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
摘要:幼兒教育是每一個個體啟蒙的開端,音樂是幼兒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一環,在幼兒教育中情感教育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作為表達情感的藝術,音樂是促進幼兒情感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主要以音樂教學中情感培養作為切入點,闡述了目前音樂教育中情感培養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探討了音樂教學中培養幼兒情感的方法,并對其今后的發展趨勢做出了簡單的分析,希望能夠為促進幼兒情感培養提供一些理論與實踐的參考。
關鍵詞:幼兒;音樂教育;情感培養;發展現狀;策略
前 言
音樂是一種借助各音樂符號要素表達人類情感和闡述思想的抽象化藝術,音樂不僅能夠給人們帶來感官享受,還有情感上的共鳴。目前,音樂在很多領域中都被廣泛應用,尤其是在幼兒教育方面有著很好的效果。幼兒需要通過聽覺感知音樂活動,從而認識了解音樂,欣賞喜歡音樂,甚至創造音樂。而音樂還能夠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即促進幼兒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
一、幼兒音樂教育對幼兒情感培養的作用
音樂藝術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通過變化的音符和旋律來展現其中的感情并且感動聆聽音樂的人。因此,音樂教育的本質意義就是促進幼兒情感發展。學前期是幼兒個人感情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幼兒的個人感情正隨著幼兒自身社會生活經驗的積累從低級階段逐步發展到高級階段,同時幼兒在情感方面的體驗和感受也慢慢豐富細膩起來。
二、幼兒音樂教育中情感培養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2.1幼兒音樂教育目標存在著片面的認識
部分教師認為音樂教育就是簡單的教學生唱唱跳跳,因此在其音樂教學中過于重視唱歌和跳舞技能以及技巧的傳授,從而忽略了通過音樂教學培養幼兒的主動性以及讓幼兒借助身體各個感覺器官感受音樂、表達音樂的能力。即使是部分重視幼兒藝術教育的學校,更大程度上是趨向于專業化、技能化以及工藝化的藝術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下,幼兒音樂教育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對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
2.2 家長對音樂教育的誤解
當前在我國,許多幼兒學習音樂或是樂器等更多是因為家長的從眾心理,缺乏對音樂教育在幼兒成長過程作用的正確認識。因此在幼兒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家長只扮演了提供音樂學習條件提供者的角色,為幼兒的學習提供資金支持和專業人士指導,但在其意識中并沒有注意到他們在幼兒音樂學習中還占據了重要的啟蒙作用。
2.3 音樂老師思想和行為的模式化,影響著幼兒情感的交流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如果讓孩子們通過動作表現“花”的樣子,絕大多數的幼兒都是一樣的動作,就好像他們在生活中見到的花兒品種是一樣的,這就是模式化的產物。事實上,幼兒在接受教學之前,其內心對于這個世界的花兒為什么開放、鳥兒怎么飛行都是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的,因此,一旦他們被教了,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做了其他樣子的動作就會被教師糾正,這樣幼兒心中的花也就永遠是這樣開放的了。
三、幼兒音樂教育中的情感培養的策略研究
在音樂教育中,情感發揮著催化劑的作用,讓人產生情緒上的體驗,激發出心中高尚的情感,讓思維活躍,從而慢慢地感受到美的存在,然后欣賞美、表現美以及創造美,最終實現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和音樂教育的目的。那么,如何更好地借助音樂教育來培養幼兒的情感呢?
3.1在音樂活動中,以情感為核心,體驗審美愉悅
音樂教育的核心是體驗對于美的感受。教師應選擇符合幼兒心理年齡和生理特點的教學方式讓幼兒在音樂活動中真正的動起來,幫助他們大膽的借助美來傳遞自己內心的聲音。 首先,要讓幼兒感受美。絕大多數的幼兒美感還處于直觀感受的階段,所以音樂活動的方式要符合這個階段形象性和功能性的特點,讓幼兒在優美的旋律、動感的節奏中享受到審美的樂趣。其次,要讓幼兒發現美。幼兒在發現事物美的過程多數時候是需要教師的指引的,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創造各種有利的條件有意識的幫助和引導幼兒發現美的存在。最后,要讓幼兒參與創造美。幼兒在感受到美之后會情不自禁的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并且表現出很多富有個性的創新,而教師也要不斷鼓勵幼兒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而實現通過美育“育人”的目的。
3.2 加強師幼互動,讓幼兒體驗成就感
隨著逐漸的成長,幼兒喜歡展現自己通過大腦思考和雙手創造的成果,在這個時候,幼兒感受的最大鼓勵就是教師的接納、贊許和分享。以幼兒為主體,師生互動。互動的過程中結合了幼兒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特征,并且將幼兒的主導地位凸顯出來,轉變角色變“演員”為“導演”。
同時教師還要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音樂在展示的過程中極為看重視情感的表達,而音樂教師也應該是最擅長表達情感的教師,而教師要因人因作品選擇不同情感的表達方式并且正確的恰當的在孩子們面前體現出來。
3.3 選擇合理教材,引導幼兒感受作品的情感因素
選擇合理的教材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教育理論中指出,教材在選擇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合理并且要以實際的情境為出發點。一部優秀的教材既可以讓老師更好的發揮,也能夠讓幼兒對于音樂教學產生更大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選擇教學內容具體、形象生動且具有針對性的教材,配合讓孩子們能夠感受到的音樂形象,讓孩子們產生和音樂形象相符的情感,產生共鳴感。教師不僅要選擇能讓幼兒接受的易懂的音樂作品,而且還要認真分析教材的旋律、節奏、速度等特征,從而讓幼兒把握作品表現的不同內涵,感受到其中展現出的美,并理解這種美,表達這種美。
結 語
幼兒是一群特殊的群體,他們會因為家庭和社會環境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影響,個體之間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多變,學會因材施教。而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的提高是音樂教學質量提高的關鍵點,因此教師只有不斷的提升自己,不斷地深入研究和實踐,才能更好的從事進行音樂教育與課題研究。音樂能夠借助鮮明的音樂形象反映出現實生活。音樂教育中的情感培養要以幼兒為中心,立足于“意、境、情”基礎之上,這樣才能更好的幫助幼兒在音樂活動中健康、全面、協調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關于幼兒音樂教育游戲化的討論》,[M],劉楓主編,南方出版社,2007年1月.
[2]《幼兒藝術教育活動指導》,[M],沈建洲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