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更好的傳授漢語言文學知識,本次研究中簡要闡述了漢語言文學教學存在的不足與后現代教育思想內涵,分析了后現代教育思想在漢語言文學中運用的作用,分別從融入思路與踐行路徑兩個層面入手,對后現代教育思想下漢語言文學教學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后現代教育思想;漢語言文學;教學實施
漢語言文學是系統的、規范的漢語言知識的教授,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豐富性與廣泛性,并不是傳統意義中單一的古典文學教學。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由于教學思想與教學方法的影響,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課堂效率較低,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無法真正讓學生喜歡上漢語言文學。因此,教師積極引入后現代教育思想,以此調整教學思維,運用新的教學手段與資源,進一步豐富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
一、漢語言文學教學存在的不足
漢語言文學教學在我國有較長的發展歷史,學校開設漢語言文學課程,主要目的是傳授漢語言知識、豐富學生的漢語言儲備、拓展學生視野,同時要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學鑒賞能力、審美價值觀念,讓學生更多的感受到漢語言的魅力。教師開展漢語言文學教學,需要根據課程內容,將現代社會現象、歷史文化資源你等融合起來,在教學中適當滲透思想道德內涵、優秀文化理念與傳統文化思想,將課程教學與思想素養的培育充分融合;還需要合理設置教學目標,明確傳授漢語言知識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漢語言運用水平[1]。
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停留在較淺層次,更多的是組織開展基礎漢語言知識的學習,讓學生自己在課后觀看書籍或者視頻,這種方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教學目標,但是卻沒有給予學生思維啟發與思考引領,導致學生缺乏對漢語言知識的理解,不能夠真正領會漢語言知識的精髓。一些教師在漢語言教學活動中,給學生詳細講解文章內容,盡可能的做到“每一個細節都講到”,缺乏對重點知識、難點問題的傾斜,導致學生無法分清重難點,降低了整體教學效果。
二、后現代教育思想內涵有關概述
后現代教育思想是現代教育思想與后現代主義之間的有機融合,是我國社會發展與建設背景下產生的新型教育指導思想,能夠體現出當代社會的教育特點、教育發展主題。后現代教育思想可以基本分為:理論性教育思想、實踐性教育思想、政策型教育思想;其中理論型教育思想就是指以理論為基礎的教育教學思想;實踐型就是指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隨著教師教學經驗、教學感受的積累自然形成的教育思想、理論觀點;政策型就是指我國教育部門結合社會發展情況提出的教育教學指導方針,對學校教學具有引導、借鑒的意義[2]。相較于現代教育思想,后現代教育思想直指現代性思想之下教育領域的基礎實踐活動不足,提出教育中存在“形而上”、“認識論”的情況,直接突破了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在教育層面,后現代教育思想認為:“現代社會中的教育,被各種各樣的‘科學知識束縛,從教育內容、教學方法、教育結構等均被各種各樣的計劃所束縛...存在同質化的問題”。后現代教育思想強調“差異性”、“生活性”;認為教育需要從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得到其實,尋求“不同的聲音”,認為教育要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讓更多的的學習者能夠從不同方式、最大程度上享受教育。
三、后現代教育思想在漢語言文學中運用的作用
根據后現代教育思想內涵分析可以看出,相較于現代教育思想,后現代教育思想對于教育改革而言根據實際意義,其能夠突破傳統教學思維的局限,主動發現當下教育的不足,提出“教育要具有差異”、“差異要從不同文化背景中尋求”、“要讓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增強學習者的內驅動力”等教育觀點。以后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開展漢語言文學教學,能夠進一步突破單一的語言知識教學,讓教師發現現階段教學中“教學層次較淺”、“缺乏對漢語言文學背景的利用”、“無法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持續學習動力”的問題,從而輔助教師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對于提升漢語言教學質量而言具有重要促進作用[3]。
