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青霞
摘要:從2004年的“農遠工程”開始,教育信息化作用于農村幼兒教育已有十多年,促進農村幼兒教育方式和幼兒學習方式的轉變起了積極意義。如今信息化設備硬件雖然先進,但幼兒教學資源整體數量偏少且零散,缺乏適合農村幼兒教育的、成體系的優質資源。農村幼兒留守兒童比例大,父母多外出務工,與孩子聯系較少,缺乏信息化手段支持,父母不能直接感受到孩子的進步。本文以農村幼兒教育中的美術教育為突破口,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及家園共育的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幼兒 美術教學?信息技術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獨特方式。” 根據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運用“互聯網+教育”大平臺,以農村幼兒教育中的美術教育為突破口,提升師生的信息技術素養,更新幼兒教師的教育理念,創新美術教學手段,轉變授課方式和學習方式,更好地培養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幼兒想象力,更好地讓幼兒全面表露其實踐能力,從小培育創新意識萌芽。
一、多媒體教學手段優化了教學內容。
現在的農村幼兒教育,雖然信息化設備硬件很先進,但教學資源整體數量偏少且零散,缺乏適合農村幼兒教育的、成體系的優質資源。陳鶴琴說過“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扎根農村,從事一線教育教學的幼兒老師,要充分運用好當地鄉土資源這本活教材。我在執教美術活動《吹點梅花》時,導入環節我用孩子們比較熟悉的賣花漁村的照片,帶孩子去看如仙鏡般的粉黛村莊,美片美照不僅讓孩子們感受和體驗到了美,還培養了孩子熱愛家鄉的情感。接著由遠及近欣賞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梅花,美麗的家鄉圖片配上美美的語言,“紅色的梅花擠擠挨挨開滿了枝頭,粉色的梅花像小朋友的笑臉一樣可愛,像雪一樣白的梅花不禁讓我們想起一首詩‘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農村的幼兒教育受軟硬件環境、師資水平、家長文化層級、城鄉經濟差別等多方面制約,教學資源數量偏少。但農村也有自身的長處,如美麗的鄉村風光,豐富的農作物,多樣的動植物等,可以因地制宜地引導幼兒多觀察、多發現生活中的美。挖掘豐富的大自然、大社會作為教材,解放幼兒的手和腦、在美術活動過程中去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和創新思維,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二、多媒體教學手段優化了教學過程。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內心世界中這種需求更為強烈……教師需為幼兒創設這樣的機會和條件。”希沃白板等交互式教學工具的出現,符合新時代對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不僅解決了現階段農村家庭信息化設備普遍較少的問題,而且避免了單純地用一體機或投影代替教師板書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也能激發幼兒的美術創新能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去優化幼兒園美術教學過程,使教學活動內容形象、直觀、生動、鮮明地表現出來,豐富教學形式,使教學內容變得可視,可聽,易感知,易直觀的動畫,就會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他們目不轉睛的眼神,充滿了好奇,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求。在我執教《吹點梅花》美術活動時,用墨汁和吸管吹梅花樹枝的活動環節,我采用了微視頻教學方式,通過微視頻播放用墨汁吹梅花樹枝的過程,孩子們興趣盎然,既講清楚了吹畫的技巧,孩子們又能看得清楚明白。在點畫梅花環節,首先老師示范點畫梅花,然后幼兒個人別點畫,在操作過程中找出問題,及時修正。最后讓幼兒在輕松的音樂環境中自由創作,每當孩子們點出一朵完整的梅花,滿眼都是喜悅的光芒,小朋友們在創作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快樂。
三、多媒體教學促進了家園共育。
幼兒教育是一件很復雜而且需要多方配合共同完成的,不是幼兒園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須要家園協作,溝通促進,在漫長的過程中方能有所見效。農村幼兒留守兒童比例大,父母多外出務工,與孩子聯系較少,缺乏信息化手段的支持,父母就不能直接感受到孩子的進步。借助移動終端,如《班級優化大師》等課堂管理APP,教師可以實時記錄幼兒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也能及時對幼兒進行評價,還可以通過微信、QQ、抖音等方式及時把孩子在園活動情況分享給家長,讓外出務工的幼兒父母也能直接感受到孩子的進步,促進父母與孩子的情感聯系,最終達到家園共育、共促成長的目的。通過新媒體手段,打造家園互動的幼兒評價體系,為培養幼兒美術素養、信息素養奠定良好的基礎,以活動促進家園共育的良好發展、增進親子感情。
將信息技術2.0融合在幼兒美術教學活動中,豐富教學活動內容的同時,記錄并能呈現、傳輸教學活動過程;圖片、聲音、視頻的參與,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巧妙地引導幼兒順利進入活動狀態,自然而然地參與創造美的活動中。信息技術的運用有效地幫助幼兒教師充分挖掘鄉土資源輔助美術教學,既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又培養幼兒的審美情操和熱愛家鄉的情感,為幼兒美術教育的發展注入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