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欣歆 董泓才 姜蘇琴 繆雨琦 吳曼寧


摘要:近年來,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中國文化的全球影響力也不斷擴大。中國雖然有強大的文化根基和強勁的文化發展勢頭,但眼下還只是一個文化大國而非文化強國,其文化軟實力的表現與物質硬實力的日益強大并不相稱。因此,我們有極大的必要構建起嶄新的海內外文化傳播策略架構,助推中國文化在21世紀呈現出新面目、新活力。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文獻分析法等方法,調研了國際化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海外傳播的現狀,并基于此淺析了中國傳統文化海外傳播的策略。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海內外傳播;文化傳播策略;新媒體技術
一、研究背景
文化軟實力作為綜合國力的側面印證,越來越被重視。近年來,中國文化日益受到全球范圍的廣泛關注,文化自信與其“走出去”戰略在國家發展道路上成為了熱門詞、高頻詞、關鍵詞。本組組員查閱文獻發現,近年來中國政府官方鼓勵專業化、國際化的社會組織和民間力量參與人文交流具體項目運作,中國文化“走出去”越來越受到重視。隨著國際化進程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被輸送到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中國雖然有強大的文化根基和強勁的文化發展勢頭,但眼下還只是一個文化大國而非文化強國,其文化軟實力的表現與物質硬實力的日益強大并不相稱。因此,我們有極大的必要構建起嶄新的海內外文化傳播策略架構,助推中國文化在21世紀呈現出新面目、新活力。
二、中國傳統文化海外傳播現狀分析
近年來,專業化、國際化的社會組織和民間力量越來越被鼓勵參與到人文交流具體項目運作中來。本文采用了文獻調研和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國內外群體進行調研。在問卷調查方面,設置了掌握哪些語言、是否擁有跨文化經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哪些方面更感興趣等問題。截止到調查報告匯總時間,我們共收到174份問卷回饋。綜合以上調研方法所得出的結果,筆者總結出中國傳統文化海外傳播存在著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2.1中國文化海外宣傳現下承受一定阻力
由于政治上的相關矛盾,在一些地區出現了一些對中國文化的抵制情緒。國內官方有關海外文化教育產業鮮有,具有代表性的是在2004建立的孔子學院。作為漢語國際推廣的先鋒,孔子學院的建設引人矚目,截至2018年12月,中國已在15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個中小學孔子課堂 ,現有注冊學員210萬人,中外專兼職教師4.6萬人 。然近年來隨著政治立場沖突,不少地區因此開始抵制孔子學院的發展;在2020年4月21日,瑞典就關閉了瑞典當地的最后一所孔子學院。
2.2國際化傳播缺乏文化重視與創新
新時代中華文化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在海外宣傳面臨西方文化競爭,中國目前的文化宣傳渠道對外在文化表現不夠重視,走出去的文化凝練不足。眼下,中國迫切地需要一個創新的文化宣傳途徑來正確應對西方文化的競爭,拓寬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渠道,堅定中華文化自信,加強中華文化與海外區域的雙向溝通。同時,目前在面向海外市場的文化教育機構理論不能較好地和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對實踐活動重視度不足,甚至忽略了文化因素。對于對外宣傳的交流活動內容一塊,有舉辦更多多樣化的交流模式的需求,應當重視中國文化的沉浸式體驗,進一步深化中國品牌的文化內涵,從而引導海外學生群體從好奇式的體驗到主動了解這一轉變,并自發、主動地學習中國文化。
2.3文化對中國品牌形象助力不足
在當今中國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中華文化對中國品牌宣傳助力不足。中國迫切的需要提高文化大國形象,以品牌的建設引領制造業形象的轉型升級。線上線下融合式公益體驗館則能夠向世界“展示中國”,樹立中外文明互通的觀念,用“國際話語”講中國故事,把“中國故事”帶出去,加強文化的呈現力、詮釋力和傳播力,有助于打造和提升中國產品的國際品牌形象。因此,我們有極大的必要構建起嶄新的海內外文化傳播策略架構,助推中國文化在21世紀呈現出新面目、新活力。
三、中國傳統文化海外傳播策略分析
3.1 豐富文學途徑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利用圖書出版業的發展,將中國傳統文化典籍翻譯成多語言版本在全球各個地區出版,傳播東方智慧。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完成問卷的海外被試中掌握英語語言能力的人群還是占到相對較大的比例,會德語等其他語種的人群占少部分。因此在制作中國文化典籍譯本時可以考慮主要以英語為主,根據用戶群體的細分進一步完善相應的小語種譯本。同時,根據各國家地區風土人情、歷史文化不同,可以對應性地選擇有相同理念、相近思維的圖書進行傳播,有助于吸引更多的用戶群體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典籍的忠實讀者,引起更多海外讀者的傳閱、共鳴。