后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之下展開漢語言文學教育教學最大的不同就是要立足漢語言文學的歷史背景與國家文化背景,深入到我國歷史發展、社會背景中尋求各種漢語言知識、內容的來源與衍生過程,引導學生更深層次的追尋漢語言的由來,感受漢語言文學中漢字、詞匯、文章、語言風格、文學形態的產生過程,理解其獨特價值,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教師還可以根據后現代教育思想,進一步將文化背景、歷史元素融入漢語言文學教學活動中,拓展課堂教學范圍,引起學生的激烈交流與討論,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自主探索,將這種對漢語言的探索作為自己的興趣與生活,實現漢語言教育教學效果的增強。
四、后現代教育思想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融入思路
后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之下,原本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思想、教學方法直接暴露出其教學層次較淺、無法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問題;且原本教學活動中的教學資料運用較少,更多的是依靠漢語言教材中的內容。這就需要進一步轉變漢語言文學教學思想,以“思維”、“方法”與“資料”作為后現代教育指引教學的關鍵點。
(一)擺脫舊思維
傳統思想中,一提到漢語言文學,就聯想到了枯燥、乏味、大量的漢語知識與文章,給人的感覺是無聊的。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情況,與以往的漢語言教學思想有很大的關系。原本漢語言教育中,教師認為漢語言知識繁瑣、廣泛、深奧,為了讓學生理解文章的情感表達、創作意圖,會大量給學生進行講解,以說教、灌輸的形式傳遞知識,此時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對知識內容的理解有限,很難產生對漢語言知識的深刻理解與主觀見解;在課后任務的設計中,一味的給學生布置理論性作業,比如:了解魯迅的生平,閱讀文章感受魯迅的寫作思想等。無論是在課堂,還是在課下,學生始終被束縛在書本教材中,缺乏自主發揮的空間。后現代教育思想視域下,要改變這樣的教學思想,要認識到漢語言知識的多樣性、豐富性與綜合性,從而做出教學行為、教學活動層面的調整[4]。教師要遵循后現代教育思想的差異性,認識到不同知識在其文化背景之下的特征與獨特,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主了解不同知識的背景、社會文化與社會來源,從而理解不同知識之間的差異,理解不同知識的產生及其影響;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嘗試著運用這些語言知識,讓學生在運用的過程中產生自己的理解。42A7F734-B60A-4B3B-9C02-0E957DF4B9DE
(二)采用新手段
以往的漢語言教學中,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活動,主要是根據課程內容,給學生講解,同時利用黑板呈現板書,讓學生記錄,教學手段較為單一。文字的學習或許是枯燥的,但是文化本身是豐富的。學生學習漢語言知識,不僅是在學習漢字、詞匯,更實在學習漢語言所誕生的文化,文化才是漢語言教學的根本。后現代教育思想之下,教師需要適當轉變教育教學手段,靈活利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項目教學法、實踐教學法、思維導圖等,將更多的文化元素滲透到課堂上;還可以通過視頻、虛擬動畫等展示漢語言知識所述的文化內容,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學習過程,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愛上學習漢語言。
(三)借用多資料
豐富、多元的資料是進一步豐富漢語言文學教學、凸顯后現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元素。后現代教育思想中,提倡“讓學習成為學習者的生活方式”,因此,教師可以分別從“給學生提供資料”、“讓學生自己尋找資料”兩個層面入手。一方面,教師根據課程內容為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自主探索提供豐富的資料,比如:漢字在不同時代的呈現、著名作家的生平、現代漢語結構與古代漢語結構的差異等,以豐富大量的資料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能根據自己的意愿做出各種學習行為。另一方面,教師給學生提供學習主題,讓學生利用圖書館、互聯網等,自己選定研究方向,自己查詢資料;學生查詢、獲取資料的過程,就是不斷拓展漢語言知識學習范圍、踐行學習行為的過程。長此以往,學生逐漸養成了自主探索漢語言知識的習慣,促使漢語言的學習進一步融入學生的生活中,成為學生生活方式。
五、 后現代教育思想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的踐行路徑
(一)轉變課程教學思想,重組課堂教學過程
后現代教育思想之下優化漢語言文學教學,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原本的教育教學思想,認識到漢語言文學的豐富性、綜合性、文化性,堅持以后現代教育的“差異性”、“生活方式化”作為課堂教學活動重組的依據,從而提升課程教學效率。轉變教育教學思想的過程中,教師要從“教師主導課堂”的思想轉變為“以學生為課堂主體”思想,認識學生主體自主學習的作用;同時認識到不同漢語言知識內容在其特定文化背景之下的獨特性,理解漢語言文學內容之間的差異。以《中國文學史·第四編 隋唐五代文學》、《中國文學史·第五編 宋代文學》教學為例,在“宋代文學”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在“第一課時”直截了當的提出其與“隋唐五代文學”的本質不同——所產生的文化背景、社會背景的差異,之后再展開課程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更深入的理解不同文學體裁的產生、影響及意義,這樣更有助于學生后續的自主學習。另外,教師還需要以“以學生為主”思想作為課堂教學的指導,將“講解”的時間濃縮到10-15分鐘,剩余時間安排為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生小組交流、學生課堂實踐活動等,進一步重構課堂教學活動體系。
