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哲 崔薔
摘要:中國目前有2.26億兒童,大部分孩子都有父母的陪伴,家人的關愛。但是在更遠的大山深處,還有少部分的兒童,他們的童年單調、平庸,缺少應有的關愛。中國目前有697萬留守兒童,和所有的兒童一樣,他們也需要關愛,他們的眼睛同樣閃亮,他們的心中也有光。而他們缺少的不僅是物質上的幫助,而更是心靈上慰藉。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來提供這樣一個平臺,對需要幫助的山區留守兒童提供關愛與幫助,對想要幫助山區留守兒童的社會熱心人士提供一個可以幫助別人的平臺,建立一個城市社會與山區社會心連心的一個樞紐。
關鍵詞:留守兒童 心理健康 P2P模式+C/S
一、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
根據《中國兒童發展指示圖標》調查表明:2010年農村留守兒童為 6,103萬人,占全部留守兒童的87.5%,占全部農村兒童的40%,大城市的越來越發達,對勞動力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進城打工的山區兒童父母也在增長,隨之帶來的也是貧困留守兒童數量的增長。在國家實現全面脫貧之際,仍然存在許多的留守兒童。他們許多人的父母要么常年在外打工沒有時間回家,只能和沒有什么勞動能力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不僅僅是對經濟方面的需求,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水平很低,沒有人陪伴等等問題都是需要迫切解決的。
二、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1、從國家現狀上分析:習近平總是強調可以減輕國家經濟負擔,扶貧也是國家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務,消除貧困也是人類的共同使命。
2、從社會現狀上分析:社會上出現的留守兒童現象急需解決,為了讓社會幫助留守兒童,可以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會給對留守兒童的心理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可以組織社會上的志愿者去看望和關心留守兒童,也可以在各個網站上宣傳留守兒童讓更多的愛心人士去認識他們和關心他們。有能力的愛心人士也可以通過網絡、視頻素拓活動、短信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關心、開拓兒童們的視野,所以在社會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得到更多社會上人士的注意,我們這個平臺就是以此為目標的。
3、從物資資源上分析,我們會招募很多愛心人士個和有能力力所能及的志愿者團,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通過本平臺可以讓留守兒童有充足的衣物、食物、學習用品,并且也可以讓孩子們的生活條件有所改善、提升,從希望的平臺影響上來看,這些經費還是可以接受的。
4、從留守兒童的教育上分析,留守兒童的教育需要有很大的提升,可以為孩子創造很好的學習條件,提高孩子們的學習意識,開拓孩子們的視野,讓留守兒童有得學,有的看,學習到知識。
5、從留守兒童的父母上分析,通過本平臺可以增加與父母的交流時間,因為對于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根源還應該是他們的父母,父母的教育和爺爺奶奶的是截然不同的,父母常陪伴身邊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起了很大作用,也會增強孩子們的教育問題,讓孩子們好好學習,走出大山,去見外面的世界,改善現狀,所以本平臺可以讓留守兒童和他們的父母加強溝通和交流,起到良好的作用。
6、在人力資源上分析,此次平臺我們組的人來負責,我們會從社會上招募許多愛心人士來捐助和幫助我們來完成關愛留守兒童的平臺,我們會招募全國各地的愛心人士,所以我們的人手充足,資源富裕,所以可行。
三、與APP技術相結合的實驗方案
1.C++編程技術:我們將會用C++編程技術制作一個專為留守兒童服務的APP,我們使用APP的目的是為了更直接、透徹的服務留守兒童,成立一項APP是我們開展工作的基礎,我們日后的工作都會通過此APP來連接線上以及線下。此APP有著嚴控的監管系統,監管著系統工作的嚴苛性,打造最真實,最直觀的幫扶政策。
2.P2P模式+C/S模式混合的視頻通訊技術:目前來說,性能最高的技術架構模式。在網絡較好的情況下使用P2P模式,在網絡不好的情況下使用C/S模式。基于在貧困地區就算有網絡溝通設備,但是網絡不佳的基礎之上,使用此模式的視頻通訊技術最好不過。我們使用視頻通訊技術是為了讓城市人幫扶人士與留守兒童更好的面對面交流。也是讓城市愛心人士互相結識,互相交流,共同助力關愛留守兒童項目。
3.自然資源與空間地理數據庫: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基礎信息庫是國家空間基礎實施建設的核心工程之一。而我們主要采用的是其中數據庫中的空間地理數據,因為我們幫扶的主要留守兒童來自于貧困山區,少部分來自沿海一線,但是我們為了建設線下站點不明白當地具體位置,所以我們要使用國家地理數據庫來初步了解當地情況。
4.心理技術學:心理技術學是一門研究實際問題以心理學為指導的技術學科。我們主要的受益對象是缺少關愛的兒童,孩子可能會內向,可能會叛逆,可能會難以交流,所以我們必須明白的孩子的心理是怎么樣的。以進展工作,解決困難。主要解決孩子心理問題,引導孩子走正確的路。
5.運輸技術:運輸技術是指為進行運輸生產而積累的有關專業知識,技能和創造的物質手段的總和。我們需要此技術來計算往留守兒童運輸物資或者客運人才自愿者的方案。計算安全、多效、迅速的運輸路線、運輸途徑。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要關注,關心留守兒童,讓留守兒童明白他們不是孤身一人。要求父母“棄城還鄉”回家陪伴兒童并不現實,只能用社會大家庭來守護留守兒童的童年。而目前社會上僅有對山區留守兒童物質上的幫助,而忽略的了孩童的心理成長,所以,我的創新之處在于,我們不僅在物質上提供幫助,而且在兒童心理上,我們也愿意在線上提供一對一的心理輔導,所以我們愿意建立一個平臺并通過此平臺來給予留守兒童心理上的幫助,同時在線上我們會對居住在大城市的人宣傳山區的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是一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項目,這個是目前市場上沒有的。中國既有有高樓大廈,也有鄉村田野,關照留守兒童的精神世界,是我們當代大學生以及社會人士共同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張學春.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教育成長分析[J].濟寧學院學報,2020,41(2):83-90.
2.閆軍霞.農村留守兒童入學準備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20.
3.侯洋,徐展.農村留守兒童的孤獨感與自卑感[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08):564.
4.張占勇.社會工作介入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家庭教養問題研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18.
項目信息:本文系2021年大連科技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課題《攜手同行——留守兒童服務APP》的研究成果,項目號:x202113207073
作者簡介:王世哲(2001.7)男,漢族,遼寧省鞍山人,2020年-2024年就讀于大連科技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智能制造工程專業
崔薔(1984.8)女,漢族,遼寧大連人,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大連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