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中德智能制造學院,引入德國職業教育資源和AHK資格認證體系,深入踐行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致力于“雙元制”教學本土化實踐,打造中德職業教育高水平深層次合作樣板。
關鍵詞:混合所有制;雙元制;“三教”改革
1.前言
2014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首次于國家層面提出職業教育進行混合所有制辦學的改革思路。受國家政策的推動影響,在已有的海南職業技術學院、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以及南通理工學院(原紫瑯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實踐基礎上,各地開始積極開展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探索,形成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和典型模式。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也逐漸成為學術界探討的熱點。本文在對現有文獻系統梳理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高職院校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剖析破解現實問題的可實施策略,以期為正在推進的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實踐提供理論參考。
學習借鑒國外職業教育先進辦學模式,是教育部、各省教育廳對職業院校的要求和期望,也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學校以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建設為抓手,在引進德國“雙元制”辦學上大膽探索、穩步推進,做了一些本土化實踐,尤其是學院與合作企業共建混合所有二級學院—中德智能制造學院,成為我們深化產教融合,傾力推進“雙元制本土化”邁出的關鍵一步。
2.探索學習借鑒德國“雙元制”
引進德國職業教育辦學理念、辦學模式作為追求和目標,堅持不懈地去探索實踐,尋求機遇。合作企業致力于在中德智能制造領域從事數字化工廠研發設計實施、技術轉移與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運營、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本土化創新推廣實施、標準課程資源輸出及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全面引入德國職業人才培養標準、課程標準等,實質性開展“雙元制”本土化實踐探索。
3.“雙元制”本土化實踐
建設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引進德國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推進“雙元制”本土化實踐,是件新事物,也是新探索。校企雙方堅持真誠合作、優勢互補、共贏多贏,按照由易到難、穩步推進的原則,共建中德智能制造學院。
3.1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
產教深度融合是實現職業院校培養的人才與產業需求無縫對接的切實保障,混合所有制辦學形式是實現產教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本著共建共享、共商共贏的原則,雙方從明晰責權利關系入手,組建理事會,研究商定辦學場所由學院提供,教學實訓設備原則上由雙方按1:1的比例投入。先期院方資金購買企業教育資源包,企業方投入設備建設兩個高標準實訓室,學院和企業的其他教學實訓設施設備共用共享,設備產權歸各自投入方所有,實訓耗材由學院方從學生培養經費中據實撥付,建設了中德智能制造產教融合示范基地,逐步形成中德智能制造學院新的教學區。
中德智能制造學院現開設機電一體化技術和電氣自動化技術兩個專業,從智能制造學院夏季高考錄取的新生中選拔70名同學組成兩個中德班,每個班35人,由校企雙方委派教師共同培養,全部同學均已完成AHK考試培訓及學籍注冊。
校企雙方共同成立管理運營機構,在學院黨委的領導下負責中德智能制造學院的日常運行管理工作。
3.2深化“三教”改革,專注人才培養
職業教育改革的重點是“三教”改革,教師是人才培養的主體,教材(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支撐,“三教”改革是中德智能制造學院人才培養的立足之本。
中德智能制造學院兩個專業人文素養課程的設置完全按照我國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設置,并在此基礎上設置由公司方安排的各種軟技能培訓課程。專業課設置及課程標準引入德國職業教育資源,理實一體化課程均配備活頁式教材,做到課程、教材、實訓設備三對應。
中德智能制造學院成立之初便制定了師資培訓計劃,旨在通過校企雙方的合作,一方面引入先進的德國教學資源和以企業工程師為主體的實訓課程師資,另一方面將學院的相關專業教師培養成高層次雙師型教師,讓我們從象牙塔出來的博士、碩士老師們能夠“上得了講臺,下得了工廠,搞得了創新”,造就“工程化”、“職業化”、“國際化”背景教學團隊。
中德智能制造學院專業理論基礎課程由學院教師完成,全部采用混合式教學。理論教室配備電子白板、移動式白板、固定式黑板和幻燈演示工作臺,教師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教室設施,實現教與學的良性互動,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變得生動活潑,教學效果明顯提升。
實訓教室分為實訓操作區域和理論教學區,實訓教學由公司方培訓師完成。實訓教學以培養職業行為能力為本位,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教會學生單純的操作技能。實訓教學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每一個模塊都嚴格遵循“收集信息——制訂計劃——做出決策——實施計劃——檢查——評價”六步教學法實施,培訓師在整個過程中起一個引導的作用,與傳統意義上的教與練有所不同,實訓課程讓同學們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4.建設成效顯現
客觀來講,中德智能制造學院成立時間較短,現在無法從畢業生就業的角度來衡量中德智能制造學院的建設成效,但是從過去一年多的運行來看,中德智能制造學院在人才培養的實踐中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
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高度吻合,課程標準來自于職業而非來自于書本。實訓設備均符合工業化標準,比如生產線自動化實訓室的五模塊自動化生產線實訓設備,同學們在完成實訓課程的同時養成了良好的職業素養。班主任老師每一個學期和每一位同學至少進行一次單獨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現狀,幫助學生解惑答疑,同學們有問題也可以在任何時間聯系班主任。持續的關注和幫助,為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得每一個同學對自己定位準確,目標明確,動力十足。
5.結語
中德智能制造學院的建設是落實國家深化產教融合政策,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力爭逐步打造形成具有特色的“雙元制”品牌樣板,為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Z].北京:國務院,2017.
[2]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Z].北京:教育部,2018.
[3] 謝俐.舞起改革龍頭 打造高職樣板 用“雙高計劃”引領帶動職業教育新發展[R].北京:教育部,2019.
個人簡介:李萬軍,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數控技術、智能制造、職業教育方面的研究。F2876D8D-380A-47EE-B646-489B7B2CA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