(二)立足漢語言內容基礎,以豐富資源拓展學習范圍
后現代教育思想之下優化漢語言文學教學,教師組織教學活動要始終立足漢語言知識內容本身,以知識本身為“圓點”,分別向知識產生背景、歷史不同階段的發展及演變、知識的運用與效果等多個方向進行輻射,有目的引入教學資源,拓展課程教學范圍,以此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豐富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內容。以上述的《中國文學史·第五編 宋代文學》為例,在講“西昆體的盛衰”中,教師要想引入相應的教學資料,就要以“西昆體”為主題,引入西昆體文學體裁的各種資料,比如:西昆體文章、西昆體的藝術特征、西昆體的代表人物與作品、西昆體的發展過程及其節點等;同時以視頻、音頻、調查報告、文章等多種形式呈現出來,進一步拓展本節課的學習資源,為學生的自主交流、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提供支持[5]。
(三)考慮不同教學內容差異,實施多元化漢語言教學活動
后現代教育思想之下優化漢語言文學教學,建議要重點強調“差異性”,這里的差異性主要是指漢語言文中不同課程內容、文學知識的差異,比如:產生時代差異、語言知識的文化背景差異等。漢語言知識內容之間具有較強聯系,但是其仍然存在差異,比如:古代文學與現代文學之間的差異,此時使用同一種教學活動,明顯是不恰當的。以“高度繁榮文化對詩文的影響”這節課為例,其明顯屬于古代文學范疇,此時若使用“魯迅文體”這節課的教學活動形式,不僅無法體現出古代文學產生的特定條件,也會引起學生的厭倦。課堂中,考慮這節課中的“宋代”社會背景,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呈現“宋代”的有關影視作品或者宋代名畫,讓學生在這些資料中尋找出宋代文學、文化審美的傾向,之后引出“高度繁榮文化”、“宋代詩文的特征”等內容,讓學生能夠置身于宋代特定歷史環境視域之下學習知識內容。另外,教師還可以采用思維導圖展開教學,進一步明確呈現宋代詩文特征及其產生條件、影響因素,讓學生清晰掌握其中關系。這樣一來,既能夠豐富課堂教學活動形式,也能夠凸顯不同漢語言文學知識的特點。
(四)關注學生課程學習體驗,以高效互動驅動學生思考
后現代教育思想之下優化漢語言文學教學,教師還需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或者對學生進行引導,提高互動的有效性,讓學生能夠在自己思考的過程中理解知識內容。以上述的“高度繁榮文化對詩文的影響”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根據思維導圖內容,適當設計問題為:圖示中有哪些元素,你能夠舉例說說,為什么這兩個元素之間存在邏輯關系嗎?以具有一定啟發性與開放性的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思考之后能夠獲取“有價值的答案”,從而提高這一次互動的實效,讓思考成為學生的生活方式。
結語:
綜上所述,當下漢語言文學教學本身存在一些不足,此時引入后現代教育思想,能夠輔助教師轉變教育教學思維,靈活運用新的技術與教學工具,通過探索與實踐提升教學有效性。今后的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師仍舊需要立足漢語言內容基礎,根據不同的內容設計豐富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增強學生的理解與思考能力,進一步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旺桑哈姆.現代教育思想引導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創新措施[J].時代報告(奔流),2021(01):104-105.
[2]羅曦.論后現代教育思想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J].長江叢刊,2020(33):47+91.
[3]張沫.淺談后現代教育思想下漢語言文學教學開展[J].才智,2020(10):64.
[4]羅布志瑪.現代教育思想在黨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應用[J].祖國,2020(04):151+157.
[5]王倩.現代教育思想引導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創新路徑[J].科技資訊,2020,18(03):160+162.
作者簡介:歐陽晶(1971-),女,四川南部人,成都開放大學,大學本科學歷,副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42A7F734-B60A-4B3B-9C02-0E957DF4B9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