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晨妍 李汪琨 郭曉蓓
摘要: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蘊含著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平等的觀念,是我國古代優秀的生態倫理思想,在當代構建和諧生態環境以及對于提高大學生生態倫理意識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民胞物與; 生態倫理意識; 大學生;?人與自然
在當代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重要時代命題,而要大力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提高人們的生態倫理意識,大學生作為生態保護的重要力量,提高其生態倫理意識至關重要。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蘊含著我國古代優秀的生態倫理觀念,在當代對于構建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以及提高大學生生態倫理意識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一、“民胞物與”思想內涵
張載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曾歷經王安石變法,因受侄子牽連,辭官回鄉,專事著書立說,但張載仍然心有抱負,所著文章體現了他對于當時社會現狀的認識與思考。
張載認為人和萬物一樣,都源于“氣”,因此人與物從本性而言并未有差別,因此人應愛人,更應愛萬物。張載從“氣”本源論出發,以儒家“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為思想基礎,在《西銘》一篇中創造性的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即“民胞物與”思想,民為同胞,物為同類,泛指愛人和一切物類。這一思想是中國古代對于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規律的科學認知,蘊含著古人優秀的生態倫理智慧?!懊裎嵬?,意思是把每個人都視作同胞兄弟,以仁愛情懷對待他人,是人與人和諧相處的訴求;“物吾與也”,就是人與萬物平等,物我一致,同根同源,把人與萬物看作一個整體,天地萬物與人一體同源,要求人與自然應該平等和諧共處。
二、大學生生態倫理意識現狀及常見倫理問題
生態倫理觀念是指人類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上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準則,本質是為了人類的長遠發展。生態倫理觀將生態文明上升到倫理層面,把道德關懷從人類社會拓寬到了自然界。生態倫理觀是對生態環境的倫理關懷,也即是在一定程度上對人本身的倫理關懷,要求人類應超越自我,對自然界乃至世間萬物持有關愛態度,人類只有認清自己的道德地位,自覺約束自己的生態行為,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經歷工業社會后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大力發展生態文明的前提和關鍵是要轉變人們的生態觀念,提高生態倫理意識,大學生更應如此,大學時期正是勇于探索和實踐的時期,大學生們應當從前人優秀的思想中探索和學習其中蘊含的豐富的道理,從中汲取營養,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
從倫理學基本問題,即道德與利益關系問題的角度分析,大學生生態倫理素養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從道德層面上看,大學生群體社會化程度低,缺乏正確生態倫理價值觀引導,在人際交往中,片面追求享樂,容易出現冷漠自私的態度;面對生態環境時,部分大學生態度消極,缺乏強烈的生態道德情感以及積極的生態保護意愿,忽視了個人在保護環境中的作用。其次,從利益層面上看,大學生的生態倫理意識容易受到自身利益相關性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因為自身利益或方便性而忽視環境保護,未能清楚的認識到需要承擔起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另外,大學生群體受注重知識傳授型的傳統教學方式影響,普遍缺乏理論聯系實際能力,不善于將生態倫理理論知識融入實際行動中去,缺乏生態倫理觀踐行能力。
三、“民胞物與”思想對提高大學生生態倫理意識的啟示
一定的價值觀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一定的倫理思想也會指導人們遵循一定的道德規范。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蘊含著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倫理觀念,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生態倫理觀提供了新的指導。
1.樹立平等觀念,以道德關懷之心對待萬物
大學生要深刻認識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是與世間萬物共生的關系而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主宰關系,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才是亙古不變的真諦。人類肆意破壞環境,浪費自然資源,這種滿足自身欲望的做法,是枉顧社會公平、無視他人利益的行為,更是對生態環境的嚴重損害,違背了生態倫理的原則,不符合“民胞物與”的思想要求。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是一種高遠的生態智慧,能夠引導人們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大學生要轉變生態倫理觀念,提高生態文明意識,尊重自然,以平等的角度對待自然,更要常懷感恩之心,以正確的道德觀念與他人相處,構建起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體系。
2.樹立生態倫理價值觀,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人類需要在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平衡權利與義務,平等享受良好生態的同時,也要盡到保護環境的責任。大學生應自覺遵守生態倫理道德,提高生態保護責任意識。張載認為人與萬物平等相處,萬事萬物共存于宇宙之中,“人類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員”。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就是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樹立正確的生態倫理觀,要以建設生態文明為己任,不做事不關己冷漠的利己主義者。新時代的大學生要能夠自覺擔負起保護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責任,樹立正確生態倫理觀,愛護環境,保護自然。
大學生更要在“民胞物與”的生態倫理觀念影響下,約束自己的行為,自覺遵守道德規范,提高生態倫理實踐能力。近年來,國家大力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推行了許多需要每位公民積極踐行的環保舉措,正如“民胞物與”思想中,把所有人都看做自己的同胞,每個人都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相聯系著的,因此愛護環境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大學生應從身邊小事做起,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將生態倫理道德規范固化成為一種日常行為習慣。
小結:
“民胞物與”思想對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生態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并且對于大學生而言,學習“民胞物與”思想,深入大學生生態倫理教育之中,能夠使大學生深刻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張梅.一代大儒張載[N].陜西日報,2020-04-23(010).
[2]陳淵.民胞物與:張載生態倫理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18.
[3]黃曼云.張載“民胞物與”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教育界,2014(12):125-125.
作者簡介:
1.杜晨妍(2001.10-),女,漢族,陜西省西安市人,安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系2019級本科生,研究方向:教育學。
2.李汪琨(2000.09-),女,漢族,陜西省渭南市人,安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系2019級本科生,研究方向:教育學。
3.郭曉蓓(1984.01-),女,漢族,陜西省西安市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安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