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岳 婧娟
摘要:雙減政策下,在學前教育專業中實施體育教學,符合當前教育改革的新趨勢,能夠提高專業學生的身體素質,為專業學生今后參與幼兒體育教學打好基礎,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體育教學能力。探究學前教育專業體育教學的重要意義,包括促進積極參與體育運動、掌握相關體育運動技能、形成良好身心健康觀念、適應社會時代發展需要、形成幼兒體育教育能力。研究學前教育專業體育教學的問題因素,包括學生自身、課程設置、教師教學等,構建科學的體育教學策略,分為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觀念、優化體育教學科學設置、科學運用資源完善評價。落實這些舉措,對于提升體育教學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雙減政策;學前教育;體育教學;終身體育;教學方式
良好的身體素質是開展教學工作、進行自主學習的必要基礎,體育教學能力也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備的基本能力。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的教育建議,應當保障幼兒每天參與1-2小時的體育活動,包括徒手操等體操類運動、球類運動、跑跳類運動和各類體育游戲等。在雙減政策下,為減輕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學習壓力,避免學前教育的“小學化”傾向,應當在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重視體育教學,根據過去體育教學中存在的若干問題,認真分析其中形成因素,通過運用現有的體育教學資源,積極拓展和引入更加豐富的體育教學資源,構建與實施科學與高效的學前教育體育教學。
一、學前教育專業體育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促進積極參與體育運動
在學前教育專業中加強體育教學,增加體育課程時間,可以讓本專業學生掌握基本的學前教育體育理論、教學技能,為在崗位中開展體育活動打好基礎。在體育課程考核制度下,可以促進本專業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1]。
(二)掌握相關體育運動技能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通過參與體育課程,學習體育理論和運動技能,可以熟練掌握基礎運動項目、健身運動等,掌握基本的運動損傷處理方法,這樣不僅可以讓自己更好進行運動訓練,而且可以為將來走向工作崗位打好基礎,指導幼兒進行體育鍛煉,提高學前教育體育教學能力。
(三)形成良好身心健康觀念
通過組織開展體育教學活動,可以讓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掌握基本體育運動技能,掌握恢復性鍛煉、飲食與營養健康等方面的知識,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對個體、對集體的健康責任感。通過積極參與各項體育運動,可以提升身體素質與心理健康狀況,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舒緩身心,感受到運動的獨特樂趣,促進個人身心健康發展,形成良好的身心健康觀念。
(四)適應社會時代發展需要
通過教導學生體育運動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體育鍛煉,能夠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育,形成團結合作意識,對待生活更加積極樂觀,以更加積極與開放的態度參與各項活動,適應社會時代發展的需要,對學生個人成長、擇業就業、終身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五)形成幼兒體育教育能力
體育運動是學前教育中的重要項目。在學前教育體育教學中,不僅對學生進行成人的體育運動指導,還要指導本專業學生學習幼兒體育教學,讓其掌握學前體育教學方法,提升專業學生的幼兒體育教學能力。
二、學前教育專業體育教學的問題因素
(一)學生自身
通過文獻研究、問卷調查與現狀分析,可以明確學前教育專業體育教學中的問題,首先出在學生自身上,由于學生對體育項目的認知不足,沒有認識到體育運動的重要意義,對今后如何開展教育工作的認識模糊,導致普遍參與度較低。
(二)課程設置
學前教育專業中,體育教學課程設置出現較大問題,大多重視培養學生體育教學技能,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但是不太重視培養學生體育教育實踐能力、創新創造精神等[2]。由于學前教育的特殊性,相關體育課程設置無法滿足新時代學前教育的需要,導致體育課程的時效性較差。
(三)教師教學
學前教育專業的體育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參差不齊,多是采用傳統單一的授課方式,很少根據學前教育的特點與需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同時,受到體育場地、體育器材等的限制,無法滿足現實需要,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三、學前教育專業體育教學的科學策略
(一)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觀念
體育運動的項目眾多,通過經常參與體育運動,能夠增強個人的身體素質,促進個人身心全面發展。因此為更好提高學前教育體育教學效果,需要重視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觀念。在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當借助豐富多樣的圖文資料,運用多媒體教學工具,激發學生體育運動的興趣,讓學生認識到體育運動的重要性。比如,教師可以根據田徑、球類、體操等運動,展現奧運會、世錦賽上精彩運動瞬間,讓學生更好感受各項體育運動的獨特魅力,初步形成對相關運動的興趣。
(二)優化體育教學科學設置
良好的課程設置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基礎,對于學前教育體育教學也是如此。根據多種形式的體育運動項目,結合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針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體育教學,要結合當前學生的身體素質,主要考慮女生偏多的實際情況,多開展體操、體育舞蹈等項目的教學。通過將體育理論與運動實踐結合,創設與實施模擬課堂、觀摩、實踐等,更好培養本專業學生體育教學能力;還可以將課內外相結合,即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結合,讓學生更好認識幼兒生理與心理的發展,提高體育活動創設與實踐能力等。
(三)科學運用資源完善評價
對學前教育專業體育教學,相關教師可以共同向學校領導提出拓展體育教學資源、改善體育教學條件的意見,還可以充分挖掘和運用現有的體育教學資源[3]。不僅可以運用規范的體育場地開展田徑、球類等項目的教學,還可以運用其他材料開展體育游戲活動,或者利用跳繩、沙包、毽子等實施民間體育活動。在相關課程結束后,教師還要先讓學生自評與互評,最后總結評價,完善評價方案,以此培養學生體育運動的自信心,全面發展學生體育素養。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提升學前教育中體育教學的重要性,要根據學前教育體育教學的具體情況,引入豐富多樣的教育資源,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教育活動,引領學生積極參與其中,能夠提高體育教學成效,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終身體育觀念,全面發展本專業學生體育綜合素養,推動學前教育體育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曹俊, 邱禮強.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體育教學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踐[J]. 體育風尚, 2018(7):89-90.
[2]徐曉紅. 論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幼兒體育教學能力的策略與途徑[J]. 體育時空, 2018, 000(024):315-316.
[3]田雯雯, 戎華. 學前教育師范生體育活動教學能力的培養策略[J]. 2021(2013-2):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