3.2拓寬教育途徑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通過官方渠道開辦更多的孔子學院、鼓勵教育界邀請全球各地高校參與合作公辦交換生項目;鼓勵民間力量開辦針對華人后裔的中文培訓學校、國學傳統課程,在交流中為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國外受眾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程度偏低,但是想進一步進行文化交流學習的欲望濃厚。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國外受眾對中國美食以及傳統節日習俗有濃厚的興趣,但對于其他類別的喜好參差不齊。因此可以更側重于開設一些中華美食烹飪方面的趣味課程,以一種簡單輕松、貼近生活的方式分享一些廚藝課程,通過一些“聯動”并借此提高其他幾大類文化內容的趣味性以及關注度,如科普東坡肉的由來、端午節的歷史。在研究推出興趣課程時,應該立足于讓海外的用戶“換一種思維生活”“學習新的生活技能”,而非僵硬、填鴨式地強硬灌輸中式思想,一味的想“走出去”而不考慮受眾的接受程度。寓教于樂、尊重他國文化而在此基礎上平等的交流才是較為理想的局面。
3.3線上線下融合凝聚中國傳統文化同好
聚集愛好相同的人群,在線上舉辦網絡晚會、線上論壇;在線下組織音樂會、茶道品鑒會。組織開展短期交流活動和中長期交流活動在一方面可以提供一些趣味性較強、感染力較深的沉浸式體驗活動;另一方面,長期交流活動也可以幫助海外受眾習得一門較好上手的中國傳統技能、增長他們的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針對短期交流活動,可以計劃開辦中國茶道、中國功夫等內容的入門;而對于長期交流活動,則可以計劃開辦中國書法、中國水墨畫、以漢服為例的傳統服飾鑒賞等交流活動。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筆者發現國內外受眾喜好的展現形式有一定差別:國內對影視圖片喜好度高,國外用戶更傾向于網絡課程的展示。因此開展多形式的線上線下融合的文化交流體驗非常重要,其中線上平臺可以主要以影視圖片為主,從而更具吸引力與視覺沖擊力,提升用戶體驗感。如此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一些新建立的網站、論壇、民間學校等平臺上利用新媒體技術還能打破傳統交流活動多以課堂教學、普通體驗活動為主的局限,如將茶藝與VR結合、書法與體感技術結合、漢服與劇本殺沉浸式體驗結合,帶來前有未有的體驗感。
3.4精進線上平臺而突破時間與地點限制
從線上吸引更多受眾如線上開辦線上論壇、網絡晚會。在新冠期間,線下活動受到較大的限制,且人員聚集具有安全隱患;通過線上開辦活動發是在安全性、成本等方面最為理想的方式。互聯網平臺的開設可以為想進行“云”體驗的用戶提供便利與服務,讓其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等因素的限制進行中外文化交流。尤其可以將一些熱門的娛樂方式和互聯網平臺結合。如在進行漢服文化的介紹、講解漢服穿搭文化時,可以讓參與者佩戴VR眼鏡等設備,足不出戶體驗漢服穿著;還可以通過AI技術進行換裝后在線上進行視頻連線,以劇本殺的游戲形式貫穿唐宋元明清等系列朝代,在Tiktok等國外短視頻平臺展現并發展相關話題趨勢,鼓勵人們參與體驗、從游戲劇情中了解歷史背景和服飾文化。讓人們更真實地感受漢服和生活結合的日常魅力的同時,也能通過網絡社區的影響力擴大中國傳統文化實際的宣傳力度。在完善各種平臺基礎設施的同時,還應當做到增設個性化用戶服務;增加文化交流內容的新穎性與趣味性,提高用戶參與度;增設文化交流版塊與內容,豐富平臺互動性;融合全媒體媒介,提升視覺感官效果,給予良好的用戶體驗;增強宣傳力度,為對中華文化有著熱切學習熱情的用戶提供更優質的新穎平臺。
四、結論與啟示
從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外傳播的現狀來看,我們在探究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可能性并拓寬其渠道時,需要做到避開政治敏感性的障礙,盡可能地把重心放在文化的表現形式上,使得內容生動有趣并易于接受而非強調文化輸出本身。這個舉措可以大程度上避開一定政治敏感性產生的阻力,為后續活動的發展和擴大減少了合作上的潛在風險。
在世界范圍內拓展推廣中國文化的同時,更是站在民間文化交流組織的立場上為外國友人提供“換一種生活模式生活、換一種思維模式思考”的可能性,并為他們提供更多感受中式生活、學習中國文化的平臺。同時面對人們日益增長的了解中國文化的需求,我們迫切的需要樹立較為強大的品牌形象,融合互聯網與多媒介技術,以高度的文化重視鼓勵文化創新。從當今國際化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的海外傳播策略來看,海外中國文化傳播仍以語言教學為主、文化體驗為輔,且文化傳播是以公益模式進行體驗的品牌或機構仍為極少數,因此發展文化公益體驗式傳播在海外市場是眼下的剛需。開辦中國文化場景式體驗,運用VR等互聯網技術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途徑、傳播途徑的線上活動是未來的大趨勢和新方向。
參考文獻
[1]趙婷.論李子柒短視頻國際傳播現象[J].中國地市報人,2021,(07):118-120.
[2]余義兵.張燁琳.論孔子學院發展與中國文化的傳播[J].蚌埠學院學報,2021,10(04):116-120.
[3]儲靜偉.推動中國文化和信息的國際傳播[J].青年記者,2021,(07):1.
[4]王繼紅.自媒體視域下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新發展[J].文教資料,2021,(01):32-33+51.
[5]王漫儒.從李子柒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J].文教資料,2020,(12):50-51.
周燕飛.基于國際中文教育視角的“文化走出去戰略”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32):190-192.
[6]陶雨竹.張雨婷.黃小玲.中國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策略研究[J].傳播力研究,2020,4(05):41+43.
[7]高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傳播問題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0):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