowhurst(1991)曾對三個不同年級學生的議論文及敘述文兩種文體進行了分析與研究,發現隨著學生年齡以及年級的增長,學生們對一些銜接手段的使用如同義詞呈正相關關系,而另一些照應如原因型和時間型的銜接卻是呈負相關關系。同時,高年級學生的作文中同義詞和詞匯同現等銜接手段大量出現,這就說明隨著學生的詞匯會不斷發展的同時,銜接手段的使用頻率也會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國內應用研究
國內對于銜接在英語寫作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且主要研究銜接在高校學生英語寫作方面的應用,對于中學層面的研究相對較少。
為研究學生寫作不連貫的原因,雷盛燕(2006)對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寫作的語篇銜接連貫問題進行分析,她運用錯誤分析理論,從銜接手段、主位結構及情景語境的角度來分析作文中的連貫錯誤,并對錯誤進行歸類。結果表明,連貫錯誤主要存在于語篇銜接手段和主謂結構兩方面,而這兩方面的連貫錯誤是造成學生英文寫作不連貫的主要因素。
為研究學生寫作中使用銜接詞的特點,吳曉春(2012)通過對比研究英語本族學生與中國大學生的寫作中邏輯連接詞使用情況,發現與本族語學生相比,中國大學生在寫作中使用邏輯聯系詞較多,但是種類不夠豐富,并且使用的高頻詞均為比較簡單,對于較為復雜的邏輯連接詞使用較少。吳彩云(2019)通過對高中生英語寫作中的邏輯連接詞銜接小句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學生大量使用邏輯銜接詞,但是詞類比較單一,而且錯誤較多、質量較低。而這些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母語負遷移以及思維模式的差異等。
為研究語篇銜接手段與學生寫作質量的關系,徐偉成(2000)對國內某大學英語專業大四學生以及英語為母語的外籍教師的作文進行了研究。根據好壞的質量標準對這些作文進行分類,分析作文中銜接手段的使用情況并加以統計。結果表明等級好的作文中的銜接手段的使用比等級差的文章多。同時,中國學生的詞匯銜接手段使用頻率要少于母語者。李瓊(2012)從高考范例中收集了 60 篇文章,通過統計英語作文樣本中銜接手段的使用頻率來探究銜接手段的使用頻率與寫作質量的關系,結論表明銜接手段的使用頻率與寫作質量存在著相關性。同時,她發現在高中英語寫作當中,使用較多的銜接手段為詞匯銜接手段,邏輯銜接以及指稱銜接手段。因此她提議高中英語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的過程中應適當地進行邏輯手段的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質量。耿丹丹(2016)將銜接手段應用到了高中寫作課的教學中。結果表明,在寫作課中進行銜接理論及銜接手段的滲透對學生寫作水平有一定的影響,學生在了解到銜接理論之后會無意識的在寫作中增加對銜接手段的使用頻率,從而增強了作文的可讀性,提高寫作質量。
四、結束語
相對國外而言,國內對語篇銜接的研究起步較晚,但國內對其的研究視角、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均在不斷擴大。銜接與寫作質量的關系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是否能通過應用語篇銜接來更好的完善高中學生寫作教學,以怎樣的方式在寫作過程中講授銜接手段才能將語篇銜接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還需要做進一步的探討。為幫助英語教師更好地運用語篇銜接實現《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對寫作教學的要求,國內學者應進一步探索適合國內學習者的英語寫作教學模式和實踐框架,為英語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有效運用語篇銜接提供實踐指導經驗。
參考文獻
[1]Beaugrande, R. de., & Dressler, W. U. (1981).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London: Longman.
[2]Halliday, M. A. K., &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3]Mcculley, G. A. (1985). Writing quality, coherence and cohesion.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19(3), 269-283.
[4]Ramasawmy, N. (2009). Conjunctive cohesion and relational coherence in students' compositions.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South University). Available from Pro Quest Dissertation & Theses: Full Text.
[5]Widdowson, H.G. (1978). Teaching English as communic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耿丹丹.高中生英語寫作中銜接應用的分析[D].河北師范大學,2016.
[7]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8]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9]雷盛燕.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寫作的語篇連貫問題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6.
[10]李瓊.高中英語作文銜接手段使用情況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11]劉辰誕.教學篇章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3.
[12]吳彩云.高中生應用邏輯連接詞銜接小句錯誤分析[D].吉林外國語大學,2019.
[13]吳曉春.基于語料庫的中國外語學習者議論文寫作中邏輯連接詞的使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14]徐偉成.英語作文中的銜接、連貫與質量[J].廣州大學學報(綜合版),2000(5):71-75.
[15]張德祿.語篇銜接中的形式與意義[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5(5):32-38.
[16]朱永生.銜接理論的發展與完善[J].外國語,1995(3